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14岁,正上初二。从小到大,我和老公对他的要求不高,就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得长大,学习上嘛,别太落后就行。至于那些辅导班、兴趣班啥的,我们都尊重他自己的选择,不强求。因为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小时候家里忙,父母都是放养式教育,根本没时间管我们学习,更别说辅导了。但可能就是这种自由,让我们学会了自律,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后还都考上了好大学。所以,从儿子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秉持着“快乐教育”的理念,“尊重”孩子的想法,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成长环境。尤其是目睹了那些,因过度逼迫孩子学习而引发的悲剧后,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
记得小时候,我给他报了个武术班,想着让他学点防身的本事。可儿子吃不了苦,练了一段时间就说太累了,不想学了。我也心疼,就没忍心再逼他,武术班的事儿就这么算了。后来报的书法、篮球、游泳等等,也是就坚持了一学期,就不愿去了。我想孩子还小,心性还没定,等大大就好了,所以也就没太当回事。再说了,回想起我们小时候,啥都不会,不也照样茁壮成长了吗?所以,我就让他随心所欲地发展,只要儿子开心健康就好。看到周围那些因为过分追求成绩、激烈内卷,结果亲子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家庭,我还挺得意,庆幸自己做得对,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而我,只需要“静待花开”,看他慢慢成长就好了。然而,自儿子升入初二以来,他的一系列变化让我措手不及。
学校那边也是问题不断,老师向我反映,他上课经常走神、作业敷衍、有时候还打瞌睡,批评几句,就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成绩更是下滑的厉害。这一学期下来,我已经被老师找去谈了两次话了。我真的搞不懂,怎么好好地儿子,突然间就像变了一个人?一直以来,我都是尊重他的选择、给够他自由空间的呀,怎么现在还会变成这样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静待花开是对结果的不强求,但不是对过程的不作为。”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让我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静待花开”,不是简单地让孩子自由生长,而是在他们成长的路上,通过经验与智慧的结合,给予孩子适时的引导和纠正,绝不能袖手旁观!孩子如果从小在一个毫无约束、完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虽然孩子能灵活多变,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缺乏了一种稳定性。结果就导致他很难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追求的事物,总是处于一种不确定、摇摆不定的游离状态,没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这种孩子往往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需求。
而青春期到了,儿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潜意识里,就想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这些行为,或许是他无声的表达,希望我们能更多地关注他,理解他成长中的困惑与需求。我终于知道儿子的那些“反常”举动,实际上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方式,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教育方式的不足。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的心豁然开朗,对接下来该如何调整有了清晰的方向。
其实,从小到大,我的心始终与你紧紧相连,你的每一次成长和遇到的每一个挑战,都深深牵动着我的心。之前可能有时候显得不够关心或在意,但那只是因为我害怕给你过多的压力,想让你更自由地飞翔,但这绝不代表我不爱你。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教育方面的不足,也在不断地学习,希望能和你一起面对困难。儿子,不要自暴自弃,妈妈相信你有能力克服困难,重拾信心,继续前行!儿子终于忍不住了,泪水一滴滴滑落,他紧紧抱住了我,声音哽咽地说:妈妈,我以为我无论做什么,你都不会注意到,都不会放在心上。
这一刻,我们娘俩的心紧紧相连。
结果,儿子没能培养出什么特长,每当看到同龄的孩子们比他更出色时,他就显得有些失落,信心也慢慢不足了。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决定和儿子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学习上的难关。我首先把他最近考试的试卷复印了两份,一份给我,一份给他,在帮他梳理了一遍知识点,确保他理解透彻后,我们坐下来,各自拿着复印好的试卷,同时开始做题,相互鼓励,一起进步。儿子对于这样的学习时光感到非常开心,看到我做错题时,还会特别热心地走过来,耐心给我讲解。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对学习的热情。另外,我还鼓励儿子多参与运动。每天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三口就会一起出门跑步,从轻松的1公里开始,坚持不懈地锻炼。慢慢地,他自己也喜欢上了跑步,每次都跑得兴致勃勃,我们的家庭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和谐。
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让他感受到了我的认可和鼓励,还促使他主动思考并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除了“花式表扬”的精神奖励,我还给儿子设定了一个特别的奖励机制。我答应他,每当他的成绩进步5个名次时,作为对他努力的肯定,我会奖励他一个周末的短途旅行,让他有机会在外面住上一晚,彻彻底底地放松身心,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就和乐趣。
以前,我对儿子不抱有任何期待,觉得他只要自由生长就可以了,但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孩子看上去自由自在,但他们的内心还是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需要,没有归属感!这种长期“当空气”的孩子,就容易变得对什么事都缺乏动力,特别是对学习,他们会觉得——反正不管学的怎么样,做得好不好,也不会有人在乎!这种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也更容易放弃!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合适、清晰、明确的期待,孩子才会更有目标、更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