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言论引争议:大学像工厂,院系像车间,学生未老先衰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2024-03-26 08:28:4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三名河北初中生杀人一事件在网上的持续火热,一些涉及我国教育与未成年人保护的话题也迅速在网上各大平台升温。3月14日时,清华大学教授甘阳也发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慨。

这位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原院长直言不讳地表示:“用八个字足以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可以说在他们身上只有疲惫、焦虑和未老先衰。”言外之意是没有朝气。

在学生身上也没有年轻人该有的蓬勃理想。大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厂一般,各大院系就是具体抓建设、生产的一众车间。让学生们长时间地在工厂乃至车间里生活,是未老先衰。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教育确确实实存在着诸如时间战线较长、培养方式并不特别精细以及功利主义倾向太过突出和明显等问题。但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至少并没有这么普遍突出。

换句话说,在有些学生身上并不存在像甘阳教授接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般身心俱疲。我们都知道在清华北大之下还有许多声名并不如这二者的一众高校。里面的莘莘学子更是不计其数。

如果我国大陆的顶尖学府清北学生都焦虑不已,那其他高校学生的疲惫程度不就会更深一层?虽然有很多学生围绕着高考和考研而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毕竟不能算作是当前的主流。

疲惫的学生只是一部分

言外之意就是在应届生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独属于中国青年的朝气与色彩的。虽然在当下的社会里,有许多往届生囿于因缘际会、追求理想的缘故而成为了全新包装下的“应届生”。

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并不是主流和常态。就拿高考生来说,像广西高考名人唐尚珺那般的真实例子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之少。且唐尚珺似乎对于高考选拔制度有莫名病态心理。

不然的话,他不会有一直想要考取名校而始终停滞不前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在唐尚珺的内心深处,考取名校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进而让自己的人生发展更为顺畅顺利。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只有学历这一影响因素。像人脉、能力、机遇乃至时代等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想成功,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如果本末倒置,只会原地踏步。

显然只有像唐尚珺这样的高考钉子户,乃至更多的考研钉子户是这样固执地认为。大部分人在经历高考、考研后几乎都会选择和自己和解。故而,未老先衰的学生实际上数量并不很大。

我国已有相关的改革探索

其实,甘阳教授在谈及大学教育之上透露出来一个很明显的态度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还并不非常完善,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可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我国已有相关的改革探索。

无论是在高考之上还是研考之上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探索。比如在高考上的集中体现是:加大主科语文数学的重视程度、削减英语或其他小语种的占比分值以及可较为自由组合副科。

在研考上的集中体现则是:缩减导师的权力、建立健全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估审查机制以及对于毕业条件的要求要有所严格、提高等等。换句话说,研考上主要抓的是成果产出杜绝混子。

在高考上主要抓的是突出公平以及利于个人成长。在这些相关的改革探索上,有很明显的正向转变反馈。即: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我国的学制太过漫长,所以要适当地缩短长学制。

或者是拓宽学生们接受学识、知识的范围。高考相关改革正是基于此;但研考由于是个人自愿制的参考缘故而在“严出”上做了相对详细的要求和拓展,而非是像高考那般大刀阔斧。

功利主义倾向不可避免

最后,甘阳教授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之所以会感觉非常疲累,主要是培养机制僵化和让人难以忍受、适应所致。换个说法来看就是现在的大学教育可能在功利主义倾向上非常严重。

也就是说,现在的高校学生在学习知识上似乎存有更多的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考虑,而不会去对知识本身的长度与宽度进行批判性学习和深刻的反思。很明显,这既是大学扩招的结果。

也是现实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真实体现。毕竟学生也是要出师然后吃饭的。并不是说,来读书的人都是家有万贯、兴趣盎然,而不需要去深入考虑现实生活乃至未来的娶妻生子等问题。

我国当前在研究生深度教育上所区分出来的专硕与学硕两大方向正是基于此种考量。想要离现实距离较近的,就选择去学专硕方向;相反想要离梦想与兴趣更近,就去学学硕方向。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手段与折中方案。对此,用高考志愿填报师张雪峰的话便可以评价清华大学甘阳教授的言论:“发现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去解决问题,提出现实方案”。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0

墨知过去一二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