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头趣知识,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为你分享〔自媒体运营〕和日常干货。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做“自我牺牲式”教育。
什么是“自我牺牲式”教育?
“自我牺牲式”教育是指父母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的需求、时间和资源,还主观地认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和幸福的一种教育方式。
前段时间,在网上有一个“妈妈爱吃剩菜剩饭”的视频引起了全网热议,撕裂了无数家庭的遮羞布。
视频中的女子说,她妈妈从小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了“自我牺牲式”的教育。
妈妈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是优先考虑孩子,努力给孩子最好的。
比如:
吃饭的时候,妈妈总喜欢给孩子夹肉,自己却不夹一块,表示:
“自己不爱吃肉,吃了就会吐”
有时孩子做了一些好吃的糕点,妈妈又担心不够吃,然后表示:
“自己不喜欢吃这些甜品,对牙齿不好。”
有时她上街去买了一些价格比较贵的水果回来,妈妈同样也不吃,表示:
“太甜太酸了,我吃不来这些水果。”
甚至,妈妈很多时候都不和子女一起坐在饭桌上吃饭,而是等子女吃完了,她才开始吃饭。
那天,女子做了一桌比较丰盛的午餐,想和妈妈坐下来一块吃,却被妈妈拒绝了。
等到她们吃完饭了,妈妈才默默地一个人坐在饭桌上吃剩菜剩饭…
看着妈妈孤单地背影,女子的内心充满了五味杂陈,是愤怒,也是愧疚。
明明位置坐得下,明明饭菜够吃,非要过度牺牲自己,非要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
所以,她从来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希望父母能够对自己好一点,而不是牺牲自己。
因此,不少网友纷纷评论道:
“说实话我妈就是这样的人,家里一共四个人,煮了4个鸡蛋,一人一个不是正好吗,她非要让我爸吃两个,我跟我弟一人一个,然后她自己不吃,真的扫兴至极”
“我的妈妈,水果放烂了也不吃,我说要扔了,她就开始吃了,一袋苹果,先吃烂的,然后吃了一袋烂的”
“我妈总说(为了你我省吃俭用,这不舍得那不舍得委屈了一辈子。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我做这些都是因为你),这些话说了三十几年了”
是啊,很多时候父母的付出和给予,本应该是爱的表达。
但当这种“付出”变成了“牺牲”,就会过于厚重,反而成了束缚和压力。
因为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背后藏着隐形的条件:你要听话、要感激、要报恩。
所以,当孩子会在被迫的接受中陷入愧疚, 不敢快乐,因为他们看到父母那么辛苦,自己不能这么开心,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开心是一种罪过。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就是为了他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幸福。”
深表赞同。
父母对孩子表达自己的强烈的牺牲感,这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有的只是厌恶和逃离,让他们背负沉重的心理枷锁,成了孩子挥之不去的心理创伤。
其实,中国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是处处可见的。
甚至,他们在为孩子牺牲全部的时候,还会带一点自豪感。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令人窒息的视频:
视频中的妈妈,平时为了孩子省吃俭用,午饭和晚饭一般只喝粥配老干妈,或者吃剩菜炒个米饭就行了。
基本上,他们也很少去菜市场上买点肉回来煮,都是只吃自家种的蔬菜+自家养鸡下的鸡蛋。
那天中午,她和老伴原本只打算连午饭都不吃了,但看见昨晚吃剩的大白菜还有一点,便拿去炒了点米饭。
就这样,一顿能填饱肚子且没有营养的午饭就搞定了。
于是,她便拍下了一张图片,并一脸自豪地配文道:
“儿子一天在学校吃饭花30多块,买一杯20多的奶茶,而我们两个老的在家吃剩白菜炒饭。”
还有的博主说:
她一直无法理解父母那种没苦都要制造苦来吃的行为,明明有电饭煲,妈妈偏要凌晨四点起床烧柴火煮饭,然后告诉她:“她很辛苦”。
明明家里有洗衣机,妈妈偏要在冬天用结了冰的水手洗衣服,然后告诉她:
“用洗衣机洗衣服浪费水浪费电,对衣服也不好...”
还有,明明是大夏天,接近40度的高温,中午正是太阳最为毒辣的时候,妈妈却偏偏选择在太阳下拔毛。
然后,又在一边抱怨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大,为孩子付出了多少,多么辛苦多么累。
用自虐的方式表明自己牺牲了很多,来使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让孩子内疚,让孩子觉得抱歉。
在她反抗妈妈的时候,妈妈又会拿道德来绑架她,说:
“妈妈每天辛辛苦苦的付出是为了谁?省吃俭用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
这些话,博主从小听到大。
所以,她非常讨厌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讨厌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而受苦,让她内疚一辈子。
这种自我牺牲的爱,是分不清责任,守不了原则,辨不明课题,无法因材施教的父母,往往都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
恰如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道的: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所以,亚洲父母的爱给的刚刚好,就是没有好到快乐的长大,没有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又没有差到让儿女不孝狠心对待,刚刚好能痛苦一生。
网上有这样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快乐之后会产生愧疚感呢?”
其中,评论区有人是这样回答:
每年假期,暑假、寒假、五一、国庆这些,我们寝室都有组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我一次都没有参与过。
每次放长假,当寝室的室友们都开开心心地去旅游时,我会选择去做兼职赚点零花钱,或者直接回家帮父母干农活。
当然了,我自己也想去旅游,但我却不敢去。
因为一出去旅游我就会想到要花钱,花的又是父母的钱,还不如把这些钱留下来当生活费。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去过旅游,我去享受他们没有享受过的生活,去见他们从未见过的风景,我的内心是愧疚的。
他们从小给我灌输贫穷思想,让我少花点钱,父母工作不容易,养我长大不容易,为了我多么的辛苦之类的话。
导致我不敢大手大脚地乱花钱,超过一百块钱的东西,都要慎重考虑东西的价值
所以,我又怎么能安心的去旅游呢?
甚至,平时和朋友出去玩吃到一些比较美味的食物,我也不敢和我父母分享,因为这些东西他们没有吃过…
在“愧疚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每一点小小的快乐,每一个小心愿的实现,都伴随着巨大的愧疚感。
为了消除愧疚感,孩子不得不学着“懂事”、“体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忽视、压抑自己的需求,缺乏去争取的动力和勇气,在愧疚中过得拧巴又委屈。
因为父母的快乐是建立在孩子身上,父母都不快乐,孩子又怎么会幸福快乐的成长呢?
所以,一个合格的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而不是强调父母单方面的牺牲。放手让孩子自由活动,做他想做的事情。
在这里,我真心希望所有父母:
你们可以在一开始有这个意识,但在子女独立之后,你们的生活不应该还是只有子女。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是全都来自于子女你们的幸福感,应该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组成。
比如、你和朋友的聚会,你自己吃到了一个好吃的菜,所有的这些东西它可以构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来源于子女。
正如苏兹·卢拉所言:
“我发现,当我关怀自己时,我的孩子是受益人,我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不惜一切代价关怀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身体、心智、情绪和内心生活的核心。 我们自身的转变是给孩子最伟大的礼物,可以让他们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遇,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这就是父母之爱。
作为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的高见!
共勉!
--END--
我是头趣知识,点个关注,每天都为你更新头趣新知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