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的地位有多高?关系很硬,逝世后邓小平连称7个“特殊”

知道历史 2024-06-27 11:38:08

开国大将许世友征战60年,先后与军阀、国民党、伪军、日军、美军和越军交手。即使在74岁高龄时,他依然身披战袍,带兵奔赴战场。

许世友的地位有多高?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过哪些重要职务?许世友因病去世,邓小平同志一连说了七个“特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职务很高,关系很硬

许世友出身贫寒,没读过多少书,却一生好武、嫉恶如仇,性格如火,桀骜不驯,拥有豪侠气质,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在战场上,许世友以勇猛著称。红军时期,他提着大刀冲锋,即使成为团长仍然身先士卒,杀敌无数;面对任何危险,他也毫不畏惧,敢于直面刀山火海。

毛泽东常说,许世友打红了山东半边天。

早在抗战时期,许世友就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胶东。1940年9月,毛泽东亲自点将,任命许世友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并率部挺进山东胶东地区。

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我军在胶东的抗日力量被分割成几块,几乎要被驱逐出胶东。在反投降战役动员大会上,许世友斩钉截铁地说:“我来胶东就是要打仗的,太平我不来,我来不太平。”

许世友果然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从1941年春到1945年8月,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在牙山首战中,扭转了我军在胶东的不利局面。

随后,他攻克海阳,战榆山,困发城,消灭了以赵保原为首的二三十支伪军武装,粉碎了日伪军多次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行动。

到1945年,胶东根据地与鲁中根据地连成一片,整个山东都成了八路军的天下。八路军的根据地一般都横跨几省,唯有山东根据地完全控制了一省。

许世友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毛泽东曾说:“陈毅打孟良崮,南边听粟裕的,北边听许世友的。”

在解放战争中,山东战场凭借三个纵队的力量,共歼灭敌军30万人,并成功收复并重新创建了山东战略根据地,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毛主席和刘华清曾经说过,许世友作为一军之长,仍敢亲自带领敢死队冲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建国后,许世友主要担任过山东军区司令、南京军区司令、广州军区司令、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在南京军区司令的职位上一干就是18年,创造了历史。

除了这些职务,许世友还当选过中央军委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在开国将军中属于地位较高的。

许世友的部下中至少有7位开国上将、36位开国中将、65位开国少将,共计108位开国将军,这还只是一个不完全统计。这种地位足以和大将比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世友在担任胶东军区司令时,军区里有两个小战士,虽然在1955年授衔时地位不高,但后来成就非常大,甚至超越了许世友的地位。

这两个小战士就是张万年和迟浩田,他们分别在1944年和1945年参军入伍,当时年仅16岁。然而,后来他们都成为了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一成就连许世友都未曾达到。

在很多人眼中,传奇一生的许世友被称为“黑李逵”。在毛主席眼中,他却被比作汉初“厚重少文”的周勃。关键时刻,许世友总是靠得住,能够选择正确的方向。这也显示出许世友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地位。

共和国共有57位开国上将,而许世友的战功和贡献绝对能排进前五。

喝了一辈子酒,活了80岁

许世友不仅爱喝酒,而且酒量惊人,即使在打仗的时候也常常喝酒。建国后,他几乎天天都饮酒。那么,许世友为什么能喝这么多酒却身体一直健康呢?

有些人一沾酒就醉,甚至喝一瓶啤酒就得去医院,而有些人则千杯不醉,越喝越精神,像武松一样,喝一分酒就有一分的力气,喝十分酒就有十分的力气。许世友正是后者。

在参加革命后,许世友享有一个特权,那就是可以在打仗期间喝酒。有人对此不服,领导说:“你要是有许世友的本事,你也可以喝!”

许世友非常注重运动。从小在少林寺习武,参加革命后,他每天练功不辍,经常和战士们切磋,以武会友。

即使在建国后,年纪大了,他仍然经常锻炼,一有空就打上几套拳。这些锻炼增强了他的体质,提高了免疫力,化解了酒精对身体的危害,对预防各种疾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虽然许世友每天都喝酒,但他很有节制。到了晚年,医生对他的饮酒进行了严格控制,每次最多喝三杯,而且要慢点喝,一口一口地抿。

许世友喜欢吃肉,这些高脂肪的食物有助于缓解酒精的刺激。

晚年时,许世友更加注重饮食的合理搭配,荤素都有。

许世友晚年的一份菜单:早餐是两个煎鸡蛋、一碟榨菜丝、一碟腌黄瓜、一小碗大米粥;午餐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都是家常菜;晚餐也很简单,一小碗米饭或面条,加一个青菜和一个肉菜。

这份菜单既清淡又有营养,保证了许世友的身体营养均衡,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被邓小平连称7个“特殊”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许世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不再如从前那样硬朗,于是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问题。他的信念是,活着要尽忠,忠于党,忠于毛主席;死了要尽孝,葬在母亲身边。

许世友的母亲一生孤苦,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而他因为忙于革命事业,总是无法尽孝。

1958年,许世友的母亲病逝,享年94岁。许世友在母亲坟前告诉儿子,自己将来也要埋在母亲旁边。

土葬对许世友这样的身份来说并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耕地、节约土地资源,并提倡唯物主义,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151名各界知名人士联合签名,倡导火葬。

五个月后,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政、军各级领导都签署了该倡议,只有一人没有签署,他就是开国上将许世友。当时,他已经是中央候补委员,是政府的高级官员。

在会议上,许世友亲自向毛主席坦言,自己死后不愿意火葬,只愿意土葬,想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毛主席听后并未明确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只是笑了笑。

1985年,随着许世友病情不断恶化,他深感自己时日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报告,表示自己对组织别无他求,只希望在去世后能够实行土葬。葬在母亲旁边,以尽孝道。

这份报告送到北京后,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都及时进行了传阅。然而,由于当年的火葬倡议书,没人敢做出明确答复。

最终,这份报告被转交给了邓小平。邓小平了解许世友的为人,也理解他对母亲的亏欠。经过再三考虑后,邓小平做出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2日,开国大将许世友因病去世,享年80岁。王振带着邓小平的命令前往南京军区处理许世友的葬礼。

“许世友在60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最后一次特殊处理,圆了许世友的心愿。

11月7日,一支从南京到河南的车队秘密出发了。一路上,车队不鸣笛,不开灯,但全程庄严肃穆,由解放军专门护送。

许世友生前精忠报国,死后魂归故里,为母亲守坟。知道许世友将军事迹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位为国为民征战几十年的老将军,最终得以葬在母亲身边,永远陪伴着母亲。

25 阅读:303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