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审查的时候,一些国军起义士兵出身的指战员都是受到特殊关照的。
这当然也不奇怪,因为历史上确实发生了这种事情。
实际上,从红军时期开始,俘虏就是兵源的重要来源,就有大量的国军俘虏被补充进了红军队伍,有些人还逐步成长为高级将领。
到解放战争中,这个情况就更多了,非常普遍,这就是当时所说的“解放战士”。
正是为了对这些解放战士进行政治教育,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才有了诉苦、三查这种政治教育方式。
到解放战争后期,因为仗越打越大,消耗越来越多,而战俘也越来越多,所以部队里的俘虏兵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主力部队中达到了七成左右。
到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时候,因为兵力不足,战斗任务紧张,不得不即俘即补,也就是刚抓过来,连基本的政治教育都来不及做,就直接补充到作战部队去了。
所以,有些战士上午还在国军那边,被解放军抓过来,吃了顿饭,下午就调转枪口对国军作战了。
尤其是有些技术兵种,是解放军比较紧缺的,就会大量留用,一些国军骨干部队的士兵技术素养还不错,也是解放军各部队都很喜欢的俘虏。
所以,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粟裕就让把整编74师的俘虏都留下,一个也不放,经过教育之后编入自己的部队里使用。
因为战争中节奏很快,所以来不及做很仔细的政治工作,里面难免会混进来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就会成为不稳定因素。
这种大规模用俘虏补充自己的方式,也不是解放军首创,历史上也常有,比如李自成的部队里就有大量的官军俘虏和投降的将领。
但李自成在从北京撤退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本来已经投降了的明军将士又转而投降了清朝,后来有些人还参与了反清。
解放军大量补充俘虏,也会出现这种问题,有些是半路上逃亡,有些是在打了败仗之后又跑回去了。
到了朝鲜战场上,在进入中后期的相持阶段之后,美军也利用志愿军的这个特点,对被俘的志愿军指战员进行分化瓦解。
到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志愿军大约有两万人左右被关在美军的战俘营里,战俘营设在韩国一个小岛上。
台湾方面知道其中一部分人是以前被俘的国军士兵,所以特地选派人员去战俘营进行宣传,诱骗志愿军战俘去台湾。
志愿军方面在谈判中与美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相当一部分战俘仍然被遣送到了台湾,而没有回到祖国。
这大约两万人的战俘,其中六千人左右经过交涉被送回国内,其余1.4万人则被强制送到了台湾。
有研究认为,这1.4万人中,真正自愿去台湾的大约三千人左右,剩下的1.1万人基本都是被胁迫去台湾的。
去台湾的人大多数也被编入军队里,退役后和其它去台湾的国军士兵一样,被安排住在眷村。
但因为有过参加解放军和志愿军的经历,所以这些人在台湾也被歧视,很压抑,不太愿意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这些人的后代为了避免受到歧视和影响,说起的时候也是遮遮掩掩,只是笼统地说出生在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