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事,草木一秋:从先秦儒道生态伦理思想,看其对现今的影响

云鹤观史 2023-02-13 14:04:22
引言

在早期的古代,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观念就已经形成了。先秦时期,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更是渗透到了诸子百家之中。

比如“道家”会推崇“天人合一”、“儒家”主张“仁爱万物”、“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由此可见,古人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意识十分强烈。

而如今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却不是十分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人类对自然的一味诉求,使得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被打乱,自然平衡状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在孟子周游列国,行至到魏国的时候,会主动为梁惠王排忧解难。并且在魏国遇到难题的时候,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的思想主张。

用如今我们的思想来理解这些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不违背农时的话,人民就有吃不完的粮食。由此可见,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一直存在着。

反观如今经济化资源短缺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追随孟子的脚步,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

当然,孟子在当时仅是先秦百家儒家当中的代表人物,当时“百家争鸣”中还有另一个影响深远的派系:道家。

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儒家的学者鼓励人们一定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所有人都必须要发奋而为,并且不让自己的生命失去自我的价值。

要让自己的潜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要让自己过一个光辉灿烂的人生,这就是儒家。

所以在后来也就有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一句话:“人生一事,草木一秋。”从这句话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中还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就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此外,人们还要肩负起育化天地、育化生态的职责,这个举措不仅是拓宽了人们的道德空间,也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保护了自然环境资源,也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和平关系。

先秦时期的儒家生态思想,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形象,在中国传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二、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与儒家同时期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儒家思想上的消解,道家并不认为人生积极进取,就一定会有巨大的成功。

如果遇到逆境、遇到困难、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失败了,那么就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通过大自然放松我们的心境,道家就是主张通过回归到自然当中去来疗愈一下心中的创伤。

道家就是主张通过回归到自然当中去来疗愈一下心中的创伤,但最终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顺境还是逆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两者所传达的想法总体都是积极向上的。

当国人在遇到艰难险阻、遇到较大的挑战时,传承了千年的中国古代大家的思想也给予了大家力量。

而道家不仅仅是教给我们在逆境中如何调节自己的想法,在我国道家思想中,还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内容。

道家思想还强调了,人只是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世界的全部。

除此之外,道家还告诫人们要摆正自己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不要将自己的地位看得十分高。

当人们的内心中出现一种“鄙夷一切”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这样的做法也会间接导致生命系统和谐关系的破裂。

道家主张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都是统一的、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然的和谐状态,才能保证万物皆处于平等的地位。

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齐同万物”。这些思想对如今的我们想要解决社会的物质物质资源,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思想借鉴意义。

如今的现代社会,人类对于气候的变化、资源的保护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问题都已经意识到了,并且也将这些保护环境的措施提上了日程。

但是人类为了想要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要更加的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事物的潜在生存条件。

而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我国古代时期,人们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就比如在先秦时代中原魏国时期,那时候的黄河被称作“清水河”,只是到了汉朝时期,黄河才被改名。在文明的不断进程中,水土流失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

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经在陕北地区做地方官,并且在文稿中记载过,陕北当年的时候,各地植被都长得非常茂密。

而如今现代社会那些茂密的植被早就不复存在了,留给我们所看就是一片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十分恶劣了,我们的生态破坏在农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三、先秦儒道下的生态论理思想

但是人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肯定是要从自然界中所获取一些自然资源的,这个做法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当我们渴望获得大量的自然资源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更加剧夺取资源,那么一旦超过了自然所能恢复的限度便会出现资源匮乏的问题。

因此,人类必须要坚持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限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在这个范围内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使得自然资源能够养精蓄锐,不断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哲学的发展丰富多次,极为深入人心。这些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与哲学内容,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风貌。

这些思想从孩提时期,就开始灌输在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心中。

在父母与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就已经打下了一定哲学休养的基础。《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始于孩子的一个哲学命题。

而伦理道德并不是古人发明所创造的,而是人性中最根本的规律。由此可见,哲学的修养是中国教育的基本传统,这个民族靠的就是哲学。

一个伟大的民族有他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或者有他伟大的宗教思想,才是他智慧的源头而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就是在我国先秦的哲学里面。

从远古时期开始,坚持维护论理道德就是中华民族法律中的核心精神,而我们不仅仅要遵循伦理道德,还要遵循自然界的生存规律。

所以伦理道德和生态伦理思想,都是我国各个朝代能够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先秦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使得后人明白了原来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这个生态论理思想对于生活在广阔大地的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

自从人类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们对自然进行了无限制的索取,抛开自然发展的规律,使得大自然被破坏。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会更加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现如今的人们开始对自然自己的自然生态观念进行反思,一些有学识的人士将反思的目光投到了我国文明之源的先秦时代。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开始对自然自己的自然生态观念进行反思,一些有学识的人士将反思的目光投到了我国文明之源的先秦时代。

结语

先秦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当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思想,他们的思想对当代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有助于帮助新世纪的人们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传承中华文明,帮助古代人民树立了正确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念。

我们也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得自然环境在健康的状态中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共存。

1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