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AI的讨论热度有了明显的下降。
图片来源:微信
根据微信指数趋势,8月24日AI的指数值9.7亿,9月7日AI的指数值4.3亿,热度已然腰斩。
ChatGPT用户情况盘点
这一点,在AI领头羊——ChatGPT身上也有所体现。
据Similarweb的最新数据,ChatGPT网站的8月月度访问总量为26.3亿,6月、7月的月度访问总量在24亿左右,同时7月相比6月少了970万次访问量。
以ChatGPT、claude.ai和gemini来看,过半的使用设备仍然是电脑,也可看出,如今AI的使用场景,仍主要是办公场景。
大多数访问来自直链,其次是自然搜索。换言之,AI产品的用户,大多数对AI本身已有一定认知,要么是尝鲜,要么是活跃用户,很少存在通过其他渠道对AI产品产生兴趣的。
有趣的是,从8月看,ChatGPT每周二的访问量会迎来一个低谷。
图片来源:Similarweb
相比其他AI产品,ChatGPT仍是断崖式领先。根据AI产品榜,7月ChatGPT月度访问总量25.2亿排名第一,第二是New Bing,也可视作ChatGPT的产品序列,月度访问总量17.8亿,第三是Canva Text to Image月度访问总量6.68亿。
毫不夸张的说,在AI产品榜·全球总榜TOP100中,后98位的月度访问总量之和,也不及ChatGPT一家。
高盛全球投资研究驻欧洲宏观研究主管兼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师Peter Oppenheimer认为,就月度访问总量而言,用户对ChatGPT最初的“兴奋”正在消退,用户可能对GPT-4感到厌倦,或者转向由科技巨头提供支持的其他大语言模型。
GPT-5?GPT-Next!
今年以来,OpenAI新品发布的节奏明显放缓,或许也是用户对ChatGPT热情消退的原因之一。
OpenAI日本公司首席执行官长崎忠雄近日宣布,代号为“GPT-Next”的新一代模型性能预计将比现有的GPT-4模型强大100倍,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
图片来源:Similarweb
据了解,OpenAI目前正在开发两个新的人工智能系统:“草莓(Strawberry)”AI模型和“Orion”AI模型。
其中,“草莓”AI模型主要致力于提高数学和编程等领域的能力,而“Orion”则被寄予厚望,有可能成为GPT-4的真正继任者,也就是所谓的“GPT Next”。
GPT NEXT预计使用与GPT-4大致相同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但有效计算负荷将增加100倍。
长崎忠雄还透露,目前OpenAI全球员工不足2000人,其中约一半专注于AI开发。OpenAI的主要客户包括苹果公司、可口可乐以及生物科技巨头Moderna。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公司的高管们正讨论即将推出的大语言模型的高价订阅,即通过新推出的全新大模型来调整ChatGPT订阅价格,订阅价格最高可达每月2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超1.4万元),但尚未最终确定。
这个价格,说实话不太现实,即使在欧美市场,也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负担。目前ChatGPT的订阅费用,即使是团队版,按月付费也仅为30美元/月,个人版更是20美元/月,那么一个新版本的账号费用,相当于66个团队版账号,或者100个个人版订阅账号。
如果是大公司,直接接入token,小公司,弄一批团队版账号,不香吗?
当然,目前并不确定“GPT Next”的实际效果如何,如果相比当前有实质性突破,或许也会激发许多个人和企业的付费意愿。
AI烧钱到何时
The Information指出,ChatGPT付费版本有望创造2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可能它的增长速度尚不足以负担运营该服务的巨额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每月数亿人使用免费套餐的费用。
图片来源:Similarweb
在《英伟达的镰刀,狠狠割向了大模型厂商的韭菜地》一文中,笔者曾盘点过,OpenAI在2.5万个A100GPU上训练了GPT-4用时90—100天左右,训练成本约为6300万美元。目前,A100GPU市价1万美元出头,如此推算,模型训练仅硬件成本就超过2亿美元。市场预计,训练GPT-5,需要近5万张H100 GPU,H100 GPU市价近3万美元。这意味着,为了有能力推出下一代AI产品,OpenAI在硬件上的投入将不少于10亿美元。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上文中长崎忠雄为何特意强调“GPT NEXT预计使用与GPT-4大致相同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但有效计算负荷将增加100倍。”
这句话,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就是说,OpenAI暂未打算扩大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将把主要精力放在现有模型的优化上。原因也很简单,在没有跑通商业模式前,高昂的硬件投入让OpenAI也顶不住了。
某种意义上,这对于英伟达来说,显然是个负面信号。如果连有科技巨头做金主、拥有百万量级付费账户的OpenAI都无力承担硬件更新的成本,那么其他AI厂商,又能撑起多大的市场呢?
目前,OpenAI公司正在筹划新一轮数十亿的融资。据CNBC、《华尔街日报》等美媒报道,本轮融资将由美国Thrive Capital领投10亿美元,其他潜在的投资方包括,苹果、英伟达、微软等超级巨头,投后估值或高达1000亿美元。
图片来源:Similarweb
OpenAI公司的上一轮融资纪录是在2023年1月,微软投资约100亿美元,是至今为止AI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纪录。
OpenAI的估值还是非常夸张的。
国内有所谓AI“六小龙”的说法。分别对应百川智能、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零一万物和智谱AI。
百川智能此前宣布完成A轮融资,将以200亿估值开启B轮融资;月之暗面(Moonshot AI)被曝完成腾讯参投的超3亿美元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达33亿美元;MiniMax(稀宇科技)完成3轮融资,估值超25亿美元;阶跃星辰正进行估值2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零一万物完成数亿美元融资,去年估值已超10亿美元;智谱AI9月5日刚完成一轮投前200亿元估值的融资。
AI“六小龙”加起来,也不到OpenAI估值的一半,融资额同样也差的老远。
不过,尽管如此,其实国内的AI与OpenAI的技术差距,却没那么大。
根据SuperCLUE9月2日最新一期的测评。排名第一的是最新版的ChatGPT-4o,第二则是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前10里还有OPPO、阿里巴巴和商汤,前面所说的AI“六小龙”的产品,也都能排进前30。
图片来源:SuperCLUE
可以说,这场AI混战,还处在白热化阶段,哪些企业能跑通商业模式,犹未可知。
结语
目前,AI市场出现了一波分化。需要用的、会用的基本都开始尝试使用了,还没使用的人群,也并没有被AI降维打击。
包括OpenAI在内,几乎所有的AI公司,都还没有真正建立其护城河,距离推出所谓杀手级应用或许也还为时尚早。
不过,的确能看到,许多人通过AI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工作产出。
这场大模型之战,将如何落下帷幕,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