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王允、李傕、杨奉、曹操都曾挟天子,为何唯曹操结果不错?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5-20 06:49:00

汉末时,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好几个,都曾劫持天子,并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

曹操平定北方过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董卓、王允、李傕、郭汜、杨奉都曾挟郭天子!

这么多人都挟过天子,为什么就只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好的结果呢?

董卓挟天子:引起天下共伐

汉末,第一个挟天子的,是董卓。

然而,董卓挟天子,非但没有令诸侯,反而使他成为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这是为何呢?

首先,咱们得先看看董卓控制天子时的天下大势。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到了“合久必分”的时刻了。

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黄巾起义过程中地方武装的发展,此时,各地都已经具备了割据一方的经济和武力条件。

他们所需要的,是政治条件:一个摆脱中央控制的机会,以使其割据合法化。

而董卓的作为,刚好给他们送了“枕头”。

董卓入京后,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要把持朝政。

可是,以法理论,何太后临朝称制,袁隗是托孤重臣(另一个托孤之臣是何进,但已遇害)。

因此,董卓通过包括行废立之事在内的一系列手段,解决了何太后,并将汝南袁氏等世家大族领袖排挤出了决策圈子(何进时期,何进对袁绍言听计从)。

此后,董卓为了拉拢世家大族,又将许多名士安排到地方担任地方官!

董卓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把其与世家大族的矛盾,由中央转移到了地方!

如此,在中央与董卓竞争失败的袁绍等人跑到了地方,以董卓擅行废立等举动为借口,发起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其实,尽管诸侯们讨伐董卓的借口说得是义正言辞,但是,实际上真正有地盘的军阀都不积极进军····

这恰恰说明:诸侯们对击败董卓并没有太大兴趣,只是借机否定朝廷合法性,实现地方割据罢了!

由此,董卓虽然挟持了天子,但在袁绍等人的领导下,关东诸将否定了董卓朝廷的权威性,董卓挟天子自然也就反倒使自己成为天下共讨之的对象了。

王允扶天子:迅速覆灭

王允在设计杀董卓后,也执掌了朝政。

王允扶天子期间,其主要思路是:实现与袁绍等关东诸将的联合,将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缝合起来。

因此,王允企图剥夺凉州诸将的兵权,取缔凉州兵,让关东兵来控制凉州兵。

在王允看来:袁绍、袁术、曹操,你们起义兵,不就是为了反抗董卓吗?如今董卓已死,咱们回到大汉的体制,共创太平吧!

然而,王允或许没有预料到的是:所谓讨董卓,不过是他们起兵争雄的借口罢了!抢地盘才是正经事!

所以,无论是盟主袁绍,还是曾经真心讨过董的曹操、孙坚,反正没有一个人搭理王允!

关东诸将没有搭理王允,但凉州兵却必须要争分夺秒:解散我们凉州兵,把我们交给关东诸将控制,不是要弄死我们吗?

于是,董卓死后原本群龙无首的凉州兵暂时团结起来,一起发起了对王允的反扑!

仅靠吕布,王允自然无法击败凉州兵···

王允扶天子,很快随着长安陷落、王允被杀而结束了。

李傕、郭汜挟天子:放弃

王允死后,李傕、郭汜为主的凉州诸将再次挟了天子。

但是,对他们来说,“挟天子”如何“令诸侯”却是一件还来不及思考的,遥远的事情。

因为,很快,凉州众将就陷入了连番内斗。

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王方···甚至马腾,都卷入内斗之中,杀得天昏地暗、此起彼伏。

内讧之中,长安城空40余天,二三年间,关中不再有人迹!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李傕等人对天子、百官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抢过来劫过去,将宫女拿来拉拢将士···

自己如此不尊重天子、百官,那么,别人更不会听命于你所控制的朝廷了!

如此,此时,继续挟天子,反而不一定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了!

此时,凉州诸将分崩离析,大家实力都有限还彼此敌视;朝廷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实际作用;天子、百官每天被大家争来争去···

所以,天子拿在手里发挥不了作用,但要是哥几个争抢过程中不小心把天子弄死了可咋整?

于是,在百官调解下,李傕、郭汜达成一致:咱们休战,不打了。但天子咱哥几个谁也别拿着了,放天子东去吧!

虽然后来李傕、郭汜又反悔了,再出潼关来抢天子,但到底是追不上了,天子狼狈逃出了凉州军的魔爪。

可以说,李傕、郭汜等人虽然算是基本继承了董卓的武装力量,但却在凉州军中缺乏董卓的权威,又不擅长经营,因此,在不断内讧中实力削弱,最终“拿不住”天子了。

杨奉挟天子

汉献帝逃出凉州军的控制后,被杨奉等人的白波军挟持到了白波诸帅控制的区域。

因此,东汉朝廷的控制权,也由凉州军事集团转移到了白波诸帅手中。

但是,白波诸帅比凉州诸将更“拿不住”天子。

凉州诸将的军事实力还算不错,而且,人家远在关中,还有险要可守。

白波军则实力较弱,而且,距离袁绍、曹操,甚至西面的李傕、郭汜都比较近,没有什么地利!

可以说,袁绍、曹操,谁要真的直接去抢,白波军根本就抵抗不住!

而且,与凉州诸将一样,白波诸帅也没有统一的领导,彼此争斗。

更严重的是:杨奉等人的谋略能力实在是太弱了!

其实,尽管白波军实力不强,在控制天子上有诸多不利,但是,白波军是将天子从凉州军手中救出来的功臣,最初是奉天子命护卫天子的!

如果白波军把天子控制在洛阳,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还真的不方便直接动手去“劫天子”。

但是,当曹操提出愿意做杨奉的外援,并请天子离开洛阳就食时,杨奉居然相信了!

如此,白波军就稀里糊涂地被曹操把天子给“骗走了”!

等到杨奉等人醒悟过来时,打又打不过曹操,何况再去打曹操又是“劫天子”···无可奈何了!

曹操挟天子

曹操迎天子到许后,建立宗庙社稷,恢复礼仪制度,”奉天子以令不臣“。

此后,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这一政治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1、曹操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摆脱了对袁绍的依附。

此前,曹操在政治上是依附于袁绍的。

他早期的行奋武将军、兖州牧,皆是袁绍所表。

因此,曹操的扩张总是束手束脚。

比如:曹操一心要夺徐州,数征陶谦,甚至在兖州和吕布还没有杀出高下的情况下仍然考虑过要先取徐州。

但是,当刘备领徐州得到袁绍的认可后,曹操也被迫在很长时间内不敢觊觎徐州了。

而在迎了天子后,曹操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以天子名义顺征逆讨,在政治上实现了对二袁的逆转!

2、”四战之地“的曹操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得有利!

曹操”挟天子“后,地缘环境迅速变得有利。

征袁术时,吕布、孙策配合曹操,一起打击袁术;

战袁绍前,宛城张绣归附、关中诸将依附、荆州刘表以“既不背盟主,亦不负朝廷”而保持中立···使曹操担心的”以兖、豫二州之地独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没有出现···

诸葛亮《隆中对》中,称曹操“诚不可与争锋”的原因是“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赤壁之战前江东士人劝孙权降曹,也是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抵抗他)事更不顺”。

显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长期是曹操的重要力量,为曹操平定北方起到了重大积极作用!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之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能取得好结果,主要是曹操操作得好!

1、“姿势”正确,使曹操控制朝廷赢得士人的支持。

献帝在洛阳时,以曹操的实力,完全可以直接去“劫”。

但是,曹操并没有去劫,而是采取“奉”的方式。在替天子、百官解决粮食问题的同时,修建宫殿、社稷,恢复礼仪制度···

如此,天子及百官到了许,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奔波,获得了安定。

因此,曹操迎天子,实际上也是“安社稷”。

相比之下,董卓趁京师有变直接入京把持朝政;李傕、郭汜等人则直接以武力劫持天子···这些都是“乱社稷”。

因此,董卓、李傕“挟天子”,受到士人的广泛反对;而曹操“迎天子”后,官僚士大夫集团在较长时间内采取了合作的态度(直到曹操进为魏公、魏王,开始“代汉”,才与官僚士大夫集团产生激烈冲突)

当时,官僚士大夫虽然手中无兵无权,但仍然是社会主流舆论的把持者!

如此,曹操“迎天子”,就给自己涂上了合法和正义的光环!

2、当时有实力的军阀,也需要与朝廷的合作。

曹操挟天子时,天下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初讨董的北方军阀,除“二袁”和曹操外,基本都已经覆灭了。

孙策、刘备、吕布等人,凭借其本事,成为新的军阀,但是,他们都既没有朝廷的任命,又不是本地大族,因此,他们与挟天子前的曹操一样,对割据地区的统治缺乏合法性,为此,他们只有在政治上依附于袁术或袁绍。

此时,朝廷对他们的正式任命,无疑是他们所需要的!

而其他一些稍小的军阀,如关中地区的凉州诸将、南阳张绣、汉中张鲁、幽州鲜于辅等,则不但没有朝廷的任命,反而因为历史原因而有“反贼”的嫌疑。

此时,朝廷对他们的安抚和认可,也是他们最需要的!

对于这些地方势力,董卓企图赋予以官职拉拢;王允企图以单纯的大义名分拉拢,显然都是要失败的。

曹操以利益交换纵横,以天子名分作为外交的政治资源,自然是可以赢得或长或短的合作,实现其目的的!

汉末的天子,已经失去了其实力基础,威望大大减少,但是,仍然是天下唯一合法的最高领袖。

所以,“挟天子”,本质上是“以虚换实”、“以名换利”。

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的经济活动、职场活动,乃至大国竞争中,都非常常见。

曹操在这件事情上的成功,大约有两点启发。

1、实力是基础。

曹操能迎天子到许,靠的是前期征战积累的武力基础和地盘基础;屯田带来的经济基础;治理有方带来的相对有凝聚力的团队基础。

李傕、郭汜等凉州诸将,有一定实力,但内部分裂、争斗;杨奉等白波军,则不但内部分裂而且实力也匮乏···所以,他们挟得住天子,却拿不住!

王允则一味把希望寄托于关东诸将,不能控制住近在咫尺的凉州军,结果直接覆灭!

同样,天子在河内时,曾经点名要吕布在迎天子,但吕布因为缺粮而婉拒···

实力不够,就要去争取次一级的“虚”,否则,“实力”配不上“虚名”,侥幸得到了“虚名”却拿不住,取祸之道!

所以,“以虚换实”,”实“是基础,像王允那样天真的设想是自杀行为。

2、“虚名”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正向作用,关键在对实际利益的深刻理解。

董卓挟天子,却遭到天下群起而攻之。

之所以如此,在于董卓对东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缺乏深刻洞察,对利益相关方的根本利益把握不到位。

董卓企图以废立天子,加强对朝廷的控制;同时,通过以天子名分给党锢之祸中的士人平反,并让名士担任地方官,拉拢官僚士大夫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然而,他没有洞察到东汉后期以来,豪强地主在经济、军事上逐渐具有割据实力,在政治上已经有了割据倾向,因此,其开出的“诚意满满”的合作条件,恰恰帮助了地方势力对抗自己;废立天子的举动又恰恰使自己成为地方势力走向割据的借口···

而曹操在挟天子后的举措,则源于他对各方利益的深刻洞察!

通过与天子、百官提供安稳的条件,曹操“挟天子”赢得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暂时默许(有名望而无实力的”名士“掌握着舆论导向,但他们在乱世中想要找到安稳的生存环境是不容易的),也因此获得了正向的政治地位提升;

通过与各地方军阀各取所需的合作,曹操实现了“以虚换实”,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安全的发展环境!

所以,”以虚换实“,本质上还是利益交换。既然是利益交换,就要立足于对双方利益的深刻洞察才能达到效果!

0 阅读:89
评论列表
  • 2024-05-20 23:21

    讨伐董卓不是因为他挟天子,而是因为他废天子,并且祸乱朝纲。

  • 2024-05-21 23:04

    因为曹操是迎天子,后期刘协想在曹操的地盘干曹操曹操也没亏待过他,几个女儿嫁给他,好吃好喝的养着,曹丕篡位也给他天子的待遇,说实话,曹家对刘协算不错的了,地盘是自己一步步打的,也没偷刘协的,也就借借刘协的名声发展,而且刘协要是不搞小动作安心认命估计还能跟原配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