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给娃讲讲这些传统习俗,让娃过个仪式满满的新年

阿秋92 2024-01-25 14:13:10

尽管新年已近在咫尺,街道上的新年氛围却远不如昔日浓厚。

如今的孩子,尽管生活条件优越,却难以领略到那份原汁原味的传统跨年文化。这种状况无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构成了威胁。要知道,文化的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到孩子们对仪式的感悟、民族自豪感的塑造等诸多方面。

如同滴水成河,每一个微小的环节都汇聚成了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这份厚重的文化正在悄然流逝,实在令人惋惜。

新年到,为什么有的孩子感觉春节平淡无奇,有的孩子却觉得新年充满欢乐?

每到新年之际,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对这一时刻的感受各异。

记得小时候的孩子,对新年怀有无比的热爱,觉得它趣味盎然。何故如此?

原来,新年对他而言,意味着一系列充满乐趣的文化仪式。例如,贴对联、剪窗花等传统活动,这些在孩子眼中是如此新鲜有趣。此外,新年也是故事的宝库。在孩子的世界里,年兽、门神、鞭炮等传说都充满了神秘和趣味。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当然,新年的魅力还少不了那些寓意深远的美食。“年年有余”的鱼,“辞旧迎新、招财进宝”的饺子,都是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美味佳肴。也正是因为新年与平日有着天壤之别,才使得孩子们觉得它如此有趣,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然而,在现在城市的小区里,我遇到了一位邻居的孩子,他对过年的感受却与老家的小伙伴截然不同。

对他而言,过年不但“毫无趣味”,更是“异常疲惫”。在他眼中,过年前的大扫除、准备工作等一系列活动,繁重得仿佛是一座大山,即便不用亲自动手,仅仅是看在眼里,也觉得身心俱疲。更别提过年期间,走亲访友,东奔西走的忙碌了,那更是让他觉得疲惫不堪。

在他看来,过年无非是重复着过去的一年,没有丝毫新奇和趣味。为何两个孩子对过年的感受会有天壤之别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对于过年传统文化的认知。那个在老家的小伙伴,之所以对过年怀有如此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情绪,就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他知道祭灶的渊源,明白扫房子的意义,知晓年兽的传说等等。而城市里的这个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过年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个又一个重复的日子,毫无特殊之处。

孩子们会在富有仪式感的事物中找到乐趣,就像他们热衷于完成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任务一样。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孩子们充满活力,乐此不疲。反之,如果孩子不了解事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他们可能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比如,城里的孩子对于过年时父母忙碌地准备年货、打扫房屋等行为,可能并不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只会觉得和平时一样,无法产生积极的情绪。甚至,由于过年期间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厌烦。这就是孩子对待新年态度的根本原因。

因此,为了让孩子过一个快乐、有趣的新年,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了解和体验过年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使孩子更加积极地迎接新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个人成长。这种正面影响是深远且有益的。

快过年啦!为了让孩子过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新年,父母们不妨将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娓娓道来,让孩子深深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祭灶

在腊月廿三的时节,每家每户都沉浸在祭灶的氛围中。孩子们期待已久的“糖瓜”,也被称为“芝麻糖”或“祭灶糖”,成为了这天特别的味蕾盛宴。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传说中,灶王爷是灶火的神明,肩负着考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每到腊月廿三,灶王爷会返回天庭述职。为了确保灶王爷在天庭的述职中只讲述家中的好事,避免说自家坏话,人们便奉上糖瓜等祭品,希望通过这份甜意,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关于为何选择糖瓜,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灶王爷吃糖瓜时,糖瓜的黏性会将他的嘴粘住,这样他就无法多言。这个美丽的传说不仅赋予了糖瓜特殊的寓意,也让人们在祭灶时多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除夕

在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将大年初一的前一天称为“除夕”。你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吗?为什么从除夕到初一就算是“过年”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出现了一只名为“夕”的凶猛怪兽,它会在腊月卅的夜晚出没,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恐惧和痛苦。灶王爷,那位监察人间善恶的神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灶王爷决定请来神农的孙子“年”来帮助人们对抗“夕”。

“年”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少年,他手持红绸和一串爆竹,准备与“夕”展开一场激战。当“年”与“夕”相遇时,他迅速抖动手中的红绸,将“夕”一击打倒在地。“夕”见状不妙,知道不是“年”的对手,便慌忙逃窜。

"年"在勇敢地驱逐了"夕"后,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不料,"夕"狡猾地折返,企图再次祸害乡亲。正当"夕"暗中蠢蠢欲动,准备伤害无辜之际,突然,一串"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在空气中炸开。原来,"年"并未离去,而是悄然等待,见"夕"归来,果断将爆竹扔向它。"夕"被爆竹的威力所伤,再无逃脱之力,最后在烈火中化为灰烬。

自此以后,人们便将腊月卅称为"除夕",寓意着"夕"已被除掉。而"年"的英勇助战,也使人们有了庆祝新年的习惯。

每逢新年将至,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绸(如今演变为对联),燃放烟花爆竹,以此方式驱赶"夕"。年复一年,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守岁

在除夕之夜,一些地方有着"熬年夜"的传统,也被称为守岁。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家人团聚一堂,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每一个房间都灯火通明,彻夜不息,寓意着将一切不幸和灾难驱赶出家门。在新的一年里,孩子们茁壮成长,家人平安健康,长辈们更是福寿绵长。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期盼和祝福,为新的一年注入无限希望与生机。

●初一到初五的习俗

大年初一:人们会在清晨放鞭炮,早餐后会串门拜年等。而南方有的早餐除了饺子,还会有汤圆,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另外,这一天不能动笤帚、拖把,不能动剪刀,不能扔垃圾等,否则会丢到新的一年的财气和运气。

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和女婿,欢欢喜喜地带着精心挑选的礼品和丰厚的红包,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四:传说这一天灶王爷会挨家挨户查户口,所以全家人都在在家静候迎接财神。

正月初五:这天,民间称之为"破五",寓意着冲破旧日的束缚,迎接新生的希望。按照习俗,这一天是五路财神的诞辰,象征着财富的降临。家家户户都会打开窗户,放鞭炮、吃饺子,迎接财神的到来,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

在春节的喜庆氛围里,蕴藏着无数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正是我们向孩子们普及的瑰宝。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仪式感,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更多的幸福,更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这也有助于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视野,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0 阅读:26

阿秋92

简介:90后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