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顾虑粮草不继而退军。
司马懿下令:张郃,立刻追击!
张郃回答: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呀!
司马懿还是强令张郃出战。
张郃遂发起追击,结果在木门遇到蜀军阻击,被射中右膝,阵亡。
一直以来,一种“细思极恐”的说法很流行:这是司马懿借诸葛亮的手除掉张郃。
张郃,是被司马懿故意害死的!
果然如此吗?
网络普遍流传的“证据”关于司马懿故意害死张郃,网上还流传着很多证据。
1、张郃是司马懿夺权的拦路虎之一。
此时,曹真、曹休,及老一代名将皆已经凋零,唯有张郃尚在。
以张郃的威望、资历、才能,司马懿如果有心夺权,张郃必是拦路虎。
因此,司马懿有充分动机要除掉张郃。
2、张郃是司马懿控制关陇战区军事权的最大威胁。
在当时抵抗诸葛亮的雍凉战区,司马懿是一把手,车骑将军张郃就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除去张郃外,郭淮、费曜等人在各方面差距都还很明显!
因此,除掉张郃,司马懿才能稳稳把握雍梁战区!
3、指定张郃亲自去追击,无非就是叫张郃去送死。
这种观点,认为这里又有2点疑问。
(1)、司马懿在对阵诸葛亮时一直谨慎,怎么会贸然追击呢?
(2)、即便要追击,为什么非要张郃这个级别的人物去追呢?
张郃当时的职务是车骑将军,算是全国武装部队的副司令。
这种观点认为,即便要追诸葛亮,也不必非要张郃这么高级别的人去追,非要张郃去追,就是叫张郃去送死!
以上证据,环环相扣,看起来几乎是“坐实”了司马懿害死张郃!
然而,果真如此吗?这些说法经得起推敲吗?
张郃真的是司马懿夺权的拦路虎吗?张郃,完全不是司马懿夺权的拦路虎!
1、张郃的地位、实力,与司马懿不在一个档次上!
张郃虽早已是国之名将,战功卓著,但论地位、实力,他和司马懿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曹丕能够代汉,最终是因为获取了大族的支持!曹魏实质上是诸夏侯曹与大族的联合执政。所以,曹魏的权力中心,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曹氏宗亲及大族代表。
至于“五子良将”等,虽然战功赫赫,威名远扬,但始终不可能真正进入曹魏的权力中心。
以张郃为例,他征战一生,功勋卓著,官至征西车骑将军,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进入曹魏的决策层,参与“尚书事”。
不仅如此,除了在夏侯渊死后,临时被推举为汉中地区“军主”外,张郃甚至从来没有担任过一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即便是夏侯渊死后被临时推举的那次,曹操很快就任命曹真为征蜀护军,前往阳平督战···)
而司马懿呢,作为大族代表,他早已是曹魏统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了。
曹丕时期,司马懿就已经“录尚书事”,参与最高决策;曹丕去世时,他甚至与曹休、曹真、陈群并列为“辅政大臣”;而此时,司马懿已经是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了!而在“外放”期间,司马懿一被“外放”,就一定是战区最高军政长官!
打个形象的比方:司马懿是董事会核心成员,而张郃是业绩突出的一个销售总监!
二者之间,隔着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
司马懿要夺权,要去找诸夏侯曹这些曹魏宗亲,或者是王凌这种世家大族,至于张郃···真的不是威胁!
2、张郃的年龄与曹睿的年龄对比决定了:司马懿真的该操心张郃吗?
退一万步说,即便张郃真的可能“跨越鸿沟”,那么,张郃就是司马懿值得担心的事情吗?
也不是!
张郃战死的那一年,司马懿52岁,张郃年龄不详。
不过,张郃早年出道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时,立下战功,做到军司马时,司马懿还是10岁左右的小孩···
所以,张郃至少比司马懿大10岁!
当然,张郃比司马懿大多少并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那一年,魏明帝曹睿27岁!
一个52岁的老臣,侍奉着一个27岁的主子,却“未雨绸缪”先把一个60多岁级别比自己还低的老将作为“拦路虎”,这个是什么逻辑呢?
只有一个玄学逻辑:司马懿能掐会算,知道27岁的曹睿会比52岁的自己“先走一步”···
如果您不认为这种玄学逻辑能站得住脚的话,那么,您就应该认为:司马懿没有必要把张郃当成必须除之后快的拦路虎。
张郃真的是司马懿控制雍凉战区的拦路虎吗?那么,张郃会不会是司马懿控制雍凉战区的拦路虎呢?
这么看,可能搞错了张将军的”工作关系“。
张郃,并不是雍凉战区的长期成员。
他时而在荆州,时而在雍凉,是机动部队的指挥官。
而且,张郃所率的部队,平时也不归张郃统辖,是战时临时委派给他的!
张郃参与的军事行动,都是”遣督“,派去临时指挥!
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张郃是”遣督诸军“;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张郃是率“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往救(张郃未至,诸葛亮已经粮尽而还)。
所以,虽然张郃经常奋战在雍凉前线,但他不是雍凉军区的人;雍梁最高指挥官是司马懿,长期驻雍梁的指挥官是雍州刺史郭淮···
所以,张郃,真的不是司马懿控制雍凉军区的拦路虎!
总体来看,张郃是一个专门解决问题的职业经理人。
他平时并不统领一方军务,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天子会让其”遣督“平时不归自己节制的部队解决问题!
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从来是解决问题的好手,而从来不是制造麻烦的威胁!
他,不是司马懿的拦路虎!
司马懿,完全没有必要除掉他!
对诸葛亮一贯谨慎的司马懿发起追击,是否反常?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也就是张郃死后的那一次北伐,魏明帝下诏:坚壁不战,以逸待劳,敌人进不得志,退不得战,粮食尽了就会退军;到时候,我们再“走而追之”,这是“全胜之道”。
看来,即便有了张郃在追击中死亡这个教训,魏帝还是要求魏军“走而追之”,该追就追呀!
那么···是不是魏明帝故意要害死司马懿呢···
所以,“走而追之”,是自诸葛亮北伐以来,魏军既成的作战套路之一。
比如,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魏军就发起追击,结果王双被杀。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死,司马懿追击,但是诸葛亮生前布下疑计,让杨仪佯装反击,司马懿才退走。这也就是”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
所以,不论主帅是不是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军时,发起追击,都是比较常见的。
司马懿决意追击,丝毫不反常!
指定张郃出击,是为了害死张郃吗?请先回答三个问题。
1、翻阅二十四史,追击遇伏不利的战例很多,但大将在这样的事件中当场阵亡的有几个呢?
2、翻阅二十四史,遭遇“弓弩乱发”而失利的战例很多,但大将在弓弩乱发中中箭而死的又有几个呢?
3、翻阅二十四史吗,因为膝盖中流矢而阵亡的大将,又有几个呢?
带着这三个问题往下看,我们就能知道:张郃将军追击中丧命,实在是很小概率的事件!
我们所提到的张郃将军,是一个命很硬的家伙!
张郃征战多年,出则为先,退则在后,命不硬的话,早就死了八百回了!
当年,张郃与张飞在宕渠大战,张郃大败,几乎全军覆灭,最后放弃马匹,只带少许随从翻山逃走···
可以说,与以前的历次任务相比,张郃此次追击任务即便不利,阵亡的概率也是极低的!
事实上,在最后的木门之战,我们也会发现:张郃阵亡,就是一个意外。
首先,蜀军是”乘高布伏,弓弩乱发“。
“弓弩乱发”是很常见的,除了张郃,还有哪位大将是在弓弩乱发的时候被射死的?应当大多数是“败归”,或者如庞涓一样没被射死而是最后自刎···
而各方资料,都只记载了”射杀张郃“的战果,没有关于”斩首“多少、缴获多少的记载,甚至没有如杀王双时一样有”破之“的字样!
显然,这是蜀军在撤退中,选择有利地形进行的,以阻击为目的的作战,而不是伏击歼灭战。
所以,此战,魏军的伤亡并不是非常大,而张郃将军却战死了···
而且,张郃将军,是被流失射中膝盖而死的!
想来,征战一生的张郃将军不大可能是未受过寸伤,像流矢射中膝盖这样的伤,本是不大可能致命的!(大概确实也是年纪大了,抵抗力下降了吧)
我们再翻开史书看历代追击中遭遇失利的例子,大将因此丧命沙场的又有几个呢?
所以说,即或张郃追击不利是可以预测到的,有一定概率的事情,张郃将军因为追击而丧命,则绝对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说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就是让张郃去死,那是小看了张郃,更小看了司马懿!
一个心机深厚的家伙,早早就确定了野心欲望,然而,为了自己的野心,花费几十年的事件,用阴谋弄死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最后走向巅峰。
如果在小说中,这是很爽的剧情。
追求爽的话,乐一乐就好,没有关系。
但是,要是聊历史的话,这样的“爽文思维”还是不大好的,经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