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年前上海城乡百姓的真实生活影像,英国人拍摄于1898年

风吹草语吖 2025-02-13 17:08:45

1998年的上海,普通百姓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或许本组图片能够给你一个直观的答案。拍摄者为英国人大卫·马尔·亨德森(David Marr Henderson),1869年至1898年间,他在上海海事海关服务部门工作,担任工程师一职。

升堂

官员正在大堂上审理案子,无论原告和被告都要跪着接受质询,一块上面写着“听审”的牌子将两人隔开。在官员两边站着两名亲兵,他们是官员的保镖,为官员提供人身保护。

吃饭

一名中年男子坐在路边的方桌前吃饭,面前摆了好几只瓷碗,看样子挺丰盛。他一手拿着筷子,一边斜着眼睛看着摄影师,神情颇为有趣。亨德森称这种情景为中国人的“粥时间”。

剃头

挑着担子的的流动剃头匠正在给客人打理头发。顾客坐在板凳上,笑得很开心,大概是因为旁边孩子挑逗的原因。有可能是一对父子。

男孩子

三个小男孩坐在一条长板凳上,他们在洋人镜头面前神情各不相同,有的好奇,有的惊恐,有的非常淡定,一名男孩站在后面的石台上看。那时候孩子的发型挺有意思。

小吃摊

三个小孩子围着一个小吃摊,正在等待好吃的东西出锅,其中一个小孩子玩热了,将棉袄脱下来抱在怀里。摊主是一个老头子,戴着一顶软檐帽。很难想象,在127年前,普通百姓便已经戴这样的帽子了。

乞丐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扁担一头是一只空箩筐,另一头是他的孩子。从他肩上的扁担位置可知这不是一张摆拍。此时的他正向摄影师伸出手里的笸箩,希望能得到一些施舍。

开大木

一家木栈门前,两名男子正在使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木板。这是一件极累又需要经验支撑的苦活,工人身上破了大洞的裤子说明拥有这门手艺的人收入并不高。

浦东

靠近浦东江面上的小舢板,在舢板后方有一条长而窄的木桥,并有行人正在上面通行,难道是连接黄浦江两岸的桥?很奇怪。远处的浦东岸边,有酒店和仓库,还有一座工厂。

苦力

浦东码头的两名工人。早在1866年,浦东便已有了十一座码头,1862年和1865年,洋商就在浦东设立了祥生和耶松船厂,并修建了仓栈等设施。

墓地

一座工厂附近的墓地,一座座坟墓整齐排列,好像一排排的小房子,屋山的位置镶嵌着墓碑。几名女子沿着墓间的小径前往工厂上班,一根烟囱正冒着滚滚黑烟。

纺花

坐在路边用纺车纺棉花的年轻女子,看着镜头微笑着。身后的女子则是用纺锤捻线,是另外一种将棉絮加工成棉线的方法。这些都是从前女子必备的生活技能、

整经

棉线是织布的原材料。图中的这些女子正在整理长长的经线,这是织布前必备的一道重要的工序。因为线很长,需要很多人同时参与到作业中。

吃粥

乡村百姓吃粥时的情景。直接蹲在茅草屋前进餐,所使用的碗很小,不像北方人用的碗那么大而气派。原始注释说前排最右边的男子在炫耀自己的长指甲,显然是基于成见下的过分解读。

苏州河

上海城外的苏州河上,一条小木船载着走水路进城的乡下百姓。船很小,上面却挤上了十多个人,两名妇女坐在最前面的船头位置。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