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纸上谈兵”作为贬义成语本已成为历史定论,最近网络上很多文章为赵括洗白,论点无非几点。1.廉颇本已节节败退,不是秦军对手。其实我们看廉颇布置的三条防线,就能看出廉颇的指挥能力,进退有据,不会使赵军主力陷入绝境,百里石长城更是对峙了三年之久。秦军即使再突破百里石长城,廉颇也会布置新的防线,不会使主力大受损失。只要主力在,就有和秦军争锋的本钱。几年后的邯郸保卫战,也证明了廉颇的指挥能力。
廉颇布置的三道防线
2.赵括的部队被围,断粮46天后,几十万人没有混乱,赵括战死在冲锋的路上。
其实赵括战死,这一点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作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他是不合格的。和秦军过招,自己的对手是谁,都没弄清楚。莽然出击,自己处处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使几十万人被围,粮道被断。作为统帅,要承担全部责任。而作为几十万人统帅,自己亲自带头冲锋,更是不可取的。个人认为,作为指挥几千,几万的将军冲锋陷阵,激励士气,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古时战争指挥5万军队以上的领导,更应该为全局考虑。他没有明白将和帅的区别,不知己,也不知彼。几十万人被围没有混乱,也是赵军常年征战,赵武灵王军事改革的逸风,不是赵括领导几个月就能形成的。
赵军被围
3.赵国国力弱,换谁去也会失败。其实这点最不值得一驳,战国后期,能与秦抗衡的,就赵与楚,综合国力没有想象的差距那么大。如果战争全比国力大小,还要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干什么?何况我们历史上发生了那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大家熟知的“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军事,外交,天时地利,综合国力只占一部分。
所以不要拿赵国缺粮来说事,如果在和廉颇对峙的三年中,秦国能扛得住,也不会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换帅了。事实是秦国也缺粮,也耗不起。你想,古时生产力低下,秦国动用了60万生产力和赵国对峙三年,这三年秦国国力也会伤筋动骨的。何况旁边还有楚国,魏国虎视眈眈,秦国得罪的国家可不少。如果和赵国拼个两败俱伤,楚魏完全会反扑,渔翁得利的。
4.赵括军事水平还是很优秀的,只是他一出来就遇到了白起,没有表现机会。这一点我的观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但是我想说,军事才能是需要天赋的,历练出来的可能会成为将军,但是统帅级别基本都是天生的,我们历史上很多指挥重要战役的统帅在二十几岁就表现出来了,这些人有的以前都没有带过兵。如卫青,霍去病,韩信等。从赵括的指挥水平来看,几十万人集中到一处,没有分兵几路,相互照应,没有保护粮道,处处被敌人牵着鼻子走。实在看不出有任何军事天赋。
影视中赵括形象
5.秦军胜得很惨,也牺牲了几十万军队。还有人说赵括指挥赵军给秦军造成了很大杀伤,秦军胜得很惨。其实大家想想就应该知道,白起能围住赵军,是充分利用了地利的优势。没有地利的优势,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办法一方几十万人能围住 另一方几十万人,何况对方是彪悍的赵军。说白了就是秦人利用山谷,用弓箭能给赵军造成伤害,赵军基本上用弓箭攻击不到秦军,更不要说短兵器了,赵括最后带领部队突围,中箭而死,也证明了这一点。长平之战后,白起想马上发起邯郸之战也证明了秦军没有受到多大损失。如果秦军损失了几十万,白起发起邯郸之战时,他不怕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楚,魏,吗?所以“纸上谈兵”是两千年来的定论,还真洗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