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风雨录
明寺缘起
1624年,苏州杨军门夫人朱氏跨江北上,在崇明仿建寒山寺,供奉寒山、拾得木雕圣像。初建时占地不足半亩,形成独特的“鸳鸯宅”格局——前殿供佛,后宅居尼,黛瓦黄墙倒映护城河,呈现“寺在田间,田绕寺生”的禅农意境。
名讼风波
20世纪30年代,因与苏州寒山寺同名引发诉讼。彼时崇明寺为比丘尼道场,苏州寺属临济宗比丘寺院,法院以“宗派独立、历史同源不同流”判定双寺共存。这场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名称之争,成为宗教本土化典型案例。
涅槃新生
2022年寺院迁至东门路187号新址,建筑面积扩至近2000平方米。新寺地下深藏雨水回收系统,屋顶光伏板与飞檐翘角共构生态美学,旧址化身历史遗址公园,银杏古树与残碑静诉往昔。
🏯新旧双生
旧址·时光标本(东门路21号)
残存11间明清建筑中,清代翰林王清穆手书《皈仁庄记》碑尤为珍贵。碑文记载光绪年间文人变卖田产护寺的壮举,字迹浸透江水潮气。深秋古银杏落叶覆满青砖甬道,见证比丘尼踏叶诵经的历史剪影。
新寺·生态道场(东门路187号)
地上建筑延续坐西朝东古制,大雄宝殿复刻明代彩绘“寒山问拾得”壁画。地下空间暗藏雨水净化系统,恒温库房保存旧寺迁移的明代础石。西侧禅修中心三面环窗,晴日可远眺旧址护城河波光。
🌿 禅意实践
古今慈悲
旧寺遗风:腊八施粥延续百年,僧众凌晨熬制桂圆莲子粥,陶瓮分赠孤老。
新寺创新:每周四“都市禅坐课”,白领体验行香茶禅,窗外稻田摇曳如动态禅画。
文化解码
特展《一名双寺》揭秘佛教本土化进程,展出1935年诉讼判决书复印件、两寺历代法器对比。每月首个周日举办古碑拓印体验,游客可拓印《皈仁庄记》碑文。
🚗 参访指南
地址:东门路187号(旧址21号仅存遗迹)
时间:08:00-16:30
交通:
自驾:G40→鼓浪屿路→东门路(市政车位步行3分钟)
公交:申崇三线至南门→南堡支线至“寒山寺路”站
🌉 禅岛漫游
时空闭环:新寺禅修→旧寺怀古→东滩观鸟→返寺暮钟
建筑巡礼:寒山寺(明)→寿安寺(宋)→广福寺(清),阅尽六百年变迁。
🌄 人文启示
双生古刹如寒山与拾得对话——旧寺残碑刻“世间谤我欺我如何处之”,新寺光伏答“只需忍他让他”。当禅堂茶烟升起,望见旧址惊飞的白鹭,方知传承需守护古迹的执著,更需拥抱变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