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乡村教师,几个人住一间屋,点煤油灯批改作业

红蓝双 2025-03-07 05:50:40

我是1986年从县里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乡里的小学。

在我来学校报到之前,学校已经有七八个县里师范毕业的师哥师姐。

当时的乡中心小学,还是五十年代一个祠堂改建而来,学生的教室都是土墙房子。

学校原来是没有教师寝室的,因为学校稍微上了年纪的老师,都是本土本乡的人,每天放学和班里的学生一样,步行回家,第二天提前来到学校,督促学生早读,除了寒暑假,周而复始。

后来,学校逐步有了从县里师范毕业的年轻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数都不是本乡本土的人,有的家里距离学校有好几十公里,当时又不像现在这样镇镇、村村之间都有水泥路,因此不可能每天从家里到学校往返。

于是,学校只得向乡里争取,而当时学校也是一穷二白,校长只好厚着脸皮去乡里堵书记和乡长,经过软磨硬泡,最终学校建成了几间砖瓦平房,学校老师们终于有了一个窝。

平房建起来了以后,在分配房子时候又遇到了难题,总共只有七间房,除了七八个年轻老师外,还得考虑虽然是本乡人但家距离学校很远的老师,这样一来,僧多粥少,分宿舍就成了难题。

当时,只有一个年轻女老师,她肯定一个人占一间,所有人都没有意见,除了女老师这一间外,还剩六间房,而需要宿舍的老师太多了,没有办法,最后学校领导决定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中间用窗帘隔断。

那时,学校里还没有通电,晚上都是点煤油灯批改作业,一间寝室三个煤油灯同时点亮,进门都是很大一股很难闻的煤油味。

除了住宿不方便外,生活上也是一大难题,学校中午要蒸饭,老师和学生一样,都用饭盒或盅盅,在里面放好米,掺适量的水,放在一个大的蒸笼里,待中午放学后去厨房取。

好在学校厨房的两个老师傅,每天中午还给老师们弄一个菜或者一个汤,多数时候都是清炒素菜,一周能吃上那么一回肉,当然,中午的菜钱每月从老师的工资中扣除。

艰苦的生活确实很能锻炼人的意志,毕竟我们这七八个年轻老师,都在县城师范学校学习了三年,感受到了城里与农村生活的差距。

有老师就受不了这个环境,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胆大的老师,利用暑假的机会,和亲戚去了一趟深圳,这一去,这个年轻老师连辞职都没有回来办,就扎根深圳,如今,这个老师早已实现财富自由,前些年,我和另外一个老师去广东,他出面招待,一顿饭就用了上万元。

更多的老师则想方设法调走,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家里八辈子的关系都梳理了出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有两个老师调去了县里,两人后来成就都很大,一个当了副县长,一个当了教育局长。

不过,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还是多数,这些年轻老师中,多数还是留在了本校,兢兢业业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

0 阅读:16

红蓝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