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总管,为什么小红却只是洒水扫地的粗使丫鬟?

栖鸿侃红楼 2025-04-09 22:04:42

阴差阳错呗。

首先,小红的父母身世,在较早的底稿中,是另有安排的。

贾母赏赐怡红院众丫鬟,小红“不算在里头”,佳蕙替小红抱不平:“可气晴雯、绮霰他们这几个,都算在上等里去,仗着老子娘的脸面,众人倒捧着他去。”

这话令人不解。不服气晴雯受上等赏赐,认为是“仗着老子娘的脸面”,然而晴雯是个连父母家乡都不知道的孤女。她有什么“老子娘的脸面”可仗?

更奇怪的是,小红是二管家林之孝夫妻的女儿。大总管赖大家的儿子(或侄子)赖尚荣早就脱了奴籍、捐了官。奴才辈中,还有谁比二总管林之孝的女儿还有家世?怎么当着小红,说“仗着老子娘的脸面”?这不是当着和尚骂贼秃吗?

这个小细节足以证明,在较早的版本中,晴雯是有地位高的父母,小红却是没什么来历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她改成林之孝的女儿?

二十六回畸笏叟的批语有“‘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一句,说明在八十回以后狱神庙之中,红玉和茜雪还要出现的。出现干什么?当然是探望、安慰宝玉。如果小红还是怡红院的丫鬟,一定受连累被囚,是不可能在狱神庙有所作为的。

张爱玲《红楼梦魇》中分析,小红到了王熙凤身边,在狱神庙时,是作为凤姐的丫鬟,传递急救药物,顺便看望宝玉的。可是贾家都抄了,林之孝夫妻一定受到连累。自己的父母被囚,自己的主人王熙凤病重,小红怎么还有心情去安慰宝玉?我不能同意张爱玲的设想。

在我看来,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注意:小红与贾芸的初见,是在宝玉的外书房,小红叫了一声“哥哥”。有的版本写作“姐姐”,当然不合理:外书房不是丫鬟随便来的地方,小红也是站在门外叫的,怎么会有别的女孩子?怎么会叫别的女孩子?

叫“哥哥”,一定是小红的亲哥哥。也就是说,宝玉的众多小厮里,有一个正是小红的哥哥、林之孝的儿子。就像李贵是奶母李嬷嬷的儿子一样。

赖大家的子侄都当了官了,林之孝的女儿只是丫鬟、儿子只是小厮,他心里能平衡吗?所以七十二回林之孝向贾琏建议裁员:“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只有把赖大放出去,他才有升迁的空间;“里头的姑娘也太多”,把丫鬟们放一批出去,他女儿小红也比较容易升迁。这个建议,既是替贾府的经济考虑,也是在为自己着想。

这么好的建议,被贾琏否决了——也不是否决,就是置之不理。贾琏正娇妻外宠、花钱借当闹不清呢,哪里顾得上理会这不急之务?但是贾琏不理会,林之孝一家就没办法进步,他也许会想其他办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比如赎身。贾府不是缺钱吗?林之孝交一笔赎身银子,替贾府解燃眉之急,也给自己家人争一个好的前途。

只有这样,林之孝一家才能脱离贾府,避免“大厦倾”时玉石俱焚的命运。而小红,也能在贾府落难之时,以自由人、平民的身份,来探望旧主人宝玉。

把小红改成林之孝的女儿,是在为后文“狱神庙”重要情节做铺垫。

那么,已经是二总管的女儿了,在怡红院还是粗使丫鬟,这个改动是否合情合理?

仍旧是合理的。小红进怡红院,是在元春省亲之时。当时宝玉众人还没住进大观园呢,小红虽然是粗使丫鬟,但只是看园子,不服侍人,落得“清幽雅静”。

还是跟佳蕙说话时,小红提到“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当然这是受到秋纹碧痕的打击,灰心之语;可是这样富有哲理的话,不像是十六岁的青春少女的感悟,多半是受到了父母影响。也就是说,林之孝夫妻平时也跟女儿说过类似的话。

什么情况说“不过三年五载”的话?当然是林之孝夫妻没打算让女儿长期在大观园看园子。就像司棋说的:“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过几年就会放出去。到那个时候,林之孝夫妻自然会替女儿谋一个好出路。

二总管让女儿在怡红院看园子,不过是“钱也赚够了,苦事情又侵不着,弄个丫头搪塞着身子也就罢了”,过几年另有打算。不料众姐妹入住大观园,宝玉偏又挑中了怡红院。随着宝玉进入,一干“能牙利爪”的丫鬟也来了,竞争空前激烈起来,倾轧也随之产生。像小红这样地位低下的粗使丫鬟,又聪明漂亮,很容易“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受到格外的针对和打压。结果就是佳蕙还能到宝玉面前(晴雯撕扇后,是小丫头佳蕙“来拾去破扇”),而小红连宝玉的面也见不到(宝玉问:“你也是我屋里的人么?”)。

见不到宝玉的面,当然谈不到升迁,只能继续做她的粗使丫鬟。直到与王熙凤的邂逅,小红凭自己的本事改变了命运。

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把小红改为林之孝之女,当然也留下了一些漏洞。比如上面提到的佳蕙的“仗着老子娘的脸”,比如“寿怡红”里晴雯对林之孝家的的热情——小红受过她的气,现在人家家长来了,晴雯理应躲开,怎么还主动上前,又接话又倒茶?

但是,给小红以“管家之女”的身份,这个改动本身,是合情合理的。

0 阅读:49

栖鸿侃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