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华国锋,总能联想到他和毛主席之间的亲密关系,却忽视了他在1976这个重要节点发挥的作用,关键时刻华国锋功不可没,在历史上也留有重要的一笔。
叶剑英元帅的威望在当时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这两人的联合也推动着历史向前继续发展,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叶剑英和华国锋并不熟悉,在叶帅的心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弄清。
1976年年初,毛主席的身体便一日不如一日了,他必须要尽快考虑谁来接班的问题。
那些“小圈子”中的人,毛主席向来是不考虑的,他决不允许党内出现搞阴谋诡计的人,所以对一些人也充满着不信任。
找到一个“坚持路线”并“不搞小集团操纵党和国家命运”的人成为了毛主席的目标,他在病中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挑选到了华国锋。
华国锋长期在毛主席的湖南老家工作,毛主席也去湖南视察过多次,对于华国锋也比较熟悉。
早在50年代初期,一向看重工作能力的毛主席就较为赏识几位地方干部,其中便包括华国锋。
1955年,华国锋甚至来到了北京观看阅兵,还于当年10月4日参加了七届六中全会开幕式,这也是华国锋第一次列席中央全会。
几年之后,华国锋担任了湖南省湘潭第二书记,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来到湘潭传达中央精神,第一句便是说:“华国锋是老实人。”
毛主席确实这么说过,他也向湖南省委和中央的同志提到:“我们党内有两种人,一种是讲真话的,另一种讲假话,党的干部要讲真话,做老实人,讲真话的人要和讲假话的人争锋相对,不能让他们占便宜,对于讲真话的人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华国锋就是老实人。”
“老实人”这三个字也能视为毛主席对于华国锋的评价概括,正是有了毛主席如此评价,华国锋才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待到毛主席晚年,他就将华国锋调到了北京来,并进入中央领导机构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甚至将公安大权都交给了华国锋。
华国锋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他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领导能力,还对工作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人际关系方面,华国锋也和邓小平、周恩来、李先念等一众同志紧密团结,他本人也极为随和,这就加深了毛主席对于他的好印象。
对于华国锋,毛主席的期望一直很高,要求就同样很高。
在两人的一次谈话中,毛主席更是直言不讳道:“我看你满脑子都是农业,我满脑子都是路线斗争,虽说你讲的农业也存在路线斗争,可还是有更大的路线,光有农业不行,还要考虑东西南北中。”
那会华国锋似乎还不能完全理解毛主席要表达的意思,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毛主席回答道:“你们要过问军事,不能只当文官,还要当武官。”
就在华国锋还在不断摸索的时候,历史已经不给他多余的时间了。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去世,举国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
毛主席身体状况也不好,依旧得操劳着国家大事,他很快提名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经政治局同意,于2月3日公布。
在中央的高官们都密切注意着这件事,当然,大家知道结果都同样惊讶。
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能排在华国锋之前的还有好几个人,而且北京的高层干部很多都对他不熟悉。
若是单看简历上的内容,华国锋才55岁,解放后一直在湖南工作,1970年从湖南省第一书记上调中央,之后便历任公安部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
可当时形势比较复杂,其他干部光从一份简历也看不清楚华国锋的政治倾向,然而,并没有人出来解释这个问题。
清明节到来,首都各界群众自发来到天安门广场向周总理敬献花圈,表达了对于周总理的哀思之情,此时的华国锋再度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华国锋的国务院总理不再是“代”的,而是拥有了实职,同时他还成为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
为了能让华国锋顺利接班,毛主席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
其一是于4月30日给华国锋写了三个条子,希望他“慢慢来,要不急”、“照过去的方针办”和“你办事,我放心”。
其二是让已经实际掌握军权的叶剑英辅佐华国锋,并对华国锋提出“要向周公辅成王”那样,叶剑英当即表示答应。
叶剑英也很希望早点知道华国锋的政治态度,按照局势,他也只能旁敲侧击。
推动两人交往的,是外交战线的熊向晖。
因为杨振宁回国的事情,熊向晖终于有了接触华国锋的机会,在语句不多的交谈中,熊向晖大概了解了,最起码华国锋不是左派。
叶剑英的侄子叶选基于5月底见到了熊向晖,并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他回去后,也将这些消息报告给了叶剑英。
局势越来越紧张了,叶剑英每天在家中也很难休息好,他也希望能见见华国锋,把内心中的东西都搞清楚。
在前期的一些打听后,叶剑英也知道华国锋确实属于毛主席口中的“老实人”,于是还告诉熊向晖:“经过观察和了解,这个同志确实好,应该予以支持。”
这也就说明,叶剑英确实有想早点见到华国锋的意思了。
7月的一天,叶剑英主动给华国锋打去了电话,并在电话中提到了想要见见他。
电话那头的华国锋比叶剑英的资历要浅很多,听到叶帅这样说,华国锋的内心中也比较激动,当即表示:“叶帅,应该我去看您。”
从情理上来讲也确实该如此,叶剑英时年79岁,还在抱病休养的状态;华国锋只有55岁,身体还很硬朗。
估计连华国锋都没想到,即便在自己提出之后,叶剑英还是坚持要去主动探望华国锋,来表达对这次谈话的重视。
华国锋住在东交民巷15号,院子也并不大,轿车是没办法开进去的。
他十分尊重叶帅,因此在约定的那天便早早守候在门前,待到叶剑英的轿车抵达,华国锋连忙上去为他开了车门,搀扶着他下了车。
落座后,这场极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谈话就此展开。
对于华国锋而言,毛主席要求叶剑英辅佐他的工作,他也同样需要叶剑英的帮助;而对于叶剑英而言,华国锋的政治选择是关乎到国家历史的大事,他必须要彻底弄清楚才好做出决定,他的态度在党内也极为重要。
华国锋解释了长久以来没有主动探望叶帅的原因:怕影响到叶帅养病,因此迟迟没有打搅。
一阵寒暄之后,叶剑英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的治国方针是什么。
华国锋回答:“举一纲抓两目。”
一纲便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两目便是“将国民经济搞上去,安定团结。”
第二个问题是:周总理逝世,朱老总、董老等领导人也都逝世了,对于中央的人事安排,你是怎么考虑的?
华国锋回到:“除非毛主席有指示,人事问题一概不动。”
听到华国锋这么说,叶剑英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下了,每个问题问完,他都回了一句“好”。
结合第二个问题的背景,那会左派们正不断向中央安插人员,人事问题也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华国锋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人事问题一概不动”,对于华国锋来说是极为可贵的。
这次见面,叶剑英也算彻底了解华国锋了,便给他投了信任票。
回去见到熊向晖后,叶剑英还激动地说:“毛主席一下便将华国锋提为中央第一副主席,这是非常之时,非常之人。”
历史的变化速度,总是让人始料未及,1976年9月9日,伟大的毛主席逝世,情况再度发生转变。
因为华国锋的态度,他也被那些人当做异己,那些人也同样认为:华国锋在中央没有根基,魄力也比较差,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垮华国锋,然后取而代之。
在一场决战已经无可避免的时候,叶剑英还说:“英明领袖华主席是我提出的,他当之无愧。”
邓小平是要出来工作的,对于此事,叶剑英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可以晚一点出来,这样也能显示出华主席的能力,他立下的功绩深得人心,但是在其他方面怎么样,还是要让群众去看一看。”
作为毛主席推选上来的接班人,华国锋的很多行动其实也有着局限,很多事情只能交给其他人去做,最为合适的便是邓小平。
很快,华国锋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了:“要请邓小平出来工作,要在中央会议上堂堂正正出来,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后,也要做好群众的工作。”
就这样,邓小平再度恢复了党副主席的职务,成为了主要领导人。
他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方针理论,还主张“如果实践结果表明过去的政策错误,那么就必须纠正。”
当然,“实事求是”是毛主席思想的基本方针,完全没有问题。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叶剑英、华国锋和邓小平每个人都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如此处理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每个人都很难在那样的背景下“越界”。
1980年年末,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了九次会议,59岁的华国锋主动提出辞去主席的职务,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首次。
他的使命完成了,也可以安安心心回归到实干的生活中去了。
渡过难关之后,邓小平便领导着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大步迈进,受到此前事件的影响,中国在进入80年代后依旧面临着粮食不足的现状,城市里还有“粮票”供给,人们的生活一贫如洗。
长时间的贫穷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种错觉:即使贫穷,只要平等,那便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就这样,邓小平开始实施了由“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支柱所构成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政策,将人们从慢性贫困中解救了出来,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叶剑英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叶剑英对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卓越贡献》一书中,已经表达的十分清楚了。
早在1977年11月,叶剑英便在广州调研期间说:“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世界,中国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也影响着全世界。”
之后,80多岁高龄的叶剑英也去了深圳、珠海等地视察,他对经济特区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
百年赢得十之八,老骥仍将万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