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复盘期末考试谈崩后,我是这样力挽狂澜的

萌芽研究我最行 2024-03-21 07:47:03

最近两孩子不是双双都在病嘛,哥哥病完弟弟病,弟弟刚出院哥哥又病,我感觉我已经被整得没啥想法了。

像弟弟出院+隔离后回学校的日子,就是期末考试那两天。他倒是得意地背着个小书包,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回学校,到校门口还要跟我们来一场High Five的仪式感,就快要在校门口表演一下Eric典型的蹦跳舞了~

哥哥赶紧拦住他,双手握住他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弟弟,你别太兴奋了,等下考试你要稳住,稳住呀。”

那个画面我没拍图,你可以大致代入这张照片,大差不差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考完试后我拉着弟弟,问了这“复盘必问三剑客”:

考试难不难?有没有检查?感觉自己的状态怎么样?

弟弟掰着小手指、兴奋地跟我说起了数学!

​ 他说数学飞快就做完了,时间太多,于是他拿草稿纸把全部试卷的题目都抄了一遍,然后在草稿纸上,又重新把全部题目都做了一遍。

​ 再对照草稿纸和正式试卷的答案,发现一摸一样。而且这两遍都做完了,他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于是只好趴在桌子上睡觉了……

​ 他神采奕奕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撒娇的小黄猫,满脸都是“快夸我快夸我!”的期待。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夸,必须得夸,能在考场上抄一遍试卷再做一遍试卷,说明行动很创新!

​ 说完了数学,我正等待他开始说语文和英语,结果他摇摇晃晃地转了一下身子,迈开脚步准备“噔噔噔”回房间。

​ 我赶紧手快地拉住他的衣领,“语文和英语呢?”我提醒他话题还没结束的呢~ 弟弟就嘿嘿嘿嘿嘿了个半天,然后跟我说:

​ “没检查,因为太困了,写完我就趴着睡着了……”

​ 弟弟一副“妈妈,我病了”的理所应当。

“你不是数学还能重新抄一遍吗?咋语文和英语都不对一下答案呢?”撒娇对我没用,我没打算让他逃避问题。

​ “哎,妈妈你知道的,语文和英语字太多,抄不来。而且英语和语文有些题,我只能靠猜,对不对全看天意。”弟弟一副惋惜的样子,然后扭头就溜走了~

​ 这是我们第一次复盘考试,可以说是浅尝则止。

​ 弟弟还是那个弟弟,生病不会改变他的个性。

​ 哥哥在后边听我们聊天,一副“我猜就是这样子”的洞悉。

果不其然,期末考试卷子发下来,他信心满满的数学卷子拿了100分,其余两科,英语97分,语文94分。 英语他乐呵乐呵地跟我来了一个坦白局:“妈妈,英语那个有两分,我是看不懂图片的,哎你知道的,现在考试卷子经常出一些让人看不懂的图,所以没猜对。”他把这类失误归于经验不足,没猜中出题人的心思。

△考卷里常见的,都长得差不多的人物关系题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那另外一分呢?” “哎,一定是生病了,所以单词拼错了呵呵呵呵呵。”瞧他说得跟今晚吃什么菜一样~ 好,聊完英语了,那语文的坦白局呢?

​ “先说好的!妈妈我作文只扣了0.5分呢~我写的很认真呢!”那是很难得了,除了不扣分就是最高分了。 非常棒,那其他分数呢?

​ “哎哎哎哎……”弟弟哎了个半天,憋出了一句话,“老师打分太抠门了……”弟弟吐吐舌头。 重点来了姐妹们,当你跟孩子边聊天边复盘什么时候,一问一答对答如流的都不用管(不管答案是否让你满意),但是当你们聊着聊着,遇到孩子支支吾吾不肯展开说的情况,往往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所害怕的存在。 通过逃避回答的方式,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我催眠的方法,但难题就交给我们了!

我们要怎么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呢?

01 想要固定型还是成长型的思维

首先,我们应该都有共识,孩子这个表现,叫“畏难心”。

​ 说明在这次的考试中,语数英三科里,孩子真正遇到的难关是在语文这个学科里。

​ 什么是畏难?就是我发现我遇到问题,但是我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问题,所以我就悄悄地躲一躲,想个办法避一避,假装问题不存在。

​ 但问题真的会消失吗?不会的,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就杵在前面呢~

​ 那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呢?

​ 首先得先学一个心理学理论,那就是,我们最终希望孩子收获的,是——

​ 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 如果没听过这两个概念的,我大白话给大家翻译一下。

固定型思维认为,大体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改变的,能把一件事情做成是因为事情本身就能成,不能把一件事情做成是因为事情本身就不能成,所以成与不成,全看天意。

​ 成长型思维认为,大体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进步可以优化的,人的边界是可以拓宽的,所以只要我们能突破瓶颈,就能解锁新技能,不断进步。 弟弟虽然没有明显表现出有固定型思维的趋势,但逃避问题,是固定型问题的培养温床,不能不警惕。

​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直接喊一句“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就完了吗?

​ 错,恰恰相反,我们问问自己——

​ 遇到困难,想要躲起来不是人之常情吗?

​ 就好像失恋了想要找个人哭,但对方却跟你说“失恋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不是觉得自己更伤心了?

​ 所以回想一下,我们失恋中想要怎么样的支持,别人怎么说自己会感觉到被聆听了呢?那就是——

​ 接纳和理解。

​ 不要说“这么简单的考试你都没考好,那怎么得了”,而是要告诉孩子“那看来语文考试还挺难的嘛,我们一起看看卷子看看大小怪兽出在哪里吧。”

​ 甚至可以顺着孩子说的话问一问,“老师打分太抠门了呀~那是怎么样的抠门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 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聊的,先跟孩子站在一起。 如果说逃避是培养固定型思维的温床,那么陪伴则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机缘。

02 抓大放小,把问题分箩筐放好

孩子的卷面丢分,可能会有很多层原因。我们要帮助孩子科学分类。

​ 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那成长型思维就会进一步被锻炼到。

​ 具体怎么做呢?

​ 比如,我拿到弟弟的卷子后,先自己扫了一眼。

​ 弟弟这次的卷子得了94分,从卷面上看,作文扣了0.5分,组词扣了0.5分,改病句扣了1分,阅读理解扣了4分,明显重灾区是在阅读理解。

​ 但直接这么区分扣分点,是没有帮助的。

因为计分的这一步,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

​ 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出错。

​ 你可能会说,哦!那我懂了,像我家孩子总是粗心大意,这个丢分那个丢分的,就是本质了吧? 错误,粗心、大意、不小心、没看懂、不理解,全都是现象。

​ 本质,指的是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运作,导致出现这样子的现象。 比如前面弟弟分析他英语的丢分,其实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了。因为他说——

​ “我听力扣了两分,因为经验不足,没猜中出题人的心思,所以看到很多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的图,就没有判断对。” 这个“经验不足,没猜中出题人的心思”就是本质,因为知道了本质后,就知道下一步要如何提高了。

​ 那就是,多从出题人角度想问题,有些题目的确答案标准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但孩子也要积累自己的考场直觉,来避免丢分。

​ 比如弟弟在语文卷子上改病句的丢分,也是一样的逻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遇到改病句这类题目,是不太可能出现让孩子在一个句子里改多处,所以要找到最优解,才不会丢分。 这么一说,是不是之后这类题目就不用太担心会犯错了呢?

​ 像我家弟弟卷面上的丢分,这个丢分是纯粹想当然了,我问他“挑”组词的时候只想到了“挑着”吗?弟弟说“哎,其实想到了好几个,第一个想到是它就写出来了。大意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你看,“大意了”是孩子经常说的词,但我们需要帮他翻译一遍。

​ “是的了,你大意了,‘着’不太能用在组词里,不然看组词,看着,走组词走着,爱组词爱着,那这个组词题就没有出题的意义啦。万物皆可解,那组词题考来干嘛。”

​ 所以把孩子的每一个看起来是粗心、大意、不小心、马虎等造成的问题,都做一个更具体的定位,就是在帮助孩子把问题分箩筐放好。

粗心背后可能是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大意背后可能是对出题规则的判断力不足……

孩子都需要清楚定位。

​ 那弟弟的阅读理解重灾区要怎么看呢? 先说一个背景。现在校内阅读理解一般分为两篇文本,一篇是校内课文,一篇是校外课文。弟弟丢分全都在校内课文,校外课文全对。这个现象有意思,我就拉着弟弟仔细看了起来。

​ 结果发现,这几分扣下来,和在一起都有差不多相似的本质问题——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能力不太足。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比如一段话里的关键句要怎么找?浓这个形容词是形容什么的?这都需要孩子对于文章结构、字词有理解,所以本质上归类起来,是同一类问题。

​ 那不就得了,之后我们有意识把对于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锻炼起来。

​ 比如在寒假和下学期的“预习-课堂-复习”中去培养这个思维,这类题目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去解决。压根不需要刷题。 我看完后就跟他说了,“我是不是很懂你?知道结构和逻辑分析是你的弱项,早就给你准备猫老师的阅读写作课,你看接下来我们效率会不会肯定贼高。”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来说,分析文本结构,拆解阅读的能力,基本上是贯穿小初高的核心技能。

​ 越早通关,孩子面对任何难度的题目,都不太会丢分。

把问题分箩筐放好,事情就能更好地抓大放小了。

​ 哪些是要特别注意的,哪些提醒下就好,哪些要日常积累。无论是对期末考试卷子,还是日常作业、测试卷子,都是一样的策略。

​ 记得,语气要保持客观,给孩子的归纳总结一定要超于孩子的认知。

​ 比如我跟孩子说:“哦, 你的阅读理解这些分那些分的扣法,概括起来就是你对文章结构的拆分、理解不太有经验,这块是你的弱点。”

​ 那什么是拆解阅读呢?用猫老师的话来说,从基础到进阶,可以学得很深很深。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最好的复盘是让孩子不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能从一件小事情上找到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 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考试成绩不重要啊,重要的是底层能力的夯实,比如拆解阅读的范围可以很大很大,那带着孩子把整个体系都学了,以后考试是不是就高维打低维了呢?

​ 聊到这里,这个复盘会就到此结束,先缓一缓,让孩子可以休息下。

​ 复盘也别唠叨太久,我们让孩子有一个整体意识,就够了。聊多了孩子会觉得烦。

03 过去不重要,未来充满可能

昨天推文的时候,也有姐妹跟我求助复盘过程,孩子总是容易爆炸,让整个复盘谈不下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这里我大胆地给个方向,别急着反对,大体问题是出在“亲子关系的立场”上。

​ 当孩子并没有感觉到父母跟自己是站在一起时,或者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在老生常谈,唠唠叨叨时,或者孩子认为父母在说一些“正确的废话”时,孩子就容易引起自己对进一步沟通的畏难心。

“道理我都知道啊,我就是做不到啊!”“整天都这么说,好烦啊你们。”

当孩子陷入对内对外的攻击状态时,自然就会先考虑“立场”,而不会考虑“问题”。

听过《小儿辩日》的故事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当孩子觉得自己有道理,父母觉得自己有道理的时候,就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里,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服气谁。

这可是连孔子也分不清谁对谁错的难题。 所以要破解这个难题,就是要带着孩子去看到更远的世界——

孩子能否在一开始感觉到父母和自己“始终站在一起”, 孩子能否通过复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复盘讨论出的建议能否让孩子“对下一阶段的目标达成更有期待”?

当我们能跳出藩篱的时候,格局就会打开,哪怕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试卷复盘,也可以让孩子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 所以成长型思维从哪里培养起来,就在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和对话中来。 我们既要带孩子去剖析问题,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问题,这里面的度,就是父母成长的空间。互勉。

​ Yours,萌芽。

作者萌芽,国家积极心理学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教养力》《这样养育,孩子才有自驱力》作者,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0 阅读:0

萌芽研究我最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