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語録類編:問學私記
性分上原無欠無餘,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本來亦無聖凡,一切平等,故人皆可以爲堯舜。即做到堯舜事業,亦不過一點浮雲過太虚。真見到此處,自然矜心不起。忘我然後能去矜,故學者功夫,第一在去我見,即先聖所謂克己工夫。
或問敬。先生曰:主一無適之謂敬。心不雜亂,謂之主一;不外馳,謂之無適。孟子所謂求放心,程子所謂心常在腔子裹,即一心收斂向内之意。一心能收斂向内,自然不雜亂、不外馳,即是敬也。心一於敬,然後本具之義理方能顯現,而爲一心之主宰,則應事接物自然不致有差忒。若無向内收斂工夫,則中心無主,氣常浮散,發之於外,即不中節。又曰:“欽明文思安安”,欽然後能明,明然後能安。欽即敬也。
問:陽明謂心是昭昭靈靈,與朱子虚靈不昧之“昧”之義同否?先生曰:陽明所謂昭昭靈靈,還是氣上事。朱子《大學》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虚靈以指氣言,不昧以指理言,是理、氣兼説。蓋心統性情、兼理氣,性無不善,氣則有善有惡。氣順乎理,則氣全是善;不順乎理,始變爲惡。故横渠曰“德不勝其氣,則性命於氣;德勝其氣,則性命於德”,即是此意。學者用工,要在變化自己氣質。比較古人同異,與自己何涉。
性須自證自悟始得,不可執着言語,便算了事。聖人之言,皆不得已而後說,故三代言簡,及後世言語益繁,德行轉衰。聖是對凡説,有凡始有聖。若人人都是聖賢,則凡聖二名俱亡,更有何説。
顏習齋謂氣質不得爲惡,習方是惡,此事自濂溪錯起。先生曰:習齋此說,尚根據孟子立論,此外則無一句是處。習齋氣度狹隘,喜以私意論斷古人,若使其得志,則其所作爲,恐較荆公尤甚。戴望獨推重之,可謂無識。
——摘自《馬一浮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