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中的傅作义为啥穿士兵的粗布棉衣?

风吹草语吖 2025-04-19 11:12:09

不管是新版还是老版的《大决战》电视剧里,傅作义将军都是穿着简单的棉衣,看起来跟其他蒋军将领不太一样。这事儿到底是电视剧里演的,还是历史上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先来说第一个事儿,傅作义真的穿过普通士兵的棉服,这事儿历史上真有。太原保卫战打完后,傅作义回到绥远开始重新整顿军队。这里面有个大事儿,就是他要学习八路军的政治思想建设。大家都知道,傅作义手里有张王牌,那就是35军。那时候,35军底下管着101师和73师两个师,每个师又有两个旅,每个旅再分两个团。这么算下来,全军一共有11个步兵团,军部还配了个炮兵团。不过啊,别看番号编制挺多,傅作义属于晋绥军,人员配置啥的都比不上中央军,35军全军加起来还不到两万人。这些部队在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明显跟不上新形势。头几次打仗,损失都挺大。傅作义也注意到,同在山西的八路军却老打胜仗,战绩不错。于是,他心里就琢磨着,想去取取经。

那时候,傅作义的军队还在用老一套的组织方式。日常训练就是出操三次,上课两次,检查训练成果也就是通过阅兵仪式。这些做法表面上看还行,但实际上效果真不怎么样。而且,傅作义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驻守,时间长了,那些驻地的长官一个个都跟土皇帝似的,没人管得了。下面的军官有的吃喝嫖赌,更过分的还吸鸦片。带兵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动手打骂,还是老一套。

傅作义在亲眼见过八路军后,一些问题就变得更加明显了。他发现八路军里,官兵之间相处得很融洽,纪律也非常严格,士兵们看起来都很有精神,比自己手下的部队强太多了。那时候,为了联手抗日,八路军和傅作义有过不少合作,程子华和曾山还亲自去拜访过他,建议他在军队里搞政治工作。除了八路军的这些积极影响,还有别的原因让傅作义开始重视政治工作,甚至亲自去抓。抗战结束后,老蒋和阎锡山也开始在军队里建政工组织,但他们搞的那套可不是八路军的政工,主要是想靠这个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傅作义怕蒋、阎派政工人员渗透进自己的部队,就决定先下手为强,赶紧建立自己的政工组织,确保自己对部队的领导权。要做到这点,转变作风非常关键。

傅作义心里清楚,用老一套人马是干不好政治工作的,得向八路军取经。于是,他打发人去延安,请了几十位在那边军事政治学校里深造过的学生,让他们来当政工的中坚力量。接着,他又安排人手去招募了几百个热血青年,一股脑儿送到绥远的35军干部训练所,组队学习提升。

这个干部训练班主要教的是政治思想,不过也会加点儿军事训练。学员们行军时,都穿着统一的灰色军装,每人配一支步枪和200发子弹,再带上三天的干粮。他们每天得走七八十里路,还得时不时来个夜间突然集合。军事训练是为了让他们快点适应军队的日子,但政治思想的学习更为重要。政治思想课都是由八路军派来的政治干部来讲,讲的内容大多是八路军领导的书,比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罗瑞卿的《论部队政治工作》这些。这些政工干部在延安学的东西,跟这里教的差不多。那时候,傅作义也开始变了,他开始穿士兵的棉衣、布鞋,还打绑腿,亲自到士兵中去了解他们的难处。他也常来训练班跟学员们一起上课、聊天。等这批政工干部到了傅作义的军队,肯定会对他的军队带来大变化。

傅作义给部队的政治工作定了五个重点方向:头一个是得让部队更稳固,把大家的士气提上来;第二个呢,就是得盯着部队的经济,得公开透明;第三个,就是得让军队和老百姓手拉手一起合作;第四个,部队纪律得严,不能含糊;最后一个,就是想办法让敌军心里头乱,自个儿垮掉。

总的来说,这五项任务,政工干部们做得相当出色。抗战刚开始那会儿,敌人势力大,咱们实力弱,中国军队老是吃败仗。这样一来,部队里的士气就跌到了谷底,有的官兵开始说丧气话,抱怨连连。政工干部们瞅准了这个情况,赶紧搞起了政治教育,让大伙儿明白,日本鬼子侵略咱们中国,那是非法的、不正义的,咱们抗日,那是反侵略、正义的事业,最终的胜利肯定是咱们的。他们用的宣传教育材料,都是政治部专门编写的政治课课本,里面讲的都是敌人的残暴无情,说他们就像是无家可归的野狗,要是抗战输了,咱们中国人就得在敌人的铁蹄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所以,政工干部们要求官兵们打仗的时候别怕牺牲,要勇往直前。他们还经常给大家念傅长官的手令,里面说的是:打敌人肯定能赢,怕敌人就得送命;胆子大就有好处,胆子小就得倒霉;汽车好打,坦克更好对付;枪炮好抢,鬼子也好打。最后,他们还鼓励官兵们,平时得多练练,多流点汗,这样战时就能少流血,得好好练练杀敌的本事,争取最后的胜利。

晚上点名那会儿,咱们让战士们大声喊出,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坚信抗战会赢,建国一定能成这些鼓舞人心的话。练刺刀的时候,咱们在稻草人上写上“日本鬼子”几个字,战士们每天都憋着股狠劲儿,对着稻草人一顿猛刺,发泄心中的怒火,一天得刺个几十下。练打枪时,靶子上画的是日本兵的脑袋,战士们就瞄准了打。搞攻防演练的时候,咱们直接就把日军当成假想敌,全情投入。

在公款透明化管理下,因为有了政工人员的严格把关,军饷基本能确保发到每个士兵手上。像过去那种偷偷扣下军饷、多报花销的情况,现在少了很多。

以前啊,傅作义手底下的干部对士兵的生活关心不够。伙食账本藏着掖着,不给大家看,连长营长他们还自己开小灶,士兵们经常饿肚子,有时候还得吃夹生的饭。训练完了回来,想喝口热水都难。要是有人生病了,也没人管,重病号连个慰问都没有。不过自从连队里有了政工人员,情况就变了。他们先是从伙食管理抓起,还帮着炊事员一起做饭。1941年以后,除了上级给的定量粮食,傅作义的部队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每个连都种了几亩菜地,还种了点烟草给爱抽烟的士兵发点烟叶,养了猪,买了毛驴来磨面,想方设法调剂粮食,研究怎么做菜更好吃,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还能吃上肉呢。伙食有结余的话,还会跟着薪饷一起发给士兵。连级干部大多也都能和士兵一起吃,不单独开小灶了,对士兵的伙食关心多了。这样一来,傅作义的部队精神状态就比其他部队好多了。

说到穿衣打扮,那真的是大家都一个样,不管是傅作义这样的大将,还是最底层的士兵,都穿着同样的粗布棉衣,根本看不出谁是头儿,谁是兵。这样一来,大家吃穿没差别,军队里头的氛围就和谐多了。傅作义不光关心大家的物质条件,还特别在意士兵们的心理感受,他甚至下令部队里不许打骂、体罚,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真的很不容易。

傅作义效仿八路军的做法,努力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他规定,用了百姓的东西必须付钱,住在人家家里得帮忙打扫,还得搭把手干点农活,绝对不允许骚扰妇女。这样一来,军民之间的关系明显好转,傅作义的35军在当时甚至被亲切地称为“七路半”。

这事儿肯定让老蒋心里头不舒服,最后傅作义没办法,只好把八路军教员从部队里赶了出去。那以后,傅作义军队的政治风气就开始变差,不过跟其他蒋系军队比起来,还算好的。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傅作义的军队,纪律啊、官兵关系啊,都比抗战时候差远了。可他还是天天喊着官兵一条心,穿着士兵那种粗布棉袄。但实际上,这时候的军队,早就不是当年那支威名远扬的抗日劲旅了。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