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仅用了6年,从基层升到副省长,58岁成上将,今73岁仍坚守岗位

墨寒雪 2024-12-19 11:09:48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母亲是著名女革命家王光美。

但他从未享受到作为高干子弟的特殊待遇,凭借自己的才能,他从公社主任升至副省长,只用了6年时间。

57岁那年,毅然决然放弃政治之路选择了从军,他用比常人更艰辛的努力,在58岁那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那么,他是谁?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百炼成钢铸就不屈之魂】

1966年的一场“政治风暴”,让一向正直不阿的刘少奇突然成了众矢之的,身陷囹圄,身心备受摧残。

一夜之间,刘源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他曾引以为豪的家世一下子变成了“原罪”,17岁的他被打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遣送到偏远农村接受改造。

1968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17岁的刘源被打成“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和众多 “黑帮子弟”一起,下放到山西农村劳动改造。

刘源被分配到山阴县北沟一个叫白坊村的地方,那里地处太行山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到处都是瘠薄的土地和漫山遍野的荒丘,村里连基本的生活设施都很缺乏,日常吃水都成问题。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源和其他知青一样每天都要参加繁重的农活,但他的身份却使他遭到格外的“优待”:比其他知青干更多的活、挨更多的批斗。

不少人把对刘少奇的不满发泄到他的身上,他每天不是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就是在批斗会上忍受折磨。

痛苦中,年轻的刘源并没有消沉,而是默默地掖藏起对已故父亲的思念,在劳动中寻找精神寄托,不管白天干活多辛苦,只要一有空,他就抓紧时间教村民识字、算账,帮助大家提高文化水平。

刘源的真诚感动了村里的老百姓,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对这个孝顺懂事又肯吃苦的城里娃刮目相看,渐渐地,大伙儿都喜欢上了这个党国领袖的后代。

后来,刘源农活中不小心拉伤了腰部,因得不到及时治疗,他的病情迅速恶化,竟发展成了急性肾炎,在当地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刘源的身体每况愈下,命悬一线。

就在这危急时刻,周恩来总理及时伸出援手,安排专人将他接回北京治疗,1975年深秋,山阴县各界群众闻讯赶来,自发组织了一个浩浩荡荡的送行队伍,恋恋不舍地目送刘源离开。

回到北京后,刘源住进了医院,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不久后的1976年,他最敬爱的周总理竟撒手人寰,父亲刘少奇也恰在这一年被平反昭雪。

接二连三的不幸打击,让刚刚二十出头的刘源悲痛欲绝,他一度陷入人生的低谷,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想到周总理和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最终还是重新振作起来,决心完成学业,以实际行动告慰先人。

1978年,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终于恢复,刘源抓住机会,在邓小平等长辈的关心下破格参加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然而天高皇帝远,刘源虽然通过了考试,但因其特殊背景,北大却以莫须有的理由拒绝录取。

屡遭挫折的刘源差点被击倒,幸好北京师范学院及时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刘源终于如愿踏入象牙塔,开始了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他一心向学,刻苦钻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得到了师长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扎根基层惠泽百姓】

1982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破格留他做讲师,这对当时的大学生而言是莫大的荣誉,刘源却放弃了留校深造的机会,毅然决定回到农村基层工作。

怀揣着报国和报恩的赤子之心,刘源来到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担任团委副书记。

上任后,他立即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打成一片,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动态,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七里营公社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创下了历史新高。

但公社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民增收乏术,于是,刘源又充分利用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

短短三年内,七里营公社的工业产值翻了几番,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刘源的辛勤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1982年他被提拔为新乡县县长。

上任伊始,年轻的刘源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全县人民尽快脱贫奔小康,再造一个“新”新乡。

刘源县长善于倾听民意,他经常深入企业车间,与工人面对面交流;走村串户,同百姓话家常。

在了解民情的基础上,他因地制宜,大胆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振兴农村经济的新举措,为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很快,新乡县的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大批明星企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

在刘源的带领下,新乡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刘源本人也被称为“80后县长的杰出代表”。

1985年,年仅34岁的刘源被调任郑州市副市长,初到郑州,他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很快就摸清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他发现,彼时郑州大部分家庭还在使用煤炭取暖做饭,天然气的普及率较低,老百姓意见很大。

为了尽快改善民生,刘源放弃了舒适的办公室,常年奔波在郑州与北京之间,就像个“有求必应”的上访户。

在刘源的不懈努力下,国家终于批准郑州上马 LNG 项目,当第一户居民点燃了天然气灶的那一刻,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

就这样,仅仅用了六年时间,一个“从犁头到笔杆子”的农家子弟便从默默无闻的基层干部,一步步成长为省会城市的掌舵者,在他的带领下,郑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就在刘源的仕途即将更进一步的时候,母亲的病情却急转直下,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刘源毅然辞去郑州市副市长的职务,选择回到家乡陪伴母亲走过人生最后的路程。

【转战军界肩负国之重器】

1998年,刘源再次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组织上给了他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留在河南,出任省委常委、副省长,二是到北京,担任武警部队政委。

在那个和平发展的年代,副省长无疑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职位,作为河南的主政者,刘源为家乡的发展倾注了太多心血,百姓们早已把他视为“自己人”。

但是内心深处,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却在召唤着刘源,他隐隐觉得,到了该向国家和民族交出一份“答卷”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刘源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放弃了留在河南的机会,毅然选择到北京,到部队,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去。

到部队后,刘源并没有搞特殊化,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以普通一兵的标准锻炼自己,以普通一兵的身份融入集体,刘源很快就熟悉并掌握了部队的业务工作,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他倾力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多次带领部队参加国家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维护首都和祖国的安全稳定立下赫赫战功。

进入新世纪,刘源审时度势,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人才培养等方面勇于探索,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秀指挥员,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2009年,58岁的刘源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总参还是在军科院,刘源都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大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建立了不朽功勋。

2024年,73岁的刘源本可以功成身退,但他依旧奋战在国防建设第一线,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刘源依然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结语】

刘源虽出身名门,却从不依仗家庭背景,反而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年轻一代党员干部的榜样和楷模。

【参考信源】

中国江苏网2018-11-24 《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儿子刘源有话要对父亲说》

央广网 2016-02-27 《刘少奇之子刘源任职全国人大 曾任河南省副省长》

新华网 2013年6月19日 《揭秘刘少奇九个子女现状:四子刘源现为上将(图)》

0 阅读:59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