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祭祀武庙。
他们选择最杰出的古代名将列入武庙,供后人景仰。
其中,三国时期(含汉末群雄时期)入选的名将有9人。
蜀汉有3人:诸葛亮(十哲之一,地位最高)、关羽、张飞。
东吴有4人: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曹魏只有2人:张辽、邓艾。
我们知道,三国之中,曹魏是最强的一个,将星闪耀。
然而,入选者却只有张辽与邓艾两个人,比吴蜀都要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武庙选择标准1:帝王不入选曹魏入选者最少,首先就是因为他们最杰出的军事家没有入选资格。
曹魏最杰出的军事家,前期是曹操本人,后期是司马懿(其实司马师、司马昭也都有这个资本)。
而且,考虑到诸葛亮位列“十哲”,如果单纯把曹操看为军事家,曹操也应当可以入选“十哲”。
只不过,曹操、司马懿,虽然自己没有称帝,但后人称帝后追尊他们为帝。
所以,曹操、司马懿,都属于“历代帝王”的范畴,而不只是“历代名将”。
恰好,曹魏比较成功的大兵团作战,要么是曹操亲自指挥的,要么是司马懿指挥的。
其余如夏侯渊、曹休等人,也指挥过较大规模的作战,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相比之下,刘备死后,较大规模作战为诸葛亮指挥;孙策死后,东吴大规模作战则由所谓“四都督”先后指挥,这些人都没有帝王身份!
就这一点,曹魏吃亏不小!
武庙选择标准2:形象第一后世帝王建武庙,自然不是为了无聊地替古代帝王做绩效考核,而是为了当时的统治宣传。
所以,武庙选择古代名将,不会列个表格打分,而是以名望、形象为主要出发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汉的李广。
在西汉严格的军功统计制度下,李广因斩首数够不上标准,封侯都封不了。
但是,“飞将军”的名号响彻天下,甚至成为保卫边疆的文化符号。
因此,李广自然位列武庙。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非要去争论谁谁的功劳更大,能力更强了。
因为:武庙一个文化符号,不是一个“真相挖掘”栏目。
所以,您不必去质疑:关羽、张飞,有什么特别的战绩,为什么能位列其中?而且,无论后世如何调整,关羽、张飞的地位都巍然不动?
关羽、张飞的威名,一直为后世所流传,而且与后来所谓《三国演义》关系不大。
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的英姿,张飞在当阳桥头独身退曹军那句“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的勇猛(皆见诸正史),皆是勇猛的典型符号!
翻阅史书,我们就知道,晋代、南北朝时,人们形容一个武将厉害,常常说他是“关张之勇”,“可斩颜良”···
而相比之下,曹魏的武将虽然有名于一时,但威名为后世所重者不多。
就拿“五子良将”来说,乐进的传记寥寥数字,连正史都没有记载完整他的事迹;于禁则干脆就是一个屈膝投降的形象;张郃、徐晃的名字也不常被后世史书所提起(张郃的名字后来被朱元璋提起过,但不多)。
至于诸夏侯曹,凭心而论,有些将领的功绩、能力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曹仁。
但是,曹仁的威名如何呢?
曹仁最后一战时,对面的朱桓对手下说:你们觉得曹仁算是个会打仗的人吗?你们觉得曹仁打仗的水平和我比怎么样呢?
朱桓,当时在东吴都不算一流名将,都敢如此轻视曹仁!
也就是说,即便在当时,曹仁的名号都缺乏威慑力!
相比之下,东吴将领明确表达过对关羽、张辽的忌惮!
这就是差距!
当然,这从侧面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前期的曹操太厉害了,后期的曹魏又太强了,以至于他手下的将军不需要展现难以想象的个人表演就能取胜!
在曹操手下,将领们只要配合着就可以进球,不需要连过数人!
对于建功立业,这是幸运的。
但对于留下史诗级威名,这似乎又有点吃亏!
张辽为何能入选曹操手下将星云集,但张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前面说到,曹操很会打仗,不太需要自己手下的将领超常发挥就能取胜。“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但是,曹操手下两次特别危险的,没有把握的恶战,都是张辽打的!
而,张辽是曹军中少有的,有机会以个人能力来扭转战局的名将。
曹操遇到的两次较大危险,都是张辽以突出表现解决的。
白狼山,曹军远道而来,遭遇乌桓严阵以待的大军,“公车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
张辽挺身而出,厉声请战!
曹操“自以所持麾授辽”,让张辽指挥张郃、徐晃、曹纯等人突击。
张辽奋身而出,阵战蹋顿,一战而获全胜!
可以说,这一次,曹操没有“先胜而后求战”的从容,这是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遭遇战!
数万骑兵的大对决,张辽非凡的勇气和指挥能力,是此战取胜的关键!
此战后,曹操在北方维系了基本的安定,其战略意义也是非凡的!
另外一战,自然就是著名的合肥之战了!
“八百破十万”,或许是有点夸张了。
但是,合肥守军不过7000,曹操的大军远在汉中,要守住合肥,又要靠前线将领的英勇发挥!
张辽以少胜多,以非凡的勇气指挥突击和追击,两次重创吴军!
就杀敌数量来说,此战战绩并不明显。
但是,就对东吴的威慑来说,这却是核弹级的!
“张辽虽病,不可轻也”,张辽的名号成为对东吴的战略威慑!
而江东以张辽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子哭,张辽的名号更成了江东的噩梦!
以威名而言,张辽可以自豪地环顾四周:还有谁?
如此张辽,当然能入选武庙!
曹操手下其余将领为何不如张辽曹操手下,将星闪耀,但为何唯张辽入选武庙,其他人不行吗?
还真没有!
1、曹仁。
就功绩而言,曹仁也是极大的。
尤其是两次艰苦卓绝的防御战。
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后,曹仁坚守江陵年余。
虽然最后失守,但为曹操赢得了时间,迟滞并且消耗了孙刘联军的战略反击。
第二次,是襄樊之战,曹仁坚守樊城!
当时,满宠等人说如果曹仁不坚守樊城,则“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
曹仁的坚持,不仅使曹操保住了襄樊,也使曹操渡过了最危险的219年(汉中战败,水淹七军,群贼四起···)
但是,曹仁的表现,与张辽相比尚有明显差距。
曹仁之勇,在于坚持。
但是,曹仁只是坚持,并没有克敌制胜的方法。
守江陵,虽然打得坚决,但到底是失守了。
守襄樊,虽然守得坚决,但徐晃解围、东吴背刺,才是胜利的关键。
坚韧是了不起的品质,靠着坚韧,足以使曹仁成为名将,但是,要达到武庙标准,没有克敌制胜的方法是不行的!
2、其余“五子良将”。
乐进也许很厉害。
甚至论功行赏,乐进的封赏还多于张辽。
但是,乐进的战功,如流水账一般,缺乏代表性战例,更没有以一己之力决定战局的发挥。
以至于,不要说位列武庙了,就连位列“五子良将”都被今天的朋友质疑。
于禁也不错。
但是,屈膝投降之将,不必多说。
张郃战功卓著。
但是,张郃的战功,只能算是普通名将,够不上历史级。
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打得几乎覆灭,这样的污点,是难以抹去的。
街亭破马谡,虽然意义非凡,但毕竟是以强击弱,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不能说是出类拔萃。
徐晃的表现其实在张郃之上。
徐晃最大的战绩,是四冢之战破关羽。
战后,曹操称自己用兵几十年,没有见过围困如此紧,而长驱直入如此者!
但是,四冢之战,徐晃与关羽实力基本相当,至少不远少于关羽,而且,徐晃之后,曹操又源源不断调兵而来。
所以,徐晃的表现,算是杰出,但不能说是“神级”。
其余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休等人,虽然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与张辽确实还有差距。
邓艾入选武庙邓艾的入选,则完全是他的杰出表现!
邓艾的功绩,不只是因为他灭了蜀汉,而是:没有他的个人发挥,曹魏还一时半会灭不了蜀汉!
当时,姜维退守剑阁,魏军已经无法前进了!司马昭、钟会已经在商量退军了。
可以说,以常理而言,那充其量算是“取汉中之战”。
但是,邓艾以其天才的发挥,率领3000人偷渡阴平,一战灭蜀!
魏强而吴蜀弱,但是,正是邓艾的个人表现才彻底打破平衡,使天下由鼎足开始走向一统!
邓艾,是历史上少有的,以个人杰出发挥,极大程度推进历史进程的武将!
这样的武将,当然要入武庙,当然值得后世一再景仰和推崇!
邓艾同期将领为何不能入选说到与邓艾同期(或者稍早一些)的将领,虽然名将不少,但确实没有可以与邓艾相提并论着。
1、郭淮。
郭淮在陇有,屡败蜀军,表现卓越。
但是,他毕竟只是以强大的魏军,击败相对较弱的蜀军!
只能说,面对姜维等人,他没有吃亏(这已经算难得),但到底歼灭不了对手!
相反,邓艾指挥,段谷一战,使姜维“星散离落”!
郭淮与邓艾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2、钟会。
钟会,是与邓艾同时进行灭蜀之战的。
但是,灭蜀之战,钟会之军还算是主力,虽取得汉中,但顿于剑阁不能进时,已经有退兵之意!
而邓艾率领少数人马,偷度阴平,一举灭蜀!
两相比较,钟会是被活活比了下去!
何况···钟会,最后到底是有叛变之意,要“不失为刘备”!
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武将的楷模!
曹魏群星闪耀,但是,最杰出的指挥官是曹操、司马懿。
“善用兵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因此,曹操、司马懿往往能通过自己的正确指挥,使自己的将军们处于“先胜而后求战”的境地。
如此,曹魏诸将通过个人发挥来改变战局反而不大,自然不如吴蜀名将突出了。
而在曹魏诸将中,张辽、邓艾,又是少有的,通过个人杰出表现改变战局,甚至改变历史进程者,其表现确实胜于其他人!
何不看看《百将传》曹魏增加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