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国庆这天,一个身影早早的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找了个位置静静坐着,目光紧紧地盯着楼梯口的地方。
因为马上就会进行国庆庆典,那时他便能见到毛主席了。时间渐渐过去,毛主席也出现在他的视野中,他急忙迎上去与主席打招呼。
毛主席对他说道:“你的信我看到了,很不错”。随后的聊天中,毛主席知道他不是一个能闲下来的人。
得知他想要一份工作,毛主席便问道:“还想回军队吗?”
“回军队就不用了,如果能在余生为人民作出贡献就知足了。”说出此话的正是黄克诚将军,此时的他,已经离开军队多年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离开了军队呢?又为什么在今天向主席寻求工作机会呢?这一切还得从庐山会议说起。
1959年8月,中共在庐江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因其地点在庐江也被称为庐江会议。
经过在会议上的讨论,以及对接下来工作的调整,中央决定重新调整黄克诚的职位,便把黄克诚等人调出了军队,从此赋闲在家。
会议结束后,黄克诚便离开了军队中,在北京居住。突然离开了军队,黄克诚一时还不适应,常年在军队已经让黄克诚闲不下来。
他的夫人唐棣华得知黄克诚离开军队后,觉得他该休息休息了,毕竟在军队中常常没有时间顾家。
但是因为黄克诚赋闲在家,唐棣华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一方面她要照顾黄克诚与孩子们,一方面还要自己工作。
而且随着黄克诚离开了军队,唐棣华的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此情形下,唐棣华的压力骤增,黄克诚也于心不忍。
此时家中还有四个孩子,为了孩子能更好的生活,二人决定离婚,然而唐棣华的离婚报告一直没有得到组织批准。
后来唐棣华向自己的工作单位提出申请,分到一套三居室宿舍,她带着在东城区读书的二儿子黄晴搬过去住。
每到星期六她便回到大水车胡同住一天,看望黄克诚和另外三个孩子。
黄克诚早年曾有过8年的私塾经历,现在闲了下来,正好往书本里面钻去。每天散散步,看看书,读报写作,生活却比在军队好了很多。
在这段时间里黄克诚开始“补习”,把马列主义相关的书籍都看了个遍,或许是把军队中的认真劲带了过来,有时候一看便是一天。
黄克诚算是书生出身,最爱读书,即使是紧张的战争年代,书总是一直陪伴着他。新中国成立后他有工作时很繁忙,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些。
赋闲在家的几年中,他先后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马列著作,也经常和北京当地的农民进行经验交流。
黄克诚也有机会走进农民当中,更加丰富了他对马列主义的思想理解。
随着时光流逝,黄克诚的赋闲生活也有了规律。他经常是早晨6点半起床,然后出去散步一小时,去的最多的是北海公园和月坛公园。
散步、看报、一日三餐,周而复始,黄克诚就是这样打发日子的。这期间他的哥哥黄时玑得知了弟弟的情况也从老家来北京看望弟弟。
黄时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对政治却提不起兴趣,也从未用弟弟在国家的位置谋取过私利。
自从黄克诚离开军队后,许多人都与黄克诚划清了界限。但黄时玑却第一时间来看望他,并对他说道:“平平安安才是最好的”。
哥哥的话让黄克诚很是感动,此后黄克诚研究方向也转向了农业领域,他想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为哥哥这样的人能够安安心心的生活尽一份力。
1961年1月,黄克诚已经“赋闲”了两年之久,但调查却一直存在,这让黄克诚很是苦恼,他迫切的想要投身于工作中,因为此时的他已经58岁了。
他依旧想着能为人民尽一份力。但不断的调查让他不能在岗位上任职。他的老战友陶铸给他支了个招,让他给主席写一封检讨信。
黄克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写了,但很久都没有回信,便也继续现在的生活。到了9月底,黄克诚突然收到了国庆到天安门观礼的通知。
这让他开心不已,这是他赋闲在家以来第一次能见到主席。于是这一天,他早早的出现了天安门城楼上等待着主席的到来,也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口答应后,黄克诚十分的开心,这是两年来唯一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他能够外出考察,积累调研材料,为人民做贡献。
1962年3月底,黄克诚的外地考察计划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时隔多年,黄克诚走出了北京。
他先后到杭州、绍兴、天台山等地参观考察,得到了许多有用的实地考察报告。
就当黄克诚以为后面的生活越来越好时,6月,彭德怀将8万余字的报告交到了中央,这报告打破了这份宁静。
之后在八届十中全会,随着对党在当时工作重心的不断调整,重新对中央任职的人员进行职位调整,黄克诚调离了原本的调研职位。
1965年9月,在家读书的黄克诚突然接到了中组部部长安子文的电话,让他到中组部一趟。
起初黄克诚并不在意,出门就乘车往中组部办公处去。因为在这两年总有电话叫他到某某部门做调查,他以为这次也一样。
但是这次他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他一到中组部,安子文就热情迎了上来,并称呼他:“黄老!”这是以前人们对他的尊称。
自从赋闲在家后,就没有人这样叫过他,一时间让黄克诚不知所措。经过安子文的讲述,他才得知中央派他到山西省任副省长。
从中组部回来后,黄克诚十分的开心,虽然现在还是“布衣之身 ”,但一想到能为人民事业作出一份贡献就特别开心。
他的妻子唐棣华也为他感到开心,那天特地做了丰盛的晚餐,在餐桌上,黄克诚希望唐棣华能陪他一起去。
但唐棣华想到还在上学的孩子需要好的教育环境,北京肯定比山西要好,就拒绝了黄克诚的提议。
虽然要离开原有的房子,但唐棣华还有单位分配的单元楼可以供她和孩子们居住,日常生活还是可以保证的。
黄克诚考虑到这样对孩子们好便不在过问,之后就准备这到山西赴任的事情。期间黄克诚向中央写了封信,表示自己会在山西好好工作,服务人民。
除了要带走的贴身衣物、生活用品和所爱看的书籍之外。他把其余收到的礼物和贵重品都上交了国家。其中包括了这几年存起来的1000多斤军用粮票。
9月27日,黄克诚从北京出发去往山西,此时他心里充满了希望。尽管不是在军队任职,黄克诚也感到满足。他只想着能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余生,此时的他再过几天就63岁了。
到了山西之后,虽然大家都知道黄克诚离开了军队,但出于对黄克诚的尊敬,省领导还是来看望了黄克诚。
1965年国庆节,黄克诚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庆祝活动。黄克诚到后一段时间暂时没具体工作。
省里安排人员陪他后参观了太原钢铁厂、山西杏花村分酒厂以及山西化肥厂,还游览了晋祠公园等地。
随后经过县委书记向上级的建议,黄克诚正式出任副省长负责农业事宜,正好与黄克诚的理想不谋而合。
在他的任期内,曾一个月走访十个县市,对当地的农业问题进行整理,并组织改进。他还与哥哥黄时玑写信交流农业,并分享心得,给了黄时玑许多非常有用的建议。
黄克诚也曾到过红旗渠参观过,其中的水利工作让他颇受启发,随后写信给哥哥讲述水利的重要性。
虽然黄克诚从不参与县里的政策制定,但县政府每次制定农业政策,都参考了黄克诚的实地考察报告。1966年6月,唐棣华趁着假期到了山西看望黄克诚,此时的黄克诚正在忘我的工作。
看到唐棣华的那一刻黄克诚愣了一下,随后十分高兴与唐棣华分享在山西的点点滴滴,算起来他们已经分离了整整快一年了。
唐棣华对他讲起来北京的情况,说自己带着孩子很好,孩子的成绩也不错。考虑到黄克诚已经高龄,就劝他要保重身体。
听到唐棣华的关心后,黄克诚更加勤恳的工作,为的就是想中央把自己调回北京工作与家人团聚。1967年1月,黄克诚回到了北京,为了能够继续为党做出贡献,没有和唐棣华相聚。
唐棣华常常给黄克诚送去衣物及食物,当黄克诚看见唐棣华的一刻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唐棣华紧紧握住他的手。
唐棣华让黄克诚放宽心,告诉他自己会照顾孩子的,自己好好保重身体就行。随后又聊到了孩子们的有趣事件,让黄克诚高兴不已。二人虽然名义上已经离婚,但依旧相互依靠着。
随后上面要求黄克诚等人写自传,这让黄克诚得到了少有的平静时光,回想起自己从参军至今已经有四十余年。
1971年,由于中央对黄克诚的关怀,黄克诚的生活质量大大得以改善,身上的疾病也得以了治疗。
又过了一年,黄克诚转移到了西城区木樨地的中央政法干校,唐棣华去探望黄克诚,这次距离他们上一次相见已经过去了5年。
两人相望自然是感慨万分,黄克诚说到不久就会和家人团聚,这让唐棣华一下子眼里泛光,多年的分居生活并没有让他们感情淡化。
听到孩子们都在健康的成长,黄克诚感到非常开心。期间,黄克诚与家人见面也逐渐多了起来。1975年,多年的坚持终于迎来曙光。经会议研究中央决定让黄克诚回山西工作。
经过了八年的时光,此时的黄克诚已经73岁了。虽然是高龄,但他仍坚持中央对自己的安排,到山西赴任。
到了山西之后,省委领导班子认为他以前的工作做得很好,所以仍打算给黄克诚职务。但考虑的黄克诚年老多病,就嘱咐他休息养好身体。
于是便决定不再给黄克诚安排工作,安排到晋祠居住。在此期间到山西的熟人都来看望过他,黄克诚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安静平和的时光。
期间山西人民得知晋祠居住了一位开国将领,纷纷慕名前来。黄克诚就常常对来看望自己的人民群众讲革命故事。
1976年,是建党以来最为悲伤的一年,在这一年内,周总理、朱德总司令、毛主席相继离世。
当消息传到黄克诚这里时,黄克诚非常的难过。这段时间黄克诚常常坐在院子里,一个人默默的流泪。
随后他向中央写信,在表示对党的绝对忠诚的同时,表示自己还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年底因为眼病原因,唐棣华向中央请求让黄克诚回京治病。中央同意了。
直到此时,两人分隔多年后终于回到了一起,他们一起度过了最难熬的时刻,相见满是欢喜,此后黄克诚就一直留在了北京。
1977年黄克诚任中央军委顾问,又重新进入中央任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克诚任中纪委常务书记。
黄克诚老将军,敢于说真话,即使离开了军队,也心系人民与国家。纵使处于逆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坚持抗争。
一个坚定的信念,能够让人们坚持下去,黄克诚对党中央的信任,让他坚持到了胜利的到来。
正是因为有了向黄克诚老将军如此多优秀的党员,才能让党经受住考验,才能让国家走的更远。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