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引言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面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朱德坚决斗争到底,不仅稳住了军心,也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走向。
而这“红军之父”让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晚年感叹:“此人总是让人看不出他的本事。”朱德到底有怎样的本事,能让蒋介石既忌讳又佩服?我们就上面讲!
比谁的“本事”深藏不露
说到蒋介石,他是典型的“雷厉风行”派,喜欢通过高调的演讲、行动来彰显权威。而朱德呢,低调得让人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偏偏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站出来扭转乾坤。
蒋介石对他“深藏不露”的评价,既有无奈,也有一丝敬佩。让我们回到1928年的湘南起义,那是朱德“隐形本事”的一次精彩展现。当时的红军势力薄弱,人困马乏,形势危急。
为了让队伍获得喘息之机,朱德打着“国民革命军第16军140团”的旗号,成功潜伏进军阀范石生的部队,化敌为友,获取物资补给。这一招“隐身术”,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过人的胆识和临场智慧。
如果说中国革命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朱德就是接过火炬的关键一棒。1927年的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力量四分五裂,许多人选择退场或妥协。
然而,朱德却选择坚守。他带领800余人转战湘赣边界,摆脱了重重围追堵截,最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这次会师,是革命历史上的里程碑。
细节之处,朱德的智慧更显非凡。当时的红军人困马乏,缺枪少弹,队伍士气低落。朱德却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通过与地方武装合作,积蓄力量。
他甚至利用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将部队伪装成“国民革命军第16军140团”,借此获取武器和物资。这份灵活与隐忍,成了革命火种得以保存的关键。
到了井冈山,朱德与毛泽东携手,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从纸面带到战场。一次次的胜利,让红军从一支小股游击队成长为全中国的解放力量。
还有一次,1927年的信丰事件中,朱德发现部分旧军队士兵在城内抢劫百姓。得知消息后,他立刻命陈毅查明真相,组织全军大会,将带头闹事者当众枪决。
这一决策,不仅刹住了旧军队的恶习,还让人民军队的纪律深入人心。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上,朱德的本事藏得滴水不漏,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935年的卓木碉会议,气氛剑拔弩张。张国焘试图以分裂中央的姿态强迫朱德表态支持自己南下的决议。
面对众人目光,朱德语气坚定:“‘朱毛’是一个全国闻名的称呼,要我这个‘朱’反‘毛’,这不合适。”短短几句话,既化解了僵局,又维护了红军的团结。
蒋介石的这个评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蒋介石对朱德的矛盾情感,正是国共两党数十年博弈的缩影。
从井冈山到湘南,朱德的“本事”到底是什么?
朱德的“本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他早年求学德国,后留学苏联,接受了系统的军事教育,但他的真正成长来自战争的磨砺。
1928年井冈山会师,是朱德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井冈山,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成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朱德与毛泽东在这里开创了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术。具体到实践中,这套战术的精髓是灵活运用地形和资源。
例如,在一次与敌军的交战中,朱德利用井冈山的天然屏障,将部队分散隐藏。当敌军追进山谷,他却在山腰设伏,反手包围。
结果,敌军兵败如山倒,而红军则以微小代价取得了胜利。这种“智慧制胜”的打法,让朱德逐渐被誉为“红军之父”。
但在朱德看来,真正的“本事”不是赢得战斗,而是保存实力。湘南起义失败后,他带领800余人转战湘赣边界,最终与毛泽东会合。
这800人后来成了红军的“革命火种”,燃遍了大半个中国。朱德的成功,靠的不是“看得见的力量”,而是隐藏在细节里的智慧和坚持。
最会装“伙夫”的统帅
朱德“深藏不露”的本事,还体现在他的为人上。他从不张扬,甚至不介意被误认为是一个“伙夫”。
1927年一次与民团的交锋中,他亲自带队潜入一个小镇,被敌人团团围住。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他假扮伙夫,手持厨具,浑身油渍,硬是骗过了敌人的搜查。
还有一次,他带领红军长征途中,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亲自组织“野菜调查小组”,率队挖出60多种野菜,还编成《吃野菜须知》发给全军。
战士们说:“我们的司令不像司令,倒像个庄稼汉。”而正是这种“庄稼汉”的气质,让朱德赢得了战士的拥戴。
他能与战士同吃同住,挑粮时扁担不离肩,行军时总是走在队伍后面收容伤员。在红军眼里,他既是慈父,也是朋友。
开国大典当天,朱德也没有站在一个摄影记者的镜头里,而是默默站在一旁,帮忙扶住探出栏杆的摄影师。他的身影不在照片里,但他在革命历史上的分量却无人可以替代。
朱德的“深藏不露”还体现在他的清廉与自律上。1951年,家乡仪陇县提议将县名改为“朱德县”,被他严词拒绝。他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烈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蒋介石对朱德的评价,表面上是对手的“认栽”,实则是一个复杂情感的展现。他既敬佩朱德的才华,又为朱德的胜利感到不甘。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国共两党斗争几十年间的写照。
朱德的“本事”,藏在他平凡的外表、简单的言语和朴实的行动中。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本事,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军人,一个不朽的名字。
蒋介石看不透朱德的本事,也许正是因为朱德的本事无需高调证明。他的每一次胜利,每一次决策,都默默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深藏不露”的智慧,正是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朱德元帅的“为将五德”.中国军网.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