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引言
“他没死,可也没活。”这是天京事变后,韦俊给自己下的评语。作为韦昌辉的弟弟,他从光芒万丈,到在那场腥风血雨里,他的哥哥被定为“首逆”,自己差点被洪秀全剁了头。
即便保住了命,从那天起,他便被打上了“不忠”的烙印——洪秀全不信任,同僚视他为累赘。最终,他选择降清,一手献出太平军的城池,换来的却是清廷的猜忌与冷待。
后来的韦俊不再打仗,家乡建桥时,他捐款却被拒。这个唯一活到终局的高级将领,57岁病逝在异乡。谁赢了呢?谁又输了呢?
他不是死,而是更难活着
如果把太平天国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那么韦俊的命运就是最耐人寻味的情节之一。天京事变后,这位“北王”韦昌辉的弟弟,看似成了局外人,却处处被牵连。
哥哥在争斗中失败被杀,家中不少亲友因此而送命,韦俊虽侥幸在朋友的保举下得以活命却从此之后被人排挤,命悬一线。
从风光无限的太平军高级将领到低声下气的投降者,他的选择背后,是一场充满困境与无奈的人生博弈。
1856年冬天,天京事变尘埃落定,满城风雨。一纸“军法处置”命令递到韦俊手里时,他刚刚带队从武昌撤退回来。
大雪落在瓦檐,冷风从营帐掠过,仿佛连天地都冻住了呼吸。韦俊握着那张冷冰冰的命令,背心冒出了冷汗。
他心里明白,这是洪秀全借故算账来了!想到哥哥韦昌辉的下场,心如刀割。他走出帐外,发现身后的脚印深浅不一——这条路该怎么走,他自己都不知道。
随后几个月,韦俊变得异常谨慎。洪秀全虽然撤销了命令,但信任已荡然无存,韦俊在太平军内部被孤立得像个幽灵。
明面上,他依旧被任命为右军主将,领兵驻防安徽,却常常接不到关键的作战指令。同僚或冷嘲热讽,或视若无物,他仿佛成了太平天国的“透明人”。
这一切逼得韦俊不得不寻找退路。他能走的路很少:是战死沙场,还是向敌人低头?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站在皖南一座小城的城墙上,低头看着手里的军旗,久久沉默。
命是保住了,但一点都不好受
1859年,韦俊终于迈出了那一步。他暗中联系了湘军水师统领杨岳斌,递上乞降信。湘军大营中,这封信让杨岳斌大喜过望。
但他很快意识到,韦俊虽有投诚之心,却是“身单影孤”。韦俊手下的将领未必买账,他是否能真正带来战果,还是未知之数。
而清廷的态度也并非一片热情。曾国藩拿到韦俊的降书时冷笑了一声:“理所固然。”意思是,韦俊别无选择,他的投降并非出于忠心,而是因为已无路可走。
但尽管对韦俊充满怀疑,曾国藩还是决定利用他。毕竟,韦俊熟悉太平天国军队的作战方式,他的投降或许能换来几场胜仗。
湘军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韦俊投降后,被安排在前线作战,却只得到了一个四品都司的职务,这个头衔对于曾经的太平天国右军主将而言,几乎是羞辱。
但韦俊明白,自己手中的筹码已经耗尽。为了站稳脚跟,他频频参与与太平军的对抗。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一次次面对昔日战友的旗帜与号角,刀剑相向的瞬间,过往的记忆像利刃一样刺进他的心。
有一次,韦俊与清军一道围攻安庆。当他站在阵地上指挥时,远远看见一面杏黄大旗在风中飘扬,那是陈玉成的部队!
韦俊一瞬间手足无措。他曾在同一个战壕里与陈玉成并肩作战,如今却要将他送上绝路。这一战后,韦俊的军功有所提高,但他心里知道,自己的灵魂已经裂成了两半。
胜利换不来尊重,荣华背后藏满冷漠
降清后的韦俊,渐渐从“四品都司”爬到了“副将”的位置。尽管在战场上有些建树,但他始终是清军内部的“外人”。
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都对他保持距离。他知道,在这些人眼里,自己不过是一个没有家可归的“弃子”。
1862年,韦俊的军队被派去镇压捻军。与清军内部精锐相比,韦俊的部下装备简陋、补给不足,甚至经常拖欠军饷。
他努力平衡这支人心涣散的队伍,依然想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不管他怎么拼命,都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标签:太平军的叛将。
晚年的韦俊辞官隐居在安徽芜湖。当他试图通过捐款修桥来回馈乡邻时,竟被断然拒绝。对于当地人而言,韦俊的财富和官职不过是“背叛者的奖赏”。
他的老家广西,早已将他的名字从族谱上划掉,甚至于在他得知家乡要修桥铺路之时主动表示愿意出钱都被拒绝了。
是的,在很多人的眼中敬而远之的“叛贼”洪秀全等人还是家乡人心中的英豪。韦俊这个叛徒,自然得不到他们的认可。
那个地方,他回不去了。不仅是韦俊,和他一样投降的韦家人不少,他们不仅没有回原籍生活,很多连自己的姓都改了,就是为了防止被报复。
韦俊最终孤独地死去,享年57岁。他的墓地无人祭拜,身后却留下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选择背叛,是为了活着,还是因为失去了战斗的理由?
韦俊的选择让他成为历史中最复杂的角色之一。他是太平天国的叛徒,也是清廷的“工具人”;他曾为理想出生入死,却在现实中低头求生。他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战争年代人性的挣扎与无奈。
在太平天国的硝烟中,韦俊是一名困兽,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被命运推到了更加狭窄的角落。即使他得到了生存的机会,却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
历史不会原谅他,但也没有人真正理解他。这,或许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
参考资料:
太平军将领:无处可逃的悲情人生.百家讲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