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与冬妮娅的分手隐含着苏联解体密码,借助斯大林论述洞观内幕

文学私秘 2024-12-06 08:08:1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有着约定俗成的解读方式,那就是它的主题,是歌颂了主人公的意志与精神。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还隐藏着时代的密码,作者在表现它们的时候,以一种相当准确而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丰富的时代的信息。

即使容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存在的苏联已经解体,但小说里隐藏着的符码,仍然闪耀着真实的活力,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解读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在哪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故事发生的地域,正是现在战火纷飞的乌克兰。

如今俄乌正展开乌眼鸡般的生死打斗,双方都是把对方往死里打,它们之间的仇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外露出来,主宰了这块不幸的土地。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我们却看不到今天恶战的两个国家之间有任何的龃龉与违和的地方。

在小说里,俄罗斯与乌克兰是一体的,铸成了钢板一块。

其实,在真实的情境下,当时的乌克兰也是暗流涌动,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却丝毫没有作出反映与表现。

我们看不到当时的情境下,乌克兰有任何的独立倾向。

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巧妙的回避之处。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看到,今天俄乌裂变的影子。

这就是小说里的正向叙述背后的反向可能。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只字不提乌克兰民族的独立诉求,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现实空间里,这也是浩荡在乌克兰土地上的真实的社会思潮。

按顺序,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发生的年代,有三股力量,走马灯般地号称乌克兰的最高政府,分别是:

一是中央拉达,二是盖特曼,三是彼拉留拉政权。

三个政权,都是后者踢了前者。而这种政变似的政权更换,都有外国势力在后边操纵与作梗。

中央拉达是在沙皇被推翻之后的权力真空中临时拼凑起来的,无力抗衡苏俄的进攻,引入了德国。但好景不长,德国不满中央拉达的无能,扶植了盖特曼,但不久又被彼拉留拉趁着德国战败的机会而赶了出去。彼得留拉又投靠波兰。总之,乌克兰的各个政权,自己势单力薄,无力抵挡苏俄红军的进攻,无一不是选择外国势力,引狼入室,作为后盾,这样的选择,必然导致自身只能是傀儡一样的存在。

而这样的选择方式,在今天同样雷同地上演着。

我们可以看到俄乌冲突中,依然是在重演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发生年代乌克兰土地上的种种势力活色生香加盟其中的背景因素与动力因果。

可以说,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牵连到历史、地域、人种的一碗粥般的胶体,要破解这样的迷局,是相当困难的。

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苏维埃政权,却一扫这种纠缠在一起的难以破解的迷思,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横扫乱麻一般的死结。

这就是小说里通过人物之口提出的阶级观念。

在小说第一部第七章中,新成立的革命政权的粮食委员,在小说里只露了一次面的蒂日茨基反驳了“苏维埃政权要用铁拳来对付波兰人”的谬论时,有一段长篇大论。

注意一下,小说里并没有一位革命者来阐述苏俄红军用暴力手段来对付乌克兰人。而在涉及到阶级理论的时候,只是在这里,用来作为对付波兰人的理论基础。

显然,如果小说里提到苏俄红军对付乌克兰人的独立倾向,那么,就要涉及到民族问题,会让小说卷入到民族问题的漩涡中去,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这里作出了回避。

而波兰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波兰并没有成为苏俄联盟的一部分,所以,小说里可以随便地摆放波兰的位置,而不会触及到波兰与苏俄之间的民族关系的鸿沟。

我们看看小说里这位宣讲者是如何长篇大论的:

——“是谁逼着我们弟兄去流血,去自相残杀呢?是国王,是贵族。许多世纪以来,他们总是派遣波兰农民去打土耳其人,一个民族进攻、屠杀另一个民族的事不断发生。死了多少人!造成了多少灾难!谁愿意这样?难道是我们吗?不过,这一切很快就要结束了。那些毒蛇的末日来到了。布尔什维克向全世界喊出了使资产阶级胆战心惊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人和工人要成为兄弟,这样,咱们才能得救,才有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波兰也要成立共和国,不过,是苏维埃共和国,没有波托茨基之流的共和国,咱们一定要把那些家伙连根拔掉。苏维埃波兰将由咱们自己当家做主人。你们谁不认识布罗尼克·普塔申斯基?革委会已经任命他当咱们厂的委员了。‘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咱们也会有自己的庆祝胜利的节日,同志们,千万别听那些暗藏的毒蛇的鬼话!要是咱们工人齐心协力,那么就一定能够把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可以看出这位宣讲者,跳出民族的分野,而是用横向的阶级划分,条分缕析了两个地理区域之间的板块分割。

这样横向切了一刀,俄国与波兰之间,便不再是两个民族主导的国家,而是分成上层贵族与下层民众的两个国度,下层是打通的,是一个阶级,因而可以实行联合,建立铁板一块的整体,从建立苏维埃联盟。

虽然小说里后来证明,苏波联盟并没有成立,但依靠这样的理论,苏联成功地建立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隐秘的理论表达,之前笔者并没有在意,而在重读之后,才觉得这里才是小说的一个重大的对历史申说与图说的关节。

为了读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者把之前买的一套《斯大林全集》给找了出来。

这是当年逛书店里买来的。当时逛书店,看到书架上有一套《斯大林全集》,这是书店为了迎接检查七拼八凑拼成的,其中有几卷五十年代原版本,价格还是当时的时价,标的一万多元,我当时觉得这一套书看起来古色古香,取下欲买,书店的店长十分为难,他们本是凑成一套,达到检查时的必备书标准,根本没考虑要出售这套书。后来他们犹豫了半天,还是把书卖给了我。但放在家中,从没有细读。这一回,在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过程中,我把这套全集找了出来,可以看出,这套理论,在《斯大林全集》里也屡屡加以申说。

我们在《斯大林全集》第四卷里的“答后方和前线的乌克兰同志们”一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申说:“在乌克兰人民和俄罗斯人民之间没有而且不可能有冲突。乌克兰人民和俄罗斯人民以及俄国其他各族人民都是由工人和农民、士兵和水兵构成的。他们曾一起反对沙皇制度和克伦斯基统治,反对地主和资本家,反对战争和帝国主义。他们一起争取土地和和平、争取自由和社会主义流过血。在同地主和资本家作斗争中,他们都是兄弟和同志。”

这里同样用阶级性打通了民族性,在苏俄那一片土地上,这个理论,确实富有神效。

注意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配合这样的理论,并没有描写一个乌克兰的大地主,前面写到的维克托的父亲,却是一个波兰人,而正是这个维克托,是保尔与冬妮娅相恋时遇到的最死打硬缠的一个情敌。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作者的设置是颇费考量的。

小说里的阶级斗争理论,成功地分解了苏俄与波兰之间的敌对性,认为这两个国家的底层民众,能够实现联合,打破民族壁垒,苏俄与波兰,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这两个国家的权贵阶层,才是民众的共性敌人。

这个理论,后来正是苏联成立的基础。在建立苏联的时候,的确绕开了苏联土地的复杂的民族性,而具有战无不胜的穿透力。

但是到苏联解体的时候,这个理论遇到了障碍。

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克敌的论文《民族意识与帝国思维:乌克兰独立与俄乌纷争》中可以看到苏联解体时的一段分析:

——苏联政府一直试图建构“苏联人民”这样一个“新的历史共同体”,但是苏联解体的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不成功的。——

建立苏联的成功理论,到了晚期,却不得不让位于当初绕过的民族因素、国家因素、历史因素,而找不到自身的强大的说服力量。

这也是苏联的基础松动的原因。

因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这段描写,却隐含着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使用这个理论的时候,也是非常谨慎的,把它放在了苏俄与波兰之间,而没有用到乌克兰的界面上,这就是为了回避小说不想卷入乌克兰的民族性这趟浑水,保证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绝对看不到一丁点乌克兰独立的民族倾向。

而保尔与冬妮娅的爱情失败,也可以看成是作者阐述这套理论的生动标本。保尔隶属于底层民众,而冬妮娅更多的属于上层社会,她与维克托位列于一个阶层,从抛开阶级属性的角度来看,她与保尔能够惺惺相惜,打造了一段跨阶级的美好,但他们的关系,最终无法逃脱小说里阐述的阶级理念的制约,两个人的爱情浪漫不堪一击,正是作者用这个形象化的设置,来把小说的核心主导理念演绎了一番。

作者遵循了苏联成立的理论事实,这样也就必然会让保尔与冬妮娅在这样的理论面前被剪除了开花结果的可能。不管作者是出于什么动机设立了这样的爱情悲剧,但至少可以看出,作者在写作时,恪守了现实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必然会走到红消香断、花落人亡的终局,如同《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与杰克终至在冰山的致命伤害面前埋葬那出格于时代与阶级差异的如火如荼的爱情一样。

0 阅读:6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