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山西,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星之旅说 2025-01-13 20:34:47

你所不知道的山西

说起山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 “煤老板”“老陈醋”,仿佛这就是山西的全部。外地人对山西的误解可不少,有人觉得山西到处都是煤,环境脏兮兮;还有人认为山西人顿顿吃醋,离了醋就吃不下饭;甚至有人以为山西只有黄土高坡,没啥好玩的。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华夏古文明,山西展风采

追溯至远古时期,山西就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西侯度遗址出土的距今约243万年的人类用火遗迹,将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幅提前,比非洲出土最早的用火遗迹还要早近百万年,有力地证明了山西在中国乃至世界人类起源探索中的关键地位。

(火的发现)

而襄汾陶寺遗址更是震撼世人,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和规模庞大的帝尧都城,让古籍中记载的“三皇五帝”传说不再缥缈,得以实证,为华夏文明的早期发展脉络提供了坚实依据,让我们得以窥探数千年前先辈们的智慧与生活场景。

传说时代,尧舜禹的故事在山西大地上代代相传。尧帝,这位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运城和临汾等地至今留存着诸多与他相关的遗迹,像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的尧庙,以及临汾县的尧陵、神居洞等,都能找到尧的生平事迹。他生活简朴,心怀天下,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开启了文明的曙光。

(舜帝)

舜帝,出生于姚墟,在历山耕田、雷泽捕鱼、陶城制陶,其活动中心多在山西西南部,运城的舜帝庙、舜帝陵承载着后人对他的敬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更是家喻户晓,他为治理水患,长年在外与民众并肩奋战,最终让天下重归安宁祥和,这种舍己为公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烙印。

(唐叔虞祠)

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弟弟唐叔虞封于山西,建立晋国,开启了晋国长达六百余年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初期的“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国便展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既保留周的传统,又融合当地夏、戎文化,形成包容进取的文化特质。

晋献公时,兼并诸多小诸侯国,国力迅速崛起;晋文公继位后,城濮之战大败楚国,建立霸业,中原诸侯纷纷朝宗晋国,成就“春秋五霸”之一的赫赫威名;后续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等国君持续扩张,让晋国疆域广阔,称霸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超级强国,与秦、齐、楚并列四强。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进程,如晋国的公卿执政模式、发达的商业活动、独特的文化取向等,都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虽然后来晋国经历“三家分晋”走向衰落,但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久地融入了山西这片土地,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

(山西)

岁月悠悠,山西正如一座历史的宝库,承载着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兴盛的漫长历程。从远古人类的蹒跚足迹,到尧舜禹的贤德传说,再到晋国的波澜壮阔,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吸引着我们不断探寻,汲取智慧与力量,让华夏文明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陈醋之乡,酸香四溢

说到山西,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醋”。山西老陈醋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那可是闻名遐迩,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它承载着山西的深厚底蕴,是当之无愧的山西名片。

(山西老陈醋)

山西人对陈醋的喜爱深入骨髓,“老醯儿”这一昵称便是佐证。早在商周时期,山西人就与醋结缘,《尚书》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里的“梅”就有酸梅之意,在古代指代醋,可见那时醋已在山西饮食中有了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晋阳城内醋坊遍布;北魏时,贾思勰《齐民要术》总结二十种酿醋法,为山西陈醋酿造技术发展添砖加瓦;明清,制醋、食醋更是成为山西人生活日常,制醋工艺愈发成熟,陈醋随晋商走向全国。

(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之所以独具风味,靠的是精湛工艺。以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五谷为原料,经“蒸、酵、熏、淋、陈”五大工序。蒸,让原料蒸熟、糖化;酵,酒精、醋酸发酵,是关键步骤;熏,为陈醋赋予独特色泽与香气,熏醅酯化,增色增香增脂还抑菌;淋,用热水或醋将醋醅中醋酸及有益成分滤出;陈,“夏伏晒、冬捞冰”,经长时间陈酿,水分蒸发,醋浓度、酸度提升,各种成分充分融合,形成“绵、酸、香、甜、鲜”独特风味,色泽棕红透亮,体态浓稠,挂碗持久,香气浓郁醇厚,口感绵酸悠长。

陈醋可不只是调味品,还对健康有益。它富含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和盐等营养成分,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对肠胃蠕动、菌群平衡有好处;所含有机酸可促进糖代谢,分解疲劳物质,缓解疲劳;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低尿糖,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还有利尿、增强肾功能、防治结石,促进血液循环、美容养颜等功效。不过,胃酸过多、胃溃疡患者不宜多吃醋。

(山西老陈醋)

在山西,陈醋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餐桌上,吃面食、饺子必有陈醋相伴,凉拌菜、炒菜加醋提味增香;逢年过节,太原街头常现市民拎着空瓶排队打醋,打回的醋或自家食用,或馈赠亲友;还有陈醋月饼、陈醋冰淇淋等特色食品,给传统美食注入新活力;甚至泡脚水里加点醋,都能缓解疲劳、助眠。

老醯儿,最近你在哪里打醋啊?这就是山西陈醋的魅力,它酸香的味道,承载着山西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气息,让人一品难忘,也让山西这个“陈醋之乡”声名远扬。

面食王国,花样百出

要是评选山西的代表符号,面食绝对能名列前茅。山西素有“世界面食之根”美誉,面食历史超两千年,种类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制作工艺涵盖蒸、煮、煎、烤、炸、烩等,有“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毫不夸张地说,在山西,一年365天,能天天不重样吃面食。

(山西面食)

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刀削面,作为中国五大面食之一,它的名气可是响当当。传说起源于12世纪太原,那时元朝管制刀具,一老婆婆用铁片“砍”面,意外成就刀削面。它以独特削法出名,厨师手托面团,飞刀削面,面条似柳叶般飞入沸水锅,煮熟后捞出,浇上肉酱、卤汁等,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再配上陈醋,那滋味,绝了!大同刀削面更是其中佼佼者,面条中间厚两边薄,棱角分明,臊子讲究,有猪肉、牛肉、羊肉等多种选择,加上葱花、香菜、辣椒等调料,香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增。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晋北家常美食,莜面生长在高寒地区,低糖又健康。它形似蜂窝,也叫“莜面窝窝”,做法是用开水和莜面,在面板上推、卷成筒状,蒸熟即可。吃的时候,可蘸羊肉臊子、酸菜、番茄等调制的酱料,口感筋道,耐饥抗寒,还有保肝、保肾等功效,逢年过节、待客时,桌上常有它身影,饱含美好寓意,象征“牢靠”“和睦”。

(剔尖)

剔尖在晋中一带超受欢迎,又称拨鱼、剔拨股,制作时用特制拨板、铁筷,将面团剔成中间圆、两头尖的面条,直接下沸水锅煮熟,捞出后浇卤汁。白面剔尖最为常见,高手剔出的面条粗细均匀,口感爽滑劲道,配上西红柿卤、炸酱卤等,美味可口,而且制作快捷,是家庭餐桌和街边小店的热门面食。

还有那“擦蝌蚪”,名字充满乡土气,流行于忻州、吕梁等地。用白面与豆面混合,架起“抿床”,手持“抿锄”将面压推成蝌蚪状入锅,煮熟后淋卤汁,口感滑嫩,粗粮细粮搭配,营养丰富,承载着当地风土人情,让人吃出家的味道。

(擦蝌蚪)

山西人对面食的热爱深入骨髓,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都离不开面食。孩子满月吃“囫囵”,寓意圆满;老人寿诞摆“寿桃”,祈愿长寿;春节包饺子、蒸花馍,阖家欢乐。面食也融入山西人性格,他们做事如做面,扎实、耐心、有韧劲,把简单面粉变成多样美食,让生活有滋有味。

煤炭大省,温暖华夏

山西,是闻名遐迩的煤炭大省。其煤炭储量之丰、品质之优、开采历史之久,均在全国独占鳌头,对国家能源格局影响深远。

论储量,山西堪称“煤海”。截至2022年底,全国煤炭资源储量2070.12亿吨,山西一省煤炭储量就高达483亿吨,占比超四分之一,全省超三分之一国土面积下蕴藏着煤炭,含煤面积达5.7万平方千米,分布广泛,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等地煤炭资源尤为富集,为大规模煤炭开采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山西煤炭)

品质上,山西煤炭更是佼佼者。低灰、低硫、高发热量,像动力煤,燃烧时火力强劲、持久,为工业生产注入澎湃动力;炼焦煤更是钢铁工业“基石”,能炼出高品质焦炭,是生产优质钢材必备原料,太钢等企业用山西炼焦煤,打造出诸多“大国重器”钢材,撑起中国钢铁脊梁。

回溯历史,山西煤炭开采源远流长。《山海经》就提及山西煤炭,“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玉,多涅石”,“涅石”即当时对煤炭称呼,足见其发现之早。起初,煤炭多用于日常生活,北朝王劭任晋阳县令时,有“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记载;唐朝,日本僧人圆仁法师见太原附近普遍用煤烧饭。宋金时期,煤炭成为冶炼、烧石灰、制陶等手工业关键能源,宋代山西以煤炼铁法广泛应用,促冶铁业蓬勃发展,有“河东铁、炭最盛”美誉。明清,晋煤外运成规模,骆驼、马车、舟船穿梭,运往周边省份,对邻省经济生活影响重大。

(山西煤炭)

近代虽历经波折,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煤炭产业强势崛起。改革开放后,为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山西煤炭大量外运,“点亮全国一半灯,烧热华北一半炕”,那些年,一列列满载煤炭火车从山西驶出,运往祖国各地,为工业腾飞注入能量,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幕后英雄”。煤炭产业也成山西支柱,产值曾占全省GDP比重超30%,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超50%,吸纳超百万劳动力,关联无数上下游产业,是经济“压舱石”、民生“顶梁柱”。

然而,过度依赖煤炭,问题渐显。生态上,开采造成土地塌陷、植被破坏、水资源污染;经济上,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煤炭价格波动,经济随之起伏。痛定思痛,山西开启能源转型之路。

(朔州露天煤矿)

一方面,传统煤炭产业升级,推广智能化开采,井下机器人巡检、采煤,既提效率又保安全,还降低矿工劳动强度;探索绿色开采,充填开采技术用矸石等回填采空区,减少地表沉降、矸石排放,守护绿水青山。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煤层气等多点开花,右玉、平鲁等地风电场风机林立,吕梁、长治山间光伏板熠熠生辉,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居全国前列,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攀升,能源供给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黑色迈向绿色。

如今,来山西旅行,既能看到现代化煤矿高效运转,又能感受新能源产业蓬勃朝气。山西正书写煤炭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新篇章,既坚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使命,又为子孙后代守护蓝天碧水,向着绿色、可持续未来大步迈进。

古韵建筑,穿越时光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在文博爱好者的圈子里广为流传。山西就像是一座 “中国古建筑宝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每次提到山西,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醋、面食、煤炭这些广为人知的标签。然而,在这片土地之下,还隐藏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

(佛光寺)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山西现存古建筑有 28027 处,约占全国古建筑总量的十分之一,稳居全国榜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您每天去参观一处山西古建筑,要看完所有的建筑,得花上 76 年多的时间!而且,这仅仅是登记在册的数量,实际存在的可能更多。

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其佛教建筑群更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自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刘庄邀请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法,诏令兴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起,五台山的佛寺建筑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代代累积,如今已拥有68座从唐代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

(五台山)

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蕴含着儒家的“中庸之道”,讲究对称、秩序;又体现着老子“万物负阴抱阳”的哲学理念,与自然山水相融,还彰显着佛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漫步五台山,台怀镇中心的显通寺庄重肃穆,它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塔院寺,历经多次扩建、更名,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类建筑400余座,寺内古殿巍峨,佛像庄严,香烟袅袅,仿佛诉说着千年的佛缘;

(塔院寺)

塔院寺的大白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元代覆钵式建筑,塔基方正,塔身如藻瓶,造型优美,风吹铃动,252个风钟梵音渺渺,清脆悦耳,它宛如五台山的灯塔,指引着信徒与游客的心灵方向,成为五台山的标志性象征;

菩萨顶位于鹫峰之上,层层台阶似天梯,寺院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尽显豪华尊贵,清顺治年间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主持,更添神秘庄严气息。五台山的一砖一瓦、一寺一塔,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信仰,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朝拜、探寻。

(五台山)

云冈石窟,这座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的圣地,开凿于北魏一朝,短短六十多年间迅速崛起,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端。它如一部石头雕刻的史书,记录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与茁壮成长。

从早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以佛的主像代表北魏的五位皇帝,将佛教艺术与皇家文化巧妙融合,展现出雄浑大气的皇家风范;到中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的洞窟,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北魏艺术风格,雕刻细节令人叹为观止;再到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人物形象却清瘦俊美,开创了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瘦骨清像”的先河,为后世石窟艺术发展奠定基调。

在这里,还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完美融合,印度、中西亚、希腊、罗马等各种艺术元素汇聚一堂,如第20窟那尊高达13.75米的释迦坐像,深目高鼻,展现着西域民族的独特风貌,让人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之中。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恰似一本活着的“历史书”,连接古今,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城池之一,拥有2800余年历史,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踏入古城,青砖黛瓦、古道悠长,古城墙雄伟壮观,周长约6公里,历经岁月侵蚀与战火洗礼,依旧屹立不倒,守护着这座古城的安宁,城墙上的垛口、敌楼,默默见证着往昔的烽火硝烟;

古县衙保存完好,庄严肃穆,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古代行政机构的运转与威严,大堂之上,似能看到县官审案的公正身影;日升昌票号,作为中国第一家银行,已有近百年历史,其旧址展示着诸多珍贵文物与照片,诉说着晋商昔日辉煌,票号内的柜台、账房,重现着当年繁忙的金融交易场景。古城内的明清街巷,布局严谨,商铺林立,老字号招牌琳琅满目,平遥牛肉、推光漆器等特产闻名遐迩,让人品味到浓厚的晋商韵味。走在古城石板路上,耳边仿佛回响着往昔商贩的吆喝声、驮队的马蹄声,处处弥漫着古朴的气息,领略着历史的沉淀。

(悬空寺)

悬空寺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原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境内北岳恒山主峰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间,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它以“悬、奇、巧”著称于世,远看如挂在峭壁上,楼阁殿宇半悬半空,仅靠十几根碗口粗的立柱支撑,令人胆战心惊,实则是运用精妙力学原理,横梁插入悬崖石洞,半插横梁为基,借助岩石暗托,形成稳固支撑体系。

寺庙坐西朝东,面向恒山,由佛堂院、南楼、北楼、悬空栈桥和寺前平台组成,总面积虽不大,却包含三教,释迦牟尼(佛教)、老子(道教)、孔子(儒教)的雕像共居一殿,和谐共处,体现三教合流思想。寺内有六座宫殿,四十余间阁楼殿宇,主要殿宇错落有致,沿着山峰南北走向逐渐升高,完美呈现道家修炼境界逐渐提升的神圣过程。行走其间,木板走廊颤颤巍巍,脚下是万丈深渊,抬头是悬崖峭壁,却又被这巧夺天工的建筑所震撼,古人的智慧与勇气在这座寺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赞其为“天下奇观”,李白也留下“壮观”墨宝。

五台山佛光寺更是震古烁今。它隐匿于佛光山山腰,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开阔,仿若尘世净土。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大中十一年重建的东大殿,是其皇冠上的明珠。大殿气势恢宏,斗拱雄大,宛如巨擘擎天,撑起历史的重量;出檐深远,似展翅大鹏,投下岁月的荫蔽。

(佛光寺)

殿内佛坛上,35 尊唐代彩塑庄严肃穆,主像释迦牟尼、弥勒佛等法相慈悲,衣带飘飘,仿若在低语着千年佛法;壁画色彩斑斓,虽历经沧桑,却神韵依旧,绘满了佛国世界与世俗生活交织的图景;更有唐代题记墨痕宛在,记录着建寺、修缮、朝拜等往昔点滴,与建筑、塑像、壁画相映成辉,被梁思成先生盛赞为 “四绝”,实乃 “中国建筑第一瑰宝”,打破了日本学者 “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木结构建筑” 的断言,挺起了中国古建的脊梁。

这些古建筑只是山西古韵建筑的冰山一角,它们跨越时空,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与信仰,静静矗立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人们去揭开神秘面纱,感受其无尽魅力,探寻华夏文明的深邃根源。

表里山河,晋韵天成

山西,素有 “表里山河” 之称,其名源于《左传》,子犯所言 “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生动勾勒出山西独特的地理风貌。外有黄河奔腾汹涌,似巨龙蜿蜒,天然的屏障拒敌千里;内有太行、吕梁巍峨耸立,如巨人守护,山川险峻,易守难攻。

(太行山)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山西那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仿佛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山西,不仅有古老的城垣、庄严的庙宇,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致,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山水相依,各有千秋。

八泉峡,全长 13 公里,最低海拔 600 余米,最高海拔 1700 余米,最大落差约 1100 米,山壁陡峭如削,几乎垂直而立。这里泉源 300 余处,飞瀑 30 余条,溪流潺潺,终年不绝。高峡平湖,湖水碧绿如翡翠,平静时仿若镜面,倒映着两岸青山,泛舟其上,如入画境;行至幽谷听泉,泉水叮咚作响,与山谷共鸣,似在演奏一场自然音乐会;悬流滴翠处,八股清泉从山壁跌落,如丝如缕,在石盘上溅起晶莹水花,那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光雕琢的艺术品。壶穴洞天更是神奇,急流漩涡裹挟砾石,在河床打磨出凹坑,宛如岁月的眼眸,凝视着峡谷的变迁。

(八泉峡)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流经山西临汾吉县与陕西延安宜川交界处时,以万马奔腾之势,造就了震撼人心的壶口瀑布。它是黄河上最具代表性的瀑布景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如一条黄色巨龙,在秦晋大峡谷中呼啸而过,其声如雷,其势如虹。春季,黄河上游冰雪消融,水量渐增,迎来 “桃花汛”,瀑布如发怒的雄狮,裹挟着泥沙,汹涌澎湃,涛声震天,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要将世间一切阻挡之物碾碎;秋季,天高云淡,河水流量适中,瀑布落差增大,水色清澄,阳光洒下,彩虹飞架于瀑布之上,如梦如幻,与周边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景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绝美画卷。

五台山并非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由一系列雄伟壮观的山峰群组成,因五座主峰峰顶平坦如台,傲然耸立,直插云霄,故而得名。东台望海峰,顾名思义,在此处极目远眺,云海翻腾,仿若置身仙境,是观赏日出云海的绝佳之地;南台锦绣峰,每逢春夏,繁花似锦,漫山遍野的花朵争奇斗艳,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织锦;西台挂月峰,在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清辉洒下,银白的月色与山峰的轮廓相映成趣,宛如梦幻之境;北台叶斗峰,作为五台山的最高峰,海拔高达 3061 米,有着 “华北屋脊” 的赫赫威名,即便在盛夏时节,山顶依然积雪皑皑,寒风凛冽,尽显冷峻之美;中台翠岩峰,翠影摇曳,植被繁茂,怪石嶙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盆景。

(五台山)

云丘山,这里的山峰峻峭,怪石嶙峋,或如利剑直插云霄,或似巨兽静卧山间。而云丘山最为震撼人心的,当属那神奇的冰洞群。它是世界罕见的冰洞奇观,隐藏在深山之中,由 11 个洞腔组成,365 天全年有冰,洞内冰笋、冰柱、冰锥、冰钟乳、冰石花等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犹如仙境。这些冰体景观造型各异,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似幻,仿佛是大自然用冰雪雕琢的艺术品。据专家考证,冰洞群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 300 多万年的历史,其围岩地层的年龄在 4 亿年左右,至今,科考专家对其形成原理仍无法完全破解,也正因如此,云丘山冰洞群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王莽岭)

王莽岭,地处晋豫交界,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海拔高达 1700 余米,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曾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这里的日出,堪称一绝。当晨曦微露,天际泛起鱼肚白,站在观景台极目远眺,云海翻腾涌动,如棉絮、如波涛,在脚下翻涌起伏。刹那间,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奇峰怪石上,悬崖绝壁通体透亮,古松林间光柱闪烁,山峦在光影变幻中,瞬间披上绚丽华服,青、蓝、橙、紫、黄等色彩交织辉映,仿若一幅流动的油画,令人心潮澎湃,沉醉不已。

(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古称 “河东盐池”,别称 “解池”,夏日,盐湖摇身一变,成为色彩斑斓的梦幻之境。当气温飙升至 40 摄氏度,盐湖内藻类与盐水虫大量繁衍。藻类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在不同光照、温度、盐度下,与卤虫的血红蛋白及盐湖矿物质相互作用,使湖水呈现出红、橙、黄、绿、蓝、紫等缤纷色彩,从高空俯瞰,宛如巨型调色盘散落大地。湖岸湿地芦苇丛生,水鸟翩跹,或觅食,或嬉戏,人与自然生物和谐共生,绘就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

民俗风情,魅力无限

剪纸艺术在山西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周初期的“剪桐封虞”,是民间极为普及的艺术形式。从喜庆节日到婚丧嫁娶,从生辰祝寿到日常生活,剪纸无处不在。新春佳节,晋西北的村落院户,窗户上贴满色彩纷呈的窗花,有灵动俏皮的小动物,寓意吉祥;有娇艳盛开的花朵,象征美好。农家院门上随风飘拂的五彩门笺,写满吉语,绘着吉祥图案,喜庆氛围拉满。元宵佳节,形态各异的彩灯上张贴着精美的剪纸,为节日增添绚丽色彩。平日里,碗橱、粮囤、畜栏等处也有寓意吉祥的纸花装点。

(山西剪纸)

山西剪纸风格多样,晋南、晋中地区多为单色剪纸,简约质朴,线条刚劲有力,寥寥数剪,便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尽显劳动人民的质朴与豪爽;晋北的染色剪纸则婉约典雅、富丽堂皇,像广灵剪纸,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细腻地刻画人物、花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匠人的高超技艺。新绛戏曲剪纸更是别具一格,将当地戏曲元素融入其中,人物脸谱、经典场景在剪纸艺人的剪刀下活灵活现,让人一眼便能领略戏曲文化的韵味,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唱腔、看到精彩的表演。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在山西临汾地区有着深厚根基,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演奏时,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如天地轰鸣,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令人震撼。鼓手们身着古代士卒装束,身挎扁鼓,手中鼓槌上下翻飞,使出“单挽花”“双挽花”“交替挽花”“抛鼓槌”等绝技,激昂的鼓声似万马奔腾,敲响历史的战歌;锣手紧握木槌,绕槌或抛槌击锣,锣声镗镗,排山倒海;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清脆的钹音荡气回肠,似金戈交鸣。其曲牌丰富,如《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等,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营造出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展现着山西人民豪迈、英勇的性格,让人热血沸腾。

(山西民歌)

山西民歌,历史可追溯至尧天舜日之时,如《击壤歌》《南风歌》传唱千古。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县县有民歌,总数达两万余首,大致分为山歌、号子、小调、套曲四大类。山歌中的“山曲”,在晋西北高原广为传唱,曲调高亢辽阔,带着黄土高原的雄浑憨直,歌手们站在山峁上,对着蓝天白云放声高歌,歌声能传出老远,像《走西口》,饱含着离别的愁绪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开花调”则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一带,歌词常用“××开花”起兴,俏皮活泼,如《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生动描绘少女河边洗衣的场景,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羞涩的情思。

号子有夯硪号子、黄河船工号子等,黄河船工号子中,船夫们喊着激昂的号子,齐心协力与黄河波涛搏击,节奏明快有力,充满力量感。小调体裁多样,抒情的如《绣荷包》,细腻展现女子思念情郎的柔情;叙事的如《下柳林》,讲述动人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山西民歌就是这样用质朴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唱出劳动人民的心声,记录着这片土地的生活百态。

(山西戏曲)

戏曲方面,山西堪称“中国戏曲的摇篮”,是戏曲大省。早在北宋年间,山西就有了固定的正式戏台,如“舞亭”“舞楼”“乐楼”等,宋、金、元、明、清以来,戏台屡有修建,现今古戏台仍存百余座。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四大梆子”为山西地方戏曲支柱,同根异枝,一脉相承,是梆子腔正宗。

蒲剧起源早,风格粗犷豪放,唱腔激昂高亢,其表演善用特技,翎子功舞动起来,翎子似有生命,或轻盈旋转,或刚劲挺立,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晋剧唱腔婉转细腻,旋律优美,表演注重唱功与做功结合,帽翅功堪称一绝,演员通过抖动帽翅,或快或慢,传递角色的情绪变化,展现出细腻情感;

(山西民俗)

北路梆子慷慨激昂,带着塞外的豪迈之风,多演绎忠奸斗争、歌颂忠臣义士的剧目;上党梆子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展现百姓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家国情怀,其武打场面精彩绝伦,演员们身手矫健,刀枪棍棒舞得虎虎生风。山西戏曲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历史文化传承,传统剧目中的杨家将、岳家军故事,传颂着英雄事迹,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爱情戏展现人间真情,让观众感受爱情的美好与曲折。

这些民俗风情,是山西人民生活的艺术化呈现,它们扎根民间,代代相传,如同火种,延续着山西的文化血脉,让后人能透过它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活力,领略三晋大地独特的人文魅力。

山西,等你来探

(山西太原)

山西,既有陈醋的酸香、面食的多样,又有古文明的厚重、煤炭的炽热;既有古韵建筑的典雅、民俗风情的多彩,还有热情好客的人民、令人陶醉的美景。

无论你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探寻华夏文明源头;还是美食探险家,追求舌尖上的新奇滋味;亦或是建筑艺术痴迷者,钟情于古建筑的韵味,山西都不会让你失望。

在这里,你能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岁月沉淀;能大快朵颐,让味蕾狂欢,体验美食魅力;能放慢脚步,赏山川风光,聆听自然低语。

朋友们,背上行囊,踏上这片神奇土地吧!来山西,开启一场难忘之旅,领略它独特风姿,留下美好回忆,相信你定会深深爱上这片“表里山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