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工作都变得不稳定的时候,聊「摸鱼」这话题,似乎显得有些不正能量。
但在工作道德被高举、内卷大放光芒的舆论下,摸鱼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带黑色幽默的救赎呢?
对于一项游走在规矩和人情的行为,摸鱼在不同身份下,有着不同的争议;
但比起审视或赞美,风生更想说一说摸鱼的「侧面描写」。
01片刻的喘息自从「雇佣关系」变得普遍后,劳动光荣的口号就逐渐显得陌生和复古。
审视工作的价值,似乎成了每段人生必须深思的问题。
就像那句梗“工资只是劳动应得,摸鱼才是自己赚的”也逐渐变得真实起来。
偷懒这种贬义词汇,也有了「摸鱼」新时代定义,变得更温和,甚至有点时髦。
直白点地说:摸鱼的诞生,本质上是劳动价值与劳动付出的不等式导致的。
各种因素的叠加下,在苦闷工作下找乐子,似乎成了一种反抗精神:“与其在画饼中沉沦,不如当个时间刺客。”
鲁迅先生那句「时间像海绵的水」,在一群阔别课本多年的职场人上实现了;
在上司不在的片刻里,完成或娱乐、或学习、或发呆,甚至诞生了攻略与工具。
“伪装系统升级的工具”
摸鱼就这样,成了一场反资本剥削的流行文化。
02忠义难两全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与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当双休日变成公司福利,当算计如厕时间成为新闻,当整治职场的新闻登上热搜时,总让我陷进无尽反思。
“五花八门的反摸鱼手段”
本人也询问过身份是老板的朋友对这方面的看法;
“员工与老板本质是利用团队优势创造「合作利益」,一切为利润服务,假期、福利等都应该因利润波动。
公司发放薪酬、提供机会,摸鱼就等同在损害公司利益。
尤其在疫情大环境下,减少休息假期,因利润减少导致的绩效降低,都是合理且应该的。”
双向奔赴下,「不干就滚」的老板似乎自带更多话语权,螺丝钉的宿命论也往往只剩服从和逃离两项。
不同的立场构成了摸鱼的双面:一面是不可容忍的偷懒,另一面是在失望后的本能。
但“时间是不被定义的”也成了规矩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忙季压缩假期的理所当然,对闲时走神的斤斤计较。
跳反的前兆,往往都是不被重视的矛盾引发的,用规矩、绩效搪塞,反而容易成了遭人唾弃的存在。
03皆有灵人力资源部管理由于职业性,总会对「工作饱和」有天然的敏感性。
所以在不少公司里,设置高强度工作任务=抹杀摸鱼机会的可能。
“我们拒绝加班文化”的潜台词,逐渐成了“但我们工作内容够饱和呀”潜规则。
口号式的早会、强制的报告会议、下班后的工作总结,用一个个被切割和量化的指标,训练出“成熟的职场人”。
职场变得恐怖化,“不通人性”往往是主因,自然有了「职场似炼狱,摸鱼成救赎」的心态。
难怪只有互联网才有神仙公司,感觉公司就不该在凡间出现。
口号和宣传栏里,是过去短时间创造的商业奇迹,是可以展望辉煌的未来。
但现实,高压换高产也是迷雾里不可忽视的存在,摸鱼广泛存在是因为人性,也是因为人性。
世界参差的变化下,每个人都有寻觅参考物,有雄心的激昂,自然也有人想夺回生活的选择。
我不想问为什么十几年前在老师转身后谨慎悄悄话,变成了领导的alt+Tab呢?
摸鱼的诞生并不光鲜,也不值的赞美,但它的存在是必然,也是无奈。
说完了,也希望未来的老板看到我时,别以为我是个偷懒的人,我只是对生活有一分偏见的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