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10月19日,一张名为鲁迅先生遗容的照片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不仅让世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代文豪谢幕的悲凉,也让一位叫“沙飞”的摄影师出现在大众的目光中。
对于沙飞的名字,许多人是感到陌生的,其女儿王雁直言:“‘沙飞是谁’这个问题是我被问到过最多的。”
她接着道:“要是没有那件事情,以父亲的才华肯定很多人都会知道他的。”
而那件事,直接导致了聂荣臻下令枪决了沙飞,并含泪嘱咐行刑的人,给沙飞吃点鱼。
那么,聂荣臻为什么要给沙飞吃鱼,他们是什么关系?沙飞与鲁迅先生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王雁口中的“那件事情”又是什么样的一件事呢?
沙飞与鲁迅一位是心怀大志的平凡摄影师,一位是万人敬仰的文学泰斗,沙飞与鲁迅的相交,不仅是是艺术的交融,更是灵魂的共舞。可以说,鲁迅之于沙飞,是人生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沙飞对于鲁迅先生是敬仰、崇拜的。这种情感也与他早年的生活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在沙飞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一片黑暗动乱之时。
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可以说早在这时,沙飞便有了做一名革命青年的想法。
而鲁迅,作为当时的文坛主将,不仅一贯地以笔代刀狠狠地击向黑暗,更是鼓励关怀当时的革命青年,他主张举行新兴木刻运动,激励木刻青年们勇敢地作斗争。
对于偶像的崇拜之情,渐渐地在心底将要喷薄而出,就在此时,沙飞第一次见到了鲁迅。
1936年10月8日,上海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沙飞在人群中远远地望到了鲁迅先生。
彼时他正在与围在身边地一群青年交谈,沙飞见状,穿过人群,来到鲁迅身边,为他拍了一组照片。
这组照片就是未来沙飞摄影集中名声十分响亮的《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同时也是鲁迅照片中影响最大的一组照片。
照片将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关爱刻画的淋漓尽致。它不仅是一份摄影作品,更是一种历史印记。
精湛的技艺与镜头后的热忱的情感的加持下,沙飞镜头下的鲁迅,是生动的,传神的,然而唯独有一张照片,却是让人哀伤的,那便是鲁迅先生的遗容照片。
在沙飞为鲁迅拍完那组照片后他将照片寄送给了许多人,其中包括黄危、曹白、黄新波等人,正当他陷入到无限的欣喜与自豪中时,噩耗传来,鲁迅先生,去世了。
那是1936年10月19日的清晨,沙飞得知了这个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稳下了心神之后,他赶忙带上自己的相机,来到了鲁迅的家中。
他瞧见,二楼的卧室里围着许多人,男女老少,面色沉痛,甚至掩面哭泣。床上,放着鲁迅先生的遗体,只见他两颊深陷,面色青灰,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他照片上的人完全不同。
沙飞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甚至感觉身体有些发软,直到看到手中的相机,他突然有了一股力量:他要记录下伟人最后的瞬间!于是快门按下,他记录下了鲁迅的遗容。
照片一经发布,举国震惊,沙飞也一时之间名声大噪。鲁迅走了,沙飞却诞生了。
由于沙飞的笔名是在发表这张照片之后再定的,因此鲁迅先生并不知道沙飞的存在,但“沙飞”因他而生,而沙飞也确实因他的引导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1942年,沙飞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递交入党申请书时,他提到了这样一句话:“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先生对于我的革命思想的开化是有着深切的影响的。”
一位优秀的战地摄影师带着他熊熊的革命之火开启了新的征程,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沙飞的早年,与摄影可以说毫无关联。
沙飞本名司徒传,1912年5月份在广东开平出生,从小便生活在爱国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
1933年,沙飞来到了汕头无线电视台工作,并与同事王辉结婚,美满幸福,这种外人都十分羡慕的生活,却不是沙飞心中所憧憬的。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下,沙飞对摄影来了兴趣,并将攒了很久的钱拿来买了一台摄影机,之后便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与学习。
无论是工作的间隙还是晚上回到家的休息时间,沙飞总是抱着那几本借来的摄影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不仅如此,他甚至还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选择辞去工作转而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门学习摄影。
1937年,抗战爆发,此时的沙飞由于个人摄影展的举办已经名声大燥,也有许多人前来找他合作,但他通通都拒绝了这些商业气息极其浓厚的邀约。
望着一片混乱、民不聊生的中国,沙飞想要带着他挚爱的相机为之做一些事。
于是,在1937年8月,怀揣着一腔革命的热忱,沙踏上了前往山西太原的征程,在那里,他收到李公朴的邀约,作为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进入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进行采访工作。
在全民通讯社工作的这段时间,沙飞先后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塞上风云》、《收复紫荆关》、《沙原铁骑》等大量反映八路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优秀摄影作品,对当时我军影响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37年12月,沙飞结识了他革命路上的又一位导师—聂荣臻。在聂荣臻的支持下沙飞加入了八路军,并被破格提拔为晋冀察区政治部编辑社的副社长,可见其对沙飞的器重程度。
在随军拍摄的过程中,沙飞并不是只需要按按快门找找角度就行,行军途中的长途跋涉,环境的艰苦等等都是沙飞需要克服的。
同时由于器材的珍贵与稀缺,沙飞常常第一时间选择保护器材而忘记自己的处境,为此也受过不少伤,即使是这样,他也从来不喊苦。
然而,沙飞的身体终究是难堪重负,在重压之下,他还是病倒了,被战友连忙送往晋冀察军区卫生所静养,在这里,他认识了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
彼时的白求恩正巧赶来了晋冀察军区援救伤员,沙飞得知一位国际友人来了,还带着一台先进的相机,当即不顾身体赶来与白求恩相见。
尽管语言不通,面貌不同,但是对于摄影那颗热爱的心让两颗灵魂相撞,他们仿佛许久未见的故友,一起讨论着关于摄影的种种,或是用手势,或是用图片。
在白求恩在的这一年时间里,两人的交流也越来越熟练,他们甚至还商量着等战争结束后一起去拍许许多多的照片,一起带着相机走遍大江南北,然而,噩耗,又一次传来。
1939年11月,由于在手术过程中不幸感染败血症,加上当时军区的医疗环境无法给予更好的救治,白求恩在晋冀察的初冬牺牲了。
看着白求恩的遗容,沙飞的内心是无限的悲凉,他情难自抑,恨不得哭上个三天三夜,却发现自己仿佛干涸了一般无法落下一滴眼泪。
突然,好像想到了些什么一般,他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拍下了白求恩的遗容。
多么相似的情形,几年前,他也是这样,送走他的人生导师鲁迅先生的,现在,又到了送别挚友的时刻。
仿佛悲痛化为了力量,他想,他会带着白求恩那份对着摄影的热爱,继续走下去。沙飞继续在晋冀察军区工作着,工作的同时他会不忘留心当地百姓的所说所想。
在长时间的考察了解下,沙飞更加坚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唤醒民众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摄影就是唤醒民众的一大利器。
沙飞的这种想法是基于当时中国素质教育尚未普及,人口文盲率较高,而图片的冲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是比文字更有力的宣传武器。
在这种思想的促使下,沙飞与当时的同事罗光达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在晋冀察区域办一个摄影展出来。
于是在1939年1月份,这场盛况空前的展览在河北平山县成功举办,这场展览展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场景与精神面貌,老百姓把展览当成集会一般,对其十分好奇。
看到展板上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照片,看到战士们昂扬的面庞,一时之间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场展览在百姓中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同时,在这场展览中,沙飞与罗光达加上一批新兴的摄影人才队伍开始壮大起来,而这批人也逐步成长成为了后面根据地新闻记者团队的中流砥柱。
沙飞正在为他热爱一生的事业奋斗着,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沙飞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时,变故横生。
1948年5月,沙飞因肺结核住进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本以为只一场普通的住院经历,但沙飞的表现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沙飞生前护理员郝德贵回忆道:“我记得,他住院后就开始变得不对劲,以前性格虽然说有点内向,但是不会像这次这样,多疑得很,而且总是觉得那个日本医生要害他。”
沙飞的主治医生是日本人,叫津泽胜。或许是看到了太多日本人的累累罪行,从住院开始,沙飞便对这位日本医生没什么好脸色。
甚至沙飞总觉得津泽胜要害他,他对护理员郝德贵说道:“他让我出去晒太阳,明面上是让我好好恢复,实际上是想要紫外线杀死我身体里的细胞!”
甚至,每当津泽胜医生给他把脉时,他都会十分抗拒,私下里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津泽胜看上去一轻一重地在按脉搏,实际上是在探查消息传送电报,并喊道:“他们已经害死了鲁迅先生了,他们要用同样的招数害死我!”
津泽胜的助手张富云医生回应道:“他当时的精神状况已经不太稳定了,而且他有一个抑郁、长期失眠的状态,精神肯定是出了问题。”
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病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日面对着一个“假想敌”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最终悲剧还是发生了。
1949年12月15日,在午饭后一段时间,沙飞突然说自己不舒服,让警卫员把津泽胜医生喊来。
可是当医生过来之后,沙飞又显得十分不耐烦,对于医生的问题甚至抗拒回答,无奈,津泽胜只得先行离开。
突然,就在津泽胜医生离开病房时,沙飞叫住了他,等津泽胜回过头,沙飞突然掏出身下的手枪,对着他就是砰砰几枪,并疯狂喊道:“他要暗杀我!我要杀了他!”
由于子弹的位置太过凶险,津泽胜医生最终还是没能抢救回来,而沙飞,也因为杀人的罪名被关进了监狱。
由于当时对于精神病的研究国内处于一个知之甚少的状态,沙飞没有被诊查出精神疾病,加上彼时国际舆论对于这件事情讨论十分激烈。
因此此事处理的也十分迅速,1950年1月,沙飞被宣布开除党籍,同年3月4日,法庭判决沙飞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一年的他,才刚刚38岁。
而负责下令处决他的,就是对沙飞有知遇之恩的聂荣臻。当得知这件事后,聂荣臻对他又爱又恨,最后化作了悲伤。
他在沙飞行刑前,特意嘱咐工作人员,给沙飞吃点鱼。因为他还记得,沙飞出生于南方,喜爱吃鱼。
沙飞死后过了36年,在沙飞家人坚持不懈的上诉与收集证据下,经过专案组的调查,最终宣布沙飞当年作案时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是其有意为之。
沙飞的清白终于得到证实,然而,斯人已逝,留给后世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场悲剧,如果不是这场事故,沙飞本可以有更光明的未来,甚至可以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而津泽胜医生也可以继续行医救人,然而一切都随着枪响化为了云烟。
沙飞如此富有戏剧性的一生让人喟叹,然而他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的功绩是无法抹去的,他是当之无愧的传奇摄影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