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总会裹挟着争议。
这个电影旺期,我们迎来了很多爆款电影,强烈的话题性也让他们有了“破圈”的现象。
只是没想到,《封神》的公关危机来的这么快,而且来的这么猛。
近期有网友发现《封神》女主娜然,于18年在国外社交媒体转发一个长贴,挑几个重点:
「花木兰不是中国人,她是蒙古人」
「迪士尼是骗人的,她是要把汉族人赶出蒙古,帮助蒙古夺回失地」
「重新解释《木兰辞》,这是歌颂木兰作为北燕民族英雄,驱赶汉人的诗词」
内容离谱,可自行翻译文本
先不说花木兰这个虚构人物的新科普,单说这个原文博主就是个典型“泛蒙主义者”,各种离谱言论,有点外蒙营销号那味了。
除此之外,还有人放出导演乌尔善直播时的言论,直播文字网友总结;
这些言论各位就见仁见智吧,秉着不收律师函不惹事的前提,本文仅就“危机”的影响性进行讨论。
首先这件事暂时还没定性,它在公众舆论里反应并不算热烈。按以往经验,这类事件如果未来一周无官方下场,那它就是舆论模糊的;
既可以上纲上线,也可以“民族团结稳定考虑,元朝也是华夏历史”,上下限都很高。
但实际上,其已经构成对《封神》的危机公关级的事件,这份舆论污点是没办法「以拖待变」而避开的。
冲突多少有点打脸。
前阵子写《封神》宣发的推文时,给的建议是捆绑“文化标签”,结果这次“暴雷”最大的点就是“文化(民族)冲突”。
片子在上映前就有关“外国演员”、“文化魔改”等异议,本来说这类声音受众并不算多,可这几条内容曝光,正好加剧了这番言论。
而且电影在前期宣传里,多次提到“还原历史细节”、“中国电影工业”等噱头,这前后的冲突感,很容易引发言论反噬。
这种冲突感,除了影响未观影的观众,也容易影响后两部的宣传准备。
别的不说,《封神》的宣发流程还是很完备的,现在路演已经开始宣传二部主演,而且还是同样带有蒙古标签的女主角;
万一事后坐实“负面标签”,那么即使不下架不封杀,不管是演员、导演、还是未来电影票房也是滑铁卢事件。
据我所知乌尔善另一部IP《异人之下》,也有相似的团队阵容,环环相连的资本游戏,谁也不想成为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回应先说近期另外一个例子,《志愿军》电影海报事件,这件事在性质上是要比《封神》恶劣的,那么陈凯歌团队是咋做的呢?
回应+道歉+解释(微博)+解决方式(删除海报)+资源关系(减少内容曝光)。
那么这样做能消除公关危机么?不能!
因为负面舆论一旦出现,公关手段做的是急救,保命才是关键,而不是补救,扭转乾坤实在难为人家公关团队。
但“假装没看见”也是致命的,尤其是争议点大 ,容易形成逃避责任的形象,加剧负面传播。
翻看关于《封神》的热搜,其实已经零星出现“事件相关内容”的言论,抓紧回应是眼前的重点。
单单“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构成,不应该强调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这种极为政治正确的话术,就完全可以应对大部分舆论;
乌尔善和团队没必要“躲躲藏藏”,反而容易坐实“不怀好意”。
相似的例子还有《雄狮少年》。
前期以优秀的画面配上热血的剧情,收获了不错的票房,但“眯眯眼”设计也让电影受到足够多的争议。
尤其是导演回应上的“低情商”内容,直接导致动画后期口碑波动极大。
赠《封神》公关三句箴言:姿态放低+官方背书+回应解决。
神鬼二象性很多电影的营销为了曝光量,会制造过量的话题宣传,这确实催高了讨论度,但也容易成为争议点。
尤其在人设方面,大众既乐意接受戏內戏外不同人格,也愿意相信营销和小道消息两种性格,强烈的反差满足了娱乐心理,也加剧信息的传播。
港媒旧闻
这种落差式舆论,我更爱叫做神鬼二象性。《封神》的处境也正是最好的说明;
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主流舆论挂上“烂片”标签,票房反馈低迷。
中期:观影反馈好评多,宣发更迎合受众面,票房逆跌,期待封神二三部的声音变多了。
现在:演员不对劲,导演夹带私货,这片审美有问题,不能支持....
《封神》的争议源自热度高涨的蔓延,既是本身制造热度的原因,也是所有公众事物的必经之路。
当然也有人解释成资本博弈,但作为资本电影的代表——30亿投资的《封神》,自然有匹配的业务团队进行博弈,做事这点也不必多议。
其实影迷和粉丝也没必要共情,把感性留在电影本身即可,场外因素本身就是电影团队应该面对和解决的。
神鬼二象性是电影的常态,近期哪部电影没点事?《孤注一掷》版权纠纷、营销套路,《长安三万里》文化挪用,《八家笼中》利用儿童炒作...
风评这东西名字都告诉你了:随风飘的。作为电影团队,既要关注,又不能时刻想着,因为讨好全部人本身就是伪命题。
最后,我们只是围观的人。
陈凯歌美国籍拍志愿军还让陈飞宇演,怎么没人说呢?陈飞宇还塌房都没事?
国产电影采用美国的那套方式洗美国人的脑,中国人急了[笑着哭]
内奸杀无赦[AK47]
真烦h,电影好看就行
几个亿宣发费没白花
资本的反扑真是可怕
资本下场,准备扼杀中国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