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在过去两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接近零的水平狂飙至5.5%,创下1980年代以来最激进加息纪录。
这照理说美国这番操作是为了抑制通胀、冷却经济的,但拜登政府却在同期推动《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万亿美元级支出计划。
这种“一边踩刹车一边轰油门”的政策组合,让美国财政部2023年利息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军费成为联邦预算最大单项开支。
而加息吸引的全球资本也并未完全回流美国。中国2023年贸易顺差达到823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这些美元并未大规模购买美债,反而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非洲锂矿和南美铜矿。

当印尼雅万高铁用人民币结算、沙特接受人民币购买石油时,美联储突然发现:自己印刷的货币,正通过中国之手脱离美元体系的掌控。
这种矛盾在历史中早有预兆。1790年,美国首任财长汉密尔顿将各州战争债务转化为联邦债务,在纽约梧桐树下诞生了证券交易规则,国债从此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基石。
如今,当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10万美元时,华盛顿的政客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继续提高债务上限将动摇美元信用,停止举债则可能引发政府停摆。
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同样面临债务驱动的后遗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4万亿刺激计划开启“基建狂魔”时代。

全国高铁里程从零增长到4.5万公里,高速公路网覆盖98%的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城镇化率十年提升14个百分点。
这场建设浪潮让无数家庭改变命运——农民工日薪从50元涨到300元,80后靠着父辈在工地攒下的积蓄完成学业、购置房产。
但狂欢背后暗藏代价。2023年,中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规模达40万亿元,若计入城投平台等隐性债务,总量可能接近百万亿元。
当某中部县城投债利率飙升至15%仍无人问津,当亮亮丽君夫妇因楼盘烂尾被迫直播维权,当民营房企美元债接连暴雷,人们突然意识到:负债发展的盛宴终有散场之时。
这种转型阵痛在微观层面更加触目惊心。浙江某纺织厂老板坦言:“十年前贷款扩建厂房,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现在银行利息降了,但订单被越南抢走,设备升级要贷款,可抵押物早被借了个遍。”

他的困境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的深层矛盾:当人口红利消退、环保成本上升,旧有的“借钱-扩产-出口”模式已逼近极限。
如果把镜头转向欧洲,则会发现另一种悲剧。2011年欧债危机期间,德国坚持要求南欧国家实施财政紧缩,直接导致希腊青年失业率突破50%,西班牙医院停止采购药品,意大利科研经费削减30%。
这种“财政戒毒疗法”虽然守住了欧元区不崩溃,却让欧洲错失了中美同步放水的黄金十年。
数据揭示了残酷对比:2008-2023年,美国M2货币供应量增长265%,中国广义货币M2从47万亿膨胀至292万亿,而欧元区仅增长98%。

当深圳码农年终奖发特斯拉时,柏林工程师的工资涨幅却追不上房租;当上海家庭讨论学区房时,巴塞罗那的年轻人仍在合租公寓。
这种差异最终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十中,中国独占六席,欧洲车企却仍在为电池工厂选址扯皮。
在这场全球债务游戏中,资本的流动方向成为最敏感的晴雨表。香港首富李嘉诚2012年起抛售内地物业,套现超2500亿元转投英国电网、澳洲葡萄酒庄,被舆论痛斥“跑路”。
而李嘉诚这种背叛式操作的背后隐藏着冰冷的商业逻辑:当中国地产年销售规模从1万亿狂飙至18万亿时,任何资本撤离都会被视为背叛。

但当行业拐点降临,早期套现者反而成了“聪明钱”。更值得警惕的是,某浙江皮革商在意大利购置古堡后,国内工厂拖欠的2亿元供应链欠款至今未还;某地产大佬将家族信托设于开曼群岛,却留给地方政府成片烂尾楼。
不同制度对资本的态度,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当中国家长为子女高考焦虑时,北京某私募大佬已将三个孩子送入瑞士寄宿学校,并在苏黎世购置信托基金。
当深圳宣布严查“假离婚购房”时,纽约豪宅区却迎来新一批用比特币付款的中国买家。这种矛盾在资本市场尤为明显。

2023年中国企业境外IPO融资额同比下降80%,但同期通过QDII渠道出海的资金却增长45%。
这种撕裂本质上是发展模式的碰撞。美国依靠华尔街将全球资本转化为科技霸权——苹果公司市值3万亿美元,超过整个俄罗斯股市。
中国试图用举国体制攻克芯片光刻机,但华为Mate60的突破仍需台积电代工。当TikTok在美遭遇强制出售令,当ASML光刻机对华出口受限,两个大国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证明:金融话语权最终要靠技术实力支撑。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全球所有玩家都已接近牌桌极限。美国联邦债务/GDP比率达123%,若利率维持高位,2030年利息支出将吞噬全部税收。

中国居民部门债务/GDP比率突破64%,远超新兴市场平均水平;欧元区边缘国家国债收益率再度飙升。
历史经验在此刻显得格外刺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泰国企业外债/GDP达45%时崩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居民部门债务/GDP为98%。
如今,这三个数字在中美欧分别指向62%、107%和95%。当所有主要经济体都坐在债务火药桶上,任何大规模刺激都可能成为引爆市场的火星,这也是为何中国近期降息始终“挤牙膏”,拜登的基建计划屡遭国会阉割的根本原因。
这场世纪博弈中,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国内再不遵守财经纪律遇到点问题就降息放水,最后一定会被华尔街大鳄剪了羊毛。就算他们不能开着军舰过来催收,也会对中国经济和国际形象造成重大打击。
换句话说,中美现在已经没有金融互信,都知道谁先降息放水,谁的金融体系就率先出现漏洞,被别人攻破。
参考资料:


经济危机的背后,果然是债务危机
纺织厂立过功。二十年前的摇粒绒衣服两百一件,现在只要十元。 在等下一波技术。
分析到位
李嘉诚12跑路是因为它违法(信用社),不是因为先知。
一定要择机降准降息
文章说的中肯
经济还是别折腾了,这样挺好
没有绝对的输赢。前不久不是刚说,谁先降息谁就输,太过片面了。两个国家间的博弈是全方面多维度。经济只是其中一环,还有国际政治,军事力量,科技水平,民心所向,甚至还要看两国的交通,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养老等发达程度。更何况是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
恢复金本位!
80后靠父辈,我是不敢想
说了一大堆废话,早是明面的东西,还需要小编来瞎BB,真懂的话说一下各国精英解决不了的难题,怎么让经济平稳着陆
客观。分析到位[点赞]
台积电还代工个🔨
小编就是一盲流子,放水只会增加债务,需要还的
连署名都不敢的垃圾文
瞎鸡毛胡扯,欧美钱都发N次了。小丑还真胡言乱语
哪里来的62%这个数据,说明来处。
瞎扯蛋一通,什么问题都没说透,也不知道从哪里抄袭过来,自己理解没有
牛逼牛逼[呲牙笑]
相比于欧美,我们的杠杆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
不加,死的更快
美国现在准备发行美元到全世界买买买了,直接买到断货,买到美元没人要的程度。
的
狗屁不通
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开战!
哗众取宠,漏洞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