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20句意境绝美诗词,摘抄下来,彰显才情

香巧浏览文化 2025-05-01 10:52:38

01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山居静谧,月光如友,照见诗人对友人王昌龄高洁品格的倾慕,亦映出隐士超然物外的孤寂与清雅。

02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宋·方岳《听雨》

在竹斋之中,枕着雨声入眠,梦里仿佛长满了青苔,湿润而清新,让人心境如洗。诗人借雨入梦,将闲适与幽寂交织成一片朦胧的诗意,道尽隐者与天地同息的禅意。

03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德诚《船子和尚偈》

夜静水寒凉,鱼不食饵,空船载满明月而归。船头独坐,心无挂碍,空即是满,禅机尽在月光的无言中轻轻流淌。

04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宋·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海棠的花瓣还未像雨点般坠,梨花的白色花瓣已经如雪花般纷纷飘落。原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以花喻时光易逝,道出对春光的怜惜,亦暗含人生盛年难驻的淡淡怅惘。

05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元·王庭筠《绝句》

竹影摇曳,映照书房,如诗般清瘦;梅花入梦,香气袭人。诗人以竹喻诗骨之瘦硬,以梅寄梦境之芬芳,寥寥十字,写尽文人孤高自守、与自然相融的精神境界。

06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莲出淤泥而不染,观其净色,便知禅心无垢。诗人借莲喻高僧,赞其超脱尘俗的修为,亦寄托自身对清净心境的向往。物我相照,禅意自生。

07

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唐·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山月漠然,不解离人愁绪;水风无情,徒然卷落花纷飞。词人以月风之“无知”,反衬心事之深重,落花飘零恰似人生漂泊,恨意绵长,尽在不言。

08

山花落尽山长在 , 山水空流山自闲。

——宋·王安石《游锺山》

山花花开花落,而山一直巍然屹立不倒,山间的溪水空空流淌而山自在清闲。诗人登山悟道,借山水之不变,抒淡自己泊名利、超然物外之志。

09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看见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诗人悠然自适,内心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绪。

10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唐·白居易《秋雨中赠元九》

红叶满地,青苔斑驳,凄凉景象难以承受;偏逢凉风暮雨,更添凄凉。诗人赠友,不直言思念,却借秋景写尽宦游孤寂。天地同悲,雨声如诉,知己天涯之感跃然纸上。

11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

心闲方闻桂花坠地声,夜静顿觉春山寂寂。摩诘以禅心观照万物,花落、山空乃是心境的投射。空山不空,满载宇宙生生不息,此中真意,真如陶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

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应该也还未入睡。苏州刺史寄诗,不写相思,独写松落之声,此声穿越千峰,成为两处闲愁,希望他也能听得见吧。

13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唐·王维《酬张少府》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诗人以松月为友,琴声为媒,将宦海疲惫卸于林泉,如此妙趣,实在是旁人所不知道也。

14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掬一捧春水,便摘得明月入掌心;抚几瓣山花,即染得衣襟盈香。诗人夜游春山,以童趣之心捕捉天地灵秀,如此美景入怀,也是因为有颗情趣的诗心啊。

15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元·张可久《人月圆·会稽怀古》

十里荷花开得娇艳,清风吹过明洁如镜的水面,明月高挂,天空浮云朵朵。诗人怀古,不写兴亡,独取自然清景,将古今沧桑化入一派空明,只留天地大美永留人间。

16

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桃花虽比不上芙蓉花,但它的一片幽香在清冷处却显得更加浓重。纳兰以花喻情,“冷处浓”三字道尽深情:愈是孤寂清冷处,愈见思念之灼灼。

17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山居岁月,不问尘嚣,只以松花酿酒,春水烹茶。诗人以简淡笔墨写尽隐者之乐,此间闲趣,算是对浮名虚利的无声嘲弄。

18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晨起推窗,见漫天飞雪,这是哪位天仙喝醉后揉碎了云絮啊。太白以狂想写雪,仙气淋漓,一扫凡俗。这是诗人的浪漫,亦是盛唐气象的恣意奔放。

19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唐·杜牧《汉江》

汉江之上,白鸥翩翩翱翔,江水波光粼粼,绿意盎然的春色深浓,连空气都被浸染得清新宜人,令人陶醉。泛舟汉江,撷取“绿净”二字,写尽春水之清透,更暗喻自己心境之澄明,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20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宋·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独行溪畔,俯身所见自己的身影与青天共沉水底。稼轩以倒影写空灵,天光云影、行人溪石,原来都是镜中水月啊。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0

香巧浏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