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被誉为“诗人元帅”,在战场上战功卓著,且诗文造诣深厚,如《梅岭三章》广为人知。同时,他在城市治理和外交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位开国元勋,晚年历经坎坷,境遇艰难,令人感慨万分。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他的葬礼规格受影响,身为军委副主席、十大元帅之一,本应极高。然而,实际治丧规格仅略高于李天佑上将。
李天佑上将是四野名将,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他在军事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不幸于1970年9月27日逝世。
从军衔与职务看,陈毅元帅葬礼规格“略高于李天佑”实为降低。原因与特殊时期他遭受打压有关。
时势所限,对他的悼词用词需谨慎。但周总理在悼词中仍竭力为陈毅元帅说出公允之语。
陈毅与周恩来,乃情深意重的革命战友,彼此间关系匪浅。
周恩来比陈毅大三岁,均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并赴法留学。土地革命、抗日及解放战争中,两人始终并肩战斗,共同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先任上海市市长,后调任国务院,担任外交部长及副总理等职务。
新中国初立,外交艰难,需从零起步,工作繁重。陈毅元帅任外长,不辞辛劳,全力协助周总理,成为其重要帮手。
进入特殊时期,陈毅元帅批评错误做法后遭打击。此间,周总理挺身而出,竭力保护其安全。
1970年,陈毅元帅腹痛难忍,初诊仅给药。家人欲回京救治,遭黄永胜拒绝,后求助于周总理。经周总理关怀与毛主席批准,陈毅被送往解放军301医院。
但初始时病症被误诊为阑尾炎,手术中才发现已癌变转移。
陈毅元帅因天不假年,于1972年1月6日不幸病逝。
因“帽子”未摘,其追悼会规格被迫降低。如何撰写悼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审阅悼词后,周总理指出他功大于过,特别提及皖南事变后,他坚持执行毛主席渡江深入敌后发展的指示,为新四军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言外之意自明,此乃极大努力,评价亦公允。然经毛主席审阅,提议删去周总理关于功过的论述。
该文本基本可用,建议删除最后两段。前文已有结论,无需重复。关于功过的评论,不适合在追悼会上进行。
主席此举与当时环境紧密相关,不评价功过旨在减少麻烦,同时也算是对陈毅元帅的一种保护措施。
陈毅元帅追悼会原规格高于李天佑上将,致宋庆龄等政治局委员无法吊唁,但此局面在追悼会当天得到改变。
1月10日追悼会上,病中的毛主席对亲密战友离世深感悲痛,下午他临时决定出席,并在胳膊上佩戴黑纱以示哀悼。
因毛主席出席,追悼会规格提升。致悼词者由叶剑英元帅改为周总理。毛主席、宋庆龄、周总理等人均送花圈,参与人数增至1500人。
在与张茜交谈时,毛主席表示:“我挂念陈毅同志,他是好同志,为革命贡献巨大。”
追悼会上,周总理三度哽咽落泪;结束后,毛主席由秘书搀扶上车离去,场面令人动容。
英雄老去,美人华发,乃世间至残之事。然其留给世人之功绩,永当铭记心间。
致敬!向那些默默奉献、不懈努力的人们表达崇高敬意。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不断追求进步与卓越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