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到洛阳视察,问:“马军长”还在吗

灵薇聊历史 2023-07-13 08:10:00

2000年,年近九旬的回乡老红军周家荣瘫卧在病床上,用低沉的嗓音,向围绕在床边的3个儿子和前来看望的领导们说着谁也无法辨清和永远听不懂的不连贯的单字。

人们望着他那双焦渴的双眼和因着急而变形的面庞,只好拿出铅笔和纸,让他留下心中想要说的话。周家荣抖抖歪歪地写下“周、毛、朱、彭”。

大儿子似乎明白了什么,急忙跑进客厅,从墙上揭下那布满灰尘和发黄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的画像,并一一竖立在父亲的面前。

这似乎给他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垂垂老矣的病人,眼睛猛然明亮,流出了两行清澈的泪水,似乎给人们讲述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周家荣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后随父亲到麻城县泗店乡(今属新县)方湾村为地主做长工。

周家荣自幼聪颗好学,他只有几岁时就为人牧牛放马,练就了一手好本领。

他放牧的牛、马都肥得冒油、发亮。因此也能得到主人的几句赞许,偶尔还能吃上几口主人吃剩下的饭菜。

说也奇怪,再难调教的蛮牛烈马,到了周家荣的手上,就像是能听懂他的话似的,也都服服贴贴。

再调皮的牲畜,听他吆喝一声都规规矩矩地站住,绝不敢抬一腿迈一步;他说一声“驾”,这些牲畜们也不敢站立不动。

民国时期的马夫

所以,青少年时期的周家荣,靠这一手绝活,在家乡方圆百十里地也确实风光了一阵,不少名门望族,士绅豪强请他去调教难以驾驭的烈马。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的座骑也都经过他的调教。由于年龄尚小,他没有跨进红军的行列。

1934年,23岁的周家荣已长成了个精壮的汉子,虎背熊腰,臂力过人。

这一年的11月初,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接到省委的信后,从皖西率部连续行军200余里,闯过国民党东北军3道防线来到了方湾村。

人困马乏,疲劳已极。但他们不能停留,前有敌军,后有追兵,空中还有飞机轰炸。

军长吴焕先的座骑雪青马似乎被震耳的枪炮声吓呆了,嘶叫着,刨得沙土飞扬,牵不走,推不动,军情紧急,马却不前。警卫班长张波似乎想起了什么,用干涩的声音说:

吴焕先

“看,我都跑糊涂了,这不是养马神仙的村么,我去把他请来。”

几分钟后,满头大汗的张波带着周家荣和他的伙伴汪心平一块来到吴焕先的跟前。

吴焕先秀气而严肃的脸紧绷着,周不敢多望,羞怯地走到雪青马跟前,注视着喘气的雪青马,接过缰绳,轻轻地挽在手上,用袖子爱抚地为战马擦去脸上的汗珠,拍了拍马头。

奇迹出现了,雪青马竟然随着周家荣在原地轻松地转了几圈。

一直绷着脸的吴焕先露出了笑容:“嘿,你真有一手,愿参加红军吗?”他想带走这个精壮的汉子。

周家荣没有多的话语,只说了一声:“上马吧”,然后猛收缰绳,大喝一声:“驾!”犹如平地打了个闷雷,那声音不高却震人心肺。

红二十五军领导人合影

雪青马一个激灵,打了个响鼻,抖了一下被汗水浸透的身躯,随着周家荣撒开四蹄向前奔去。

从此,周家荣没有能和父母告个别就离开了家乡走进了红军的队伍,被编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警卫班。

此后,周家荣牵着雪青马,随着吴焕先踏上了长征的征途,直到陕北。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率先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高岗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汇合,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并于劳山战役中,歼敌一一O师,仅战马就缴获了300余匹。

从未见过这么多战马的周家荣,望着呋咳嘶叫的马群,惊呆了,高兴得直跺脚。他似乎离不开马,见了马就高兴。军团长徐海东见此情景,扯着粗大的嗓门叫道:

“周家荣!”

“到!”正在手舞足蹈的周家荣猛听到军团长的叫声,转身敬礼,反射似地回答。

“你小子高兴了吧?”徐海东比周家荣大11岁,因此他这样称呼周家荣,“东北军一次给你送来300多匹战马哟,你可以当个‘马军长’喽!”

阵地上发出一阵欢快的哄笑。周家荣听到军团长这样叫他,心里也直乐。谁知徐海东话锋一转:

“我把战马全部交给你,要是少一匹,喂瘦了,我就不客气了喽,拿你是问!”

这句话带着对周家荣的绝对信任和许多的严肃,周家荣虽然高兴,但心里也不由得一紧,沉甸甸的,那毕竟是300多匹战马啊,在当时的红军中可是无价之宝。

影视剧中的红军骑兵(图文无关)

他知道,也理解军团长的“不客气”和“拿你是问”的含义,虽然军团长爱开玩笑,可毕竟是军中无戏言啊。也就在那一刻,周家荣“马军长”的绰号便在十五军团中流传开了。

同年10月,当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同志,率领仅有7000余人的中央红军疲惫地到达陕北时,中央红军已困难至极。

毛泽东写条派杨至诚向徐海东要2500块银元。徐海东见到批示后,亲自筹集5000元,以及大批粮食、衣物、装备送到中央。

不久,在一次中央军委开会后,徐海东望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那匹瘦得弱不禁风的老座骑,一阵心酸。

临出门他拉着周恩来的手悄悄说:“周副主席,明日我给您送来一个马军长。”

当周家荣听说要去给中央军委周恩来副主席牵马时,心里不免有些恐慌,嗫嗫嚼嚅地说道:

“军团长,我可没见过大首长,有点怕,你让别人去吧,我还给咱们部队管理马匹,还当那个‘马军长’”。

虽然周家荣知道军团长的话不容置疑,而且发火时是很厉害的,是会用棍子教训人的,仍还辩解。

徐海东闻听此言,仍扯着嗓门大声嚷嚷:“你莫扯淡,周副主席可是天下最好的人,要指挥全国的红军。让你去给周副主席牵马,也是干革命。明儿早我亲自送你去”。

大老粗出身的徐海东也讲不出个细道道,仍像是指挥打仗那样,简短,不容置否。聆听者虽然心里不好接受,但很实用。

第二天一早,徐海东亲自在300多匹战马中挑出了一匹上等的,性情温和,红得发亮的枣红马,带着周家荣来到了稻佐铺

周恩来的住所。刚到门口,就扯着嗓门嚷嚷:“周副主席,‘马军长’来喽!”

周恩来及警卫战士听到喊声,都稀奇地涌了出来。映入周家荣眼帘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形象是:

身材中等偏上,瘦而不弱的中年人,较瘦的面孔,使双颊略显突出,一大把黑黑的、美丽的大胡子,很有风度地飘在胸前。

双目明亮而炯炯有神,使人感到睿智和温暖。穿着打着补丁,但很合体的旧灰军装,走路敏捷而稳健。那种气质使无论任何人都会肃然起敬。

徐海东仍用那似乎永远也低不下来的大嗓门,颇为自豪地嚷嚷:

“周副主席,这就是我送来的‘马军长’,叫周家荣。可是很会念一套‘马经’哟。”

周恩来望着站在徐海东身后羞红了脸、低着头、一手拉着马缰绳的精壮的周家荣,笑着说:

“哦,也姓周,一家子的嘛。你这个“徐老虎’怎么把我的一家子改叫‘马军长’了嘛,以后不许再这么叫了。”

周恩来很善于抓住人的心理,他望着胆怯的周家荣,用明快而风趣的几句话就消除了周家荣的不安和羞怯。

从此,周家荣被编入中央警卫团。他也从此,鞍前马后地跟随、保护着可敬、可亲的周恩来副主席。

周恩来永远都是一个十分繁忙的人。他虽然和毛泽东一样是在夜晚工作,但他没有白昼与黑夜之分,也没有吃饭和休息的时间。

一有电报、电话、文件或请示报告,无论巨细,他都要立即处理,或找毛泽东、张闻天等商议,或找彭德怀、林彪等发命令下指示,从不把任何一件事向后拖半分钟。

因此,周恩来出门多,骑马的时间也多。有时正在吃饭,要出门,周家荣在前牵着马就走,边走边吃。

有时在深夜要找毛泽东,周家荣拉上马就走。这时,周恩来就会很歉意地说一声“对不起”。在那一段时间里,周家荣从没有脱过衣服睡觉。

周恩来有着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超常的精力与处理事务的才智,有着伟大的情怀,也有着慈父般的爱心。

有时,他会很关心地提出让别的警卫战士代替,但周家荣也都每次谢绝:“他们不懂马,再烈的马见了我都听话”。

其实,周家荣知道警卫战士比自己更累,因为周副主席只有几个警卫员。

不久,周家荣就随周恩来涉延河,踏宝塔山,上杨家岭,进延安城,走遍了陕北的沟沟坎坎。

每逢到路不好走,周家荣都伸出粗壮的臂膀拢紧马头,紧拉缰绳,也会用命令的口气对周恩来说:“周副主席,坐稳。”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向前挪。

每次,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等领导人开会或聚会时,少言寡语的周家荣就利用这个间隙把马牵到延河去洗澡或在附近的山坡上遛马。

年轻时的周家荣

别的马夫却只会把座骑拴到树下,几个人在一起热闹,或抽烟聊天。

时间久了,这些领袖们看在眼里,也都感激周恩来的小马夫。

幽默风趣的毛泽东和慈父一样的朱德总司令见到周家荣,或握个手,或慈爱而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或开个玩笑叫一声“马军长”。

就连一向严肃的彭德怀,也赞许地望着他“嘿嘿”地笑一下,然后对其他马夫骂一声“几个懒兵,也学一下‘马经’咯”。

从不苟言笑、少言寡语的林彪,看到周恩来的座骑,也会对周家荣说上一句不是玩笑的玩笑:“你个小鬼,真有个道道”。

有着慈父般爱心的周恩来,一生无子女,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除了严格要求外,更多地是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他们。

虽然周家荣只是一个十分平凡的马夫,但他也不例外,甚至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爱。

在周恩来不多的,甚至是少有的闲暇,或是在马上,都会和周家荣拉上一会儿家常。

当他得知周家荣的父亲是为地主做手工业工人时风趣地说:“你的父亲是无产阶级,你也是无产阶级出身嘛。无产阶级是革命运动中的领导阶级,所以,你是领导我哟。”

一次,春暖花开,中央几个领导要开个碰头会。周恩来索性跳下马和周家荣边走边聊。

问起他参加红军的经过时,周家荣颇为得意地回答:“那天吴军长的马就是不走,张波把我叫出来,就随红二十五军长征走了。父母兄弟么事都不晓得。”

周恩来用慈爱而又批评的口气说:“你们年轻人做事也不考虑父母,怎能不告诉父母一声,告个别也可以嘛,免得他们耽心。”

“记住,革命成功了你一定要先回去看看父母。不,等形势稍有好转,先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现在的情况。”

周家荣答道:“周副主席,我还是等革命成功了再回家去看看父母。”

“那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先写信?”

“我没上过学堂,不识字,就连我的名字也认不得。”

“哦?你还年轻嘛,革命成功了,无论干什么都要有文化,有知识嘛。你以后每天学认两个字,这不难吧?万里长征你都走过来了,学认字应该不成问题嘛。”

“你有了文化,革命成功了,把你养马的经验写成一本书,是件很好的事嘛,一定会有很大的用处。以后我教你认字。”

周恩来当时是协助毛泽东负全面责任,可以说是日理万机,运筹帷幄,但他没有忘记对身边的马夫说过的话,无论再忙,或亲手教,或吩咐秘书教周家荣认字。

周家荣练习写字的作业,他要定期亲自检查。周家荣这个大字不识的农家孩子,到离开周副主席时,居然能看懂了报纸,也能写简单的家书和日记了。

1937年9月下旬,日军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三十一联队1500余人,由山西北部南下。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周恩来对平型关战役的筹划和发起,起了重要作用。

战前,他和朱德同阎锡山研究了整个战役的计划。9月23日,战斗命令下达。我一一五师与国民党军队在平型关共同阻击日军。

但大战在即,阎锡山部下的国民党军队却畏惧不前。为打好对日军的第一仗,中共中央紧急将精锐部队中央警卫团调至前线,以加强一一五师的力量。

素以猛打、猛冲、猛追而闻名的林彪决心不负众望,在平型关单独打好这个伏击战。

24日下午,大雨滂沱,日军乘着100多辆汽车。浩浩荡荡地直扑平型关。一一五师的将士同仇敌忾,将愤怒的子弹射向日军。

但日军的精锐板垣师团毕竟有相当的战斗力。战斗打响后,周家荣一路直冲,遥遥地冲到最前边。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额角,他倒下了,被日军抓获,并立即审问。

这时的周家荣只有一个等死的念头,死也不开口。气急的日军联队长扬起指挥刀,猛击周家荣的嘴巴。

他忍不住痛苦的叫了一声,手快的日军士兵又一刀残忍地割下了他的舌头。顿时,鲜血象喷泉一样从他的口中喷出。周家荣晕倒在地。

9月25日,一一五师全面反击歼灭了这股日军。当战友们找到倒在血泊中的周家荣时,他再也讲不出话,谁也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了。

但他在战场的勇敢表现却名扬一一五师和中央警卫团。

1939年7月的一天下午,正在骑马的周恩来,突然仰身从马上摔下。

与此同时,跟在后边的周家荣仿佛被一个惊雷震晕,大脑霎时一片空白、一片混沌,惊愕地张大嘴巴发不出一个口令。

当他反应过来时,周恩来已结结实实地摔在那硬如水泥路面的公路上,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疾跑的座骑,只留下一道黄烟,早已不见踪影。

从此,周恩来再也抬不起他那有力的巨手,留下了人们熟悉的那永远伸不直的右臂。

此事过后,内疚地周家荣不得不含热泪离开了周恩来,下到连队当兵。

其后,周家荣曾在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工作,曾在东北野战军九纵二十五师特务四连担任排长。

他带着二等甲一级残废的身躯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全国解放后,周家荣并非默默无闻,人民没有忘记他,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这个当年的“马军长”。

1952年5月16日一本荣军证颁发到周家荣的手中。那上面有朱德总司令的签名,并庄重地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之关防”的鲜红大印。

他被安排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荣军学院休息。同时交给他一份可以在大陆境内通行无阻、在军队中为数不多的特别通行证。

但他没有去休息。他牢记着周副主席的话:革命成功了,你一定要回去看望父母。

他向组织谈了自己的想法,要求回去看望父母,要回去建设家乡。终于,他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回乡老红军。

虽然和周家荣分别多年,可周恩来一刻也没忘记他。1959年10月,周恩来到洛阳荣军院视察,想起了曾住在此地的周家荣,于是问陪同人员:“‘马军长’还在洛阳吗?”

见陪同人员有点丈二摸不着头脑,周恩来笑着说:“都怪我,忘了说他的大名了,他叫周家荣,以前曾给我当过马夫。他这个人养马很有一套,可惜身体不好,你们要多照顾他。”

当得知周家荣早已回光山老家后,周恩来感慨万千,特地嘱咐河南省委负责人:“周家荣这些返乡老红军,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你要在生活和工作上多支持他们。”

周恩来在洛阳视察

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人民政府为他送去了生活必需品。中央人民政府赴老根据地慰问团到他的家乡去看望他,并赠送铜质毛泽东主席像章。

此后,周家荣带着妻儿搬回家乡农村居住。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农民,带领乡亲们开荒种田,挖山种树。即便到了垂暮之年,也不忘记嘱托子孙要种好田,要多栽树。

历史赋予他太多太多的回忆。在闲暇时,他常常用不连贯的话语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那段经历,讲述领袖们的风范。

晚年,一身伤病的周家荣干不了重活,只得卧床在家休息,但每当回想起那段不平凡的历史,目光里就注满了无限的幸福。

2001年,时年91岁的周家荣在光山县人民医院去世。

2 阅读: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