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的一个深夜,上海松江区某公厕内,外卖骑手小徐突发脑出血晕倒,被送医后确诊为“脑干出血伴脑室扩张”。家属在医生宣告无法手术后,含泪将其转运回安徽老家。然而,这趟返乡之路竟成小徐生命的终点——他在途中停止了呼吸。这场悲剧引发的60万元猝死保险金索赔纠纷,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新型就业形态中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里程碑式判决。
一、平台用工模糊性:开工收工切换下的“隐形工时"
根据平台数据,小徐作为众包骑手,日均工作超15小时,从上午10点持续至凌晨1点,其间频繁切换“开工”“收工”状态。事发当晚10点15分,小徐在系统操作收工后进入公厕,但法院查明其历史工作规律显示:骑手为提升接单效率,常将短暂休息设为“收工”状态,实际仍在等待派单。
这种“碎片化工时”具有鲜明的新业态特征。上海松江法院调取小徐死亡当日数据发现:其当天累计接单23次,最后一次收工与发病间隔仅47分钟。法官陈巨澜指出:“外卖骑手的工作时空具有流动性,公厕、路边、商场角落都可能成为临时待岗点,不能机械认定‘收工即下班’。”这一认定打破传统工伤保险中“工作场所”的物理边界,将骑手动态工作场景纳入保障范围。
二、保险条款冲突:医学伦理与理赔要件的撕裂
涉案“众包骑士意外险”条款规定:猝死需满足“工作时间内发病,且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保险公司据此提出双重抗辩:
1. 时空要件不符:小徐发病时已收工,且昏迷于非配送场景的公厕;
2. 救治程序瑕疵:家属主动中断治疗致其未在医院死亡。
但医院出具的《病情告知书》显示,小徐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仅3分(最低分),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微弱。神经外科专家证言指出:“脑干出血量超过5ml时,死亡率接近100%,手术仅能延长数小时生命。”法院认为,当医学手段无法逆转死亡时,家属选择让患者魂归故里的行为,不应成为剥夺保险权益的理由。这一判决将人文关怀注入格式条款解释,确立“不可逆死亡状态下的家属知情权优先”原则。
三、司法破局:从“机械适法”到“场景化裁量”
本案审理中,法院通过三重创新性论证重构保险责任边界:
1. 工作时间弹性化认定
分析小徐近30天工作日志发现,其日均“开工-收工”切换达6.8次,平均间隔不足2小时。法院引入“持续性待命”概念,认定骑手在相邻接单间隙的短暂休息,仍属于工作准备状态。据此,事发当日最后一次收工操作,可视作工作周期内的间歇调整。
2. 工作岗位动态化解释
针对保险公司“公厕非工作场所”的抗辩,法官援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指出:“骑手如厕、饮水、换电等生理需求满足行为,属于维持劳动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视为工作延伸。”该解释将劳动者基本人权保障纳入保险场景认定。
3. 死亡因果关系再界定
司法鉴定证实,小徐死亡根本原因为脑出血,转运过程中的医疗条件变化未改变疾病进程。法院采用“实质性因果关系”理论,认定保险事故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必然性,家属转运行为不构成“主动放弃治疗”。
四、行业震荡:50万元调解背后的制度重构
尽管二审以调解方式将赔偿金降至50万元,但本案释放的司法信号已引发连锁反应。2024年3月,上海市人社局联合主要外卖平台推出“骑手职业伤害保障动态计费系统”,将实时定位数据与保险激活状态绑定。新规明确:骑手从点击“开工”至次日凌晨2点,自动纳入职业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无需手动切换状态。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保险条款革新。多家保险公司开始调整新业态保单:
- 取消“48小时内死亡”的时间限制,改为“直接致死性病因认定”;
- 将“工作场所”扩展至骑手接单路径半径3公里区域;
- 设立“不可逆死亡状态”特别条款,尊重家属临终处置权。
五、未竟之问:2亿灵活就业者的保障拼图
小徐案虽暂告段落,却暴露出新就业形态保障体系的深层矛盾。据统计,我国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但其工伤保险参保率不足35%。本案揭示三大待解难题:
1. 技术监控与人权保障的平衡
平台通过算法实时追踪骑手轨迹,却在保险理赔时否定数据连续性。需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防止技术工具异化为推责手段。
2. 保险精算与劳动特性的适配
现行意外险多沿用传统行业风险模型,未考虑骑手高频流动、极端天气作业等特殊风险因子。亟待开发基于大数据动态定价的专属保险产品。
3. 法律强制与商业自愿的边界
尽管多地试点强制平台投保职业伤害险,但保费分摊比例仍存争议。北京交通大学研究显示,若完全由平台承担保费,每单配送成本将增加0.15-0.3元,可能触发新一轮劳资博弈。
这场60万元索赔案,终以50万元调解画上句号,但其引发的制度变革浪潮才刚刚开始。当算法经济不断重塑劳动形态时,司法系统正成为平衡效率与尊严的关键支点——这不仅关乎每一个“小徐”的生死尊严,更决定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文明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