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李世民阴影下的李建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别被影视剧骗了

一更历史 2025-02-14 18:36:53

唐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拉开帷幕。

最终,秦王李世民使用武力铲除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迫使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则成为千古一帝唐太宗。

胜利者自然有权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所以在各种正史或野史以及影视资料里,废太子李建成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一辈子活在李世民的阴影光环之下。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李建成的个人才能或许比不上弟弟李世民,但他也绝非一无是处。

李建成生于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其父为唐高祖李渊,生母则为太穆皇后窦氏,以封建礼法来看,他是正统嫡长子。

隋炀帝杨广执政时,因其横征暴敛导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重。而由于一起谶言,导致天下姓李的大户人家都被炀帝所忌惮。

为此,时任大隋太原留守的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可仅凭李渊一人之力,也难促成此等大事。据史书记载,李建成是其父李渊反隋建唐活动的协谋者和组织者,在晋阳起兵中,他的一系列建议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担任了“主谋者”的角色。

因世代食君之禄,加上隋末乱世争霸的背景下,李渊起初对反隋活动是谨慎的。他当时身边所能倚仗的,就是爱子兼参谋的李建成。

当时李建成不到30岁,因其家世渊源,加上为人聪颖、后天努力,既有这个年龄该有的深沉、宽容品性,也有刚强有为的个性。

相较于还在犹豫不决的李渊,李建成对当时的形势是了如指掌,所以才会力劝父亲赶紧趁此良机起兵。

这以晋阳起兵后两人的对话可以证明,李建成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可见,李渊几乎是放心大胆让李建成放手去干。反观其弟李世民当时才十几岁,其智力和品性没有历练到最成熟,特别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所以李渊在谋划、起事等方面,更多的倚重李建成。

反隋之初,李建成所展现的才能其实非常耀眼的,不然也不会受到李渊的重用。

起兵之后,足智多谋的李建成在数场重要战役时,同样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李渊从晋阳起兵的第一战就是攻略西河郡,李建成当仁不让地领军出征。

在这场事关成败的战役中,他首先整肃军纪,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其次制定严密的军事部署,同时亲临前线观察敌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役爆发时,李建成与将士同甘共苦,以此鼓舞士气。战役结束后,他四处收拢难民,与城中百姓秋毫无犯。

西河之战的胜利不仅鼓舞了唐军士气,也为日后进取关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初露锋芒的李建成在这场战役中只是“小试牛刀”,此后他仅用半年时间便直取潼关,最后攻陷长安,所展现的军事才能,为李渊反隋建唐作出重要贡献。

这一点,自然要超过当时初出茅庐的李世民。

在唐王朝建立后,身为太子的李建成为其父李渊广罗人才,招揽了许多能臣猛将。

史书记载,晋阳起兵前,李渊曾让李建成去河东招贤纳士,次子李世民于晋阳秘招豪杰。被后世所熟知的魏征,一开始是李建成的谋臣。

后来在贞观年间被委以重任的冯立、韦挺,也都是东宫府臣。

所以无论起兵前还是建立唐朝后,经过李建成的多方努力,才使得父亲李渊的实力得以迅速扩大。

李建成不仅善于识人用人,他个人同样拥有极为丰富的政事处理经验。

大业十四年(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他对李建成寄予厚望,将其立为太子,悉心栽培,命礼部尚书李纲兼太子詹事,后擢太子少保、民部尚书郑善国兼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

有这么多名师辅导,身为太子的李建成理论经验十分丰富,还获得了“实操”机会。平时不仅要协助李渊处理繁多的军国要务,在李渊外出“巡幸”期间,还要坐镇长安“监国”,处理朝野日常事务。

所以,李建成在唐朝建国后的统一战争中很少出征,是因为他在管理后勤补给、兵员征收等工作,并兼任劝课农桑、赈灾济民,接受外邦史臣朝贡等诸多工作。

这些工作在唐朝初年的统一大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比前线征战更为重要。

可以说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建成已经具备了帝王的才干,只等有朝一日正式接过父亲的班,开辟属于自己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真实的历史中,李建成绝不是活在其弟李世民光环下的废太子。早在晋阳起兵时,他就是一系列谋划的参与者,攻西河、战霍邑、取潼关等重要战役中,都出现了他的身影。

建唐后的招贤纳士,协理朝政,对李建成来说同样是工作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各方面表现俱佳,加上本人的卓越才华,才会令其在高祖李渊心中的地位十分稳固。

只可惜,具备帝王才干的李建成还是因为多方掣肘,加上个人能力的确要弱于李世民,才会被一场政变夺去了身家性命。

而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爆发,让李建成从人人艳羡的太子储君变成谋逆之臣。

他本来颇有建树的文治武功,以及对建立唐朝的卓越贡献,却遭人为污蔑、混淆,甚至连这个人都成了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参考资料:

[1]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13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573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