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各有勇将,而甘宁在东吴诸将中,可谓属一属二!
一、游侠悍匪?名门之后?
在三国演义之中,甘宁首次出场是在三十八回,而这一经出场,就已经奠定了两个印象。其一是甘宁的勇武,书中如是描述“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
凌操此人“轻便有胆气”。早年跟随孙策转战江东。每从征伐,常奋勇当先。驻守永平,平治山越,百姓威服,迁为破贼校尉。
甘宁一下就干倒了孙权的一个十分有经验的校尉,勇武不得不赞叹。而另一件确定的事又是如此描述的“某把龙湫水口,忽有黄祖部将甘宁来降。某细询之: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颇通书史,有气力,好游侠;尝招合亡命,纵横于江湖之中;腰悬铜铃,人听铃声,尽皆避之。又尝以西川锦作帆幔,时人皆称为锦帆贼。后悔前非,改行从善,引众投刘表。见表不能成事,即欲来投东吴,却被黄祖留住在夏口。”
这一段又生动的描述出来甘宁一个游侠悍匪的形象,与勇武相得益彰,可谓人物形象顿时丰满。
但是事实呢?甘宁此人勇武不假,可是出身却真未必如此。首先甘宁是名将之后,《晋书 甘卓传》之中,名言甘宁先祖为战国时期秦国名臣甘茂。可谓名门之后,本身就算是拥有侠义的形象,也绝不会是一个单纯的悍匪,要知道在古代,出身往往很明确的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接受到的教育,与会有的气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甘宁确实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
二、勇吓关羽!计灭黄祖!
说起勇武,甘宁最出名的无外乎夜袭曹操和震慑关羽二事。
关羽是蜀汉刘备手下五虎上将之一,素有“万人敌”之誉,但是,甘宁不怕他。甘宁追随鲁肃镇守益阳时,遇到了关羽。关羽手下有三万人,他自己率领5000精兵,堵住上游浅水地带,预备半夜渡河。甘宁率1000人,连夜赶到上游设防。关羽见了,放弃了渡河计划,而在岸上捆扎柴木作为军营。
而同样的为了打击曹操的锐气,甘宁率领精兵百骑,在夜晚袭击曹操大营,如入无人之境,斩得数十首级从容而退。等曹营反应过来时,甘宁等人已经回到营中了。此战后,没隔多久,曹操就退兵了。
这两件事不论哪件,似乎都证实了甘宁的强和冲动,似乎像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实际上,他绝非如此。
早在这两件事之前,甘宁已经率先展现出来了自己的计谋。那就是在归降孙权后为其进行的战略谋划“归吴对”,“归吴对”是甘宁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实践经验向孙权总结的战略方针。首先,甘宁也认识到汉室难以复兴、曹操力量强大,这和鲁肃“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判断是一致的。
其次,甘宁提出要夺取荆州,方法和鲁肃相同,也是两步走,先剿灭黄祖后攻伐刘表。只不过甘宁对夺取荆州的分析更细致,他详细指出了黄祖、刘表的弱点。最后,甘宁还建设性地提出了要渐规巴蜀的计划,此处的论述相较于鲁肃还更为具体。
因此,他的这个“归吴对”,同鲁肃的“合塌对”、周瑜的“诣京对”并称,也足以称之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隆中对”了!
三、为人桀骜,祸及后人。
正如所述,甘宁有勇有谋,又出身名门之后,这也必然促使了他桀骜的性格,东吴诸将中,甘宁的经历丰富且有智略,而且为孙吴立下赫赫战功,甚至让孙权如获至宝,逢人就夸“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
只可惜,其死亡却语焉不详,《建康实录》记载甘宁卒于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冬季。然而,据《三国志·孙皎传》,孙皎曾与甘宁有矛盾,孙权为此去信批评孙皎,使孙皎与甘宁和好。孙权信中有“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等语,据此则该信当作于赤壁之战后十年左右,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前后,而甘宁在当时应当仍然在世。
再从甘宁部众的归属情况看,据《三国志·潘璋传》,潘璋在擒获关羽之后、夷陵之战之前,适逢甘宁去世,就归并了甘宁的部众,据此则甘宁应是在关羽被擒和夷陵之战之间,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前后去世,至于有说一战被蛮将沙摩柯斩杀的,也真正就只是个传说罢了。
而且不光死亡不详细,甘宁还因为性格多次连孙权的命令都不听从,最终得罪了孙权。所以,他生前并未封侯,死后也没有按照惯例被孙权追封,令人扼腕。
不单单如此,就连他的后代也受到牵连。《三国志甘宁传》中提及的甘宁子甘瑰,其待遇不同于其他的东吴名将子嗣,他没有承袭甘宁的爵位也没有继承甘宁的部队,其结局只有“以罪徙会稽,无几死”寥寥数语、讳莫如深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