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海军领导班子有多强?55年授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2人

史间行客聊话 2024-12-12 17:22:09

引言

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多次从海上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缺乏强大的海军,中国屡遭侵略。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军委考虑到海上追歼国民党作战及防御外来侵略,于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华东军区海军,这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诞生。随后,中央军委不断调派人手,整合各类资源保障海军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海军领导班子的组建上,人员选拔和调任极其严格且配置相当豪华,在55年授衔了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13人,都有谁呢?下面小编来带大家一一解读。

海军大将1人:萧劲光

萧劲光是一位军政双优的开国名将,因为能力全面而突出所以深受毛主席器重。他早年曾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还列席过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有幸聆听了列宁的演讲。在大革命时期,他参与过著名的北伐战争,属于一位革命资历比较深的解放军将领。在红军时期,他经历了“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错误处理,当时李德等人以黎川失守有责把他开除了党籍和军籍,随后在毛主席和朱老总等人的努力下又重返红3军团并担任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参与指挥的四保临江为扭转东北战局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长春围困战中,采取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等手段,使国民党10万守军走投无路,被迫投诚,开创了人民解放军通过“久困长围”战法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先例。建国后,他奉命组建人民海军领导机关,并在海军司令员的职位上干了30多年,是担任海军司令员最长的一位将领,也是唯一一位海军开国大将。那他在任职海军司令期间做过哪些突出的贡献呢?

首先,在海军建设的宏观规划上,萧劲光于1950年8月的海军建军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攻防兼备、近海轻型海上战斗力量”的方针。这一方针使海军在初创阶段便能有的放矢地发展,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建设的盲目性。其次,在海军战略布局上,萧劲光于1950年底主持成立了海军青岛基地和中南军区海军,这和华东军区海军共同构建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框架,这为海军在沿海地区提供了稳固的战略支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萧劲光推动了大连海校(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第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潜艇学校等一系列军事院校相继创办,这些院校源源不断地为海军输送专业人才。在武器装备与兵种建设上,他狠抓武器装备建设,整顿并发展了造船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逐步提升了海军的装备水平。同时,他推动组建了快艇部队、航空兵师、潜水艇支队等多个兵种,使海军形成了从空中到海上、从水面到水下、从海岛到海岸的完整体系,增强了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

海军上将2人:王宏坤、苏振华

1955年授衔前,王宏坤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苏振华担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可以说,这两人是海军领导班子中最核心的成员。

王宏坤和开国大将王树声是堂兄弟,参加过黄麻起义,是红四方面军时期的一员猛将。抗战时期,他曾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还参与指挥了神头岭和林南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王宏坤继续担任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等战役。1950年4月,经中央军委研究,任命王宏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王宏坤在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期间,他亲自参与并主导了海军部队组织架构的搭建与人员配备工作,从陆军部队中精挑细选了一批优秀的干部与士兵,将他们充实到海军队伍之中,极大地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同时,积极与苏联开展沟通与交流,成功争取到了一批先进装备的引进与技术支持。虽然他在晚年曾犯了一些错误,给海军内部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但总体而言,王宏坤在海军建设的早期阶段所做出的贡献应当被铭记。

苏振华是湖南省平江县人,自幼聪颖好学,但因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私塾。1927年,苏振华参加了农民运动,并在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1930年,苏振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红军中表现出色,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解放战争期间,苏振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军长等职,参与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1954年5月,苏振华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躬身入局并带头研究和学习海军业务,还邀请一些专家到海军讲授一些尖端知识。在6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他极力坚持和确保核潜艇项目的实施,为国之重器的诞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海军中将13人

第一位: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罗舜初

罗舜初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共青团,不久后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红军时期,罗舜初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曾任红六军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与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保卫工作。在长征期间,他随部队三过草地,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全面抗战爆发后,罗舜初在八路军中担任政治干部,参与指挥了多场对日作战,特别是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他为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和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罗舜初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等职,参与指挥了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工作领导力。建国后,他被调任海军担任参谋长,随后又担任海军第二副司令员。在任期间,他一方面为海军吸纳人才,另一方面又积极引进外国设备和技术增加海岸线的防御和自身海军军舰的实力,为海军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位:海军第三副司令员方强

方强1905年出生于湖南平江,早年投身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积极参与组织平江农民起义,随后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 “围剿” 作战。1933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革军委警卫团政委,而该警卫团曾获 “红军模范团” 荣誉称号 。同时他也是西征的一员,经过九死一生后被释放并返回陕北。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担任129 师385旅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部队的政治建设和组织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解放战争期间,方强率部参加了东北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以及第四野战军的南下作战,如广东战役和万山海战等,为全国的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50年,方强调任新组建的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他亲自参与制定了海军机构编制、政治建设、作战训练、部队管理等方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随后,他又分管潜艇部队与海军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工作,为人民海军的初创和发展、军队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位:海军第四副司令员刘道生

刘道生在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少共茶陵县委书记、县游击队宣传队队长等,显示了其早期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此后,他在红军中一路晋升,参与了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道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历任多个部队和政治部门的领导职务,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4月8日,他被正式任命为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他带队去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国。回国后,他结合我国海军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海军的训练方法和训练模式,并且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了海军战斗条令和其他一些训练法规,使海军的训练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海军部队的战斗力。

第四位:海军参谋长周希汉

周希汉出生于湖北麻城,1928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了包括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长征、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期间,周希汉曾在没有上级直接命令的情况下,独立指挥四个旅作战并获胜,显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应变能力。此外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击毙和俘虏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最多的,其中包括至少7个中将和55个少将。因他英勇善战,被刘伯承元帅誉为“我们的赵子龙”,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1952年3月,周希汉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他快速适应工作调整,同时他在海军准备引进和部队战斗力成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参与领导和组织建造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工作,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倾注了全部心血。

第五位: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

陶勇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作战。解放战争中,陶勇担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参加了华东地区多场关键战役,歼敌20多万,是歼敌最多的一个纵队司令。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部活捉了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因其勇猛和智慧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誉为“拼命三郎”。

1949年4月,在准备渡江战役时,英国的“紫石英号”闯入了中国领海并开炮轰击我中国军队,陶勇随即指挥部队炮击了“紫石英”号英舰,直接将“给它打瘫在了长江上,随后派出一个排的兵力俘虏了这艘英舰。因此在1952年他被调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指挥了沿海岛屿的海战。随后在1955年又担任东海舰队司令员,成为新中国海军的奠基人之一。

第六位:南海舰队司令员赵启民

赵启民于1910年9月出生在西安市蓝田县安村乡申家坡村,18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他历经了各种革命斗争的锻炼,包括参与农民运动、加入红军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逐渐成长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

1955年,随着中南军区海军的重组与转型,正式更名为南海舰队,赵启民成为了这支新兴海军力量的第一任司令员。他不仅积极投身于舰队的组建与规划工作之中,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力,为南海舰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赵启民率领下,南海舰队逐步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善且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这一架构不仅确保了舰队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与高效沟通,还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挥体系,使得舰队在面对各种任务和挑战时,能够迅速响应、精准施策。

第七位:南海舰队副政委方正平

方正平于1951年11月担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随后一直在海军担任相关高级职务。中南军区组建初期,面对中南海军部分干部战士的思想波动,他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以“爱我海洋,爱我海岛,爱我海军”为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官兵的政治思想觉悟,也为南海舰队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军事指挥与作战方面,方正平在1965年对国民党海军的两艘舰艇的入侵和破坏进行了回击,并在周密的作战计划下最终将“章江”和“剑门”号击沉,击毙少将司令以下170余人,俘虏中将舰长以下33人,受到了国防部的嘉奖。

第八位: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方周仁杰

周仁杰1912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一个佃农家庭。因受到驻扎在茶陵的北伐军的革命影响,年仅14岁的他加入了乡农民运动并担任童子团团长。马日事变后,周仁杰转入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参与农工运动和农民夜校的学习。在红军时期,周仁杰历任红军的多个职务,包括班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等,直至红六军团第十六师师长。他参与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并跟随红军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在长征途中,他身先士卒,为红军的成功行动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在胡家沟战斗中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采用攻城打援战术,连续攻占赤峰、围场、宁城、建平、凌源、北票等重要城镇使热河战局出现了新局面。随后在辽沈战役中,他率部在锦西地域与友军一起阻击敌“东进兵团”的疯狂进攻,坚守阵地21天,保障了塔山正面防御的侧翼安全。整个解放战争他都活跃在前线,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周仁杰担任海军副司令员,他坚守着中国万里海疆长达30余年,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近海走向远海、从蔚蓝走向深蓝,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九位:旅顺基地第一副司令员方刘昌毅

刘昌毅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因早年家境贫寒,在少年时期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在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刘昌毅参与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多次在反“围剿”战斗中表现英勇。在嘉陵江战役中他已经是团长职务,率领部队强渡嘉陵江,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解放战争期间,他参与了邯郸战役、定陶战役、豫北攻势、鲁西南战役、邓县战役、襄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而淮海战役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率领部队只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淮海战役重要战略要点宿县,彻底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同时他还利用国民党的电台喊话,让国民党误以为是自家军队,随即派空军投递了很多物资。在随后的双堆集激战中,刘昌毅率部配合友军将黄维兵团逼入绝境,并在随后的战俘盘查宗活捉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1955年5月,他被调任海军旅顺基地担任第一副司令员,随后又晋升为旅顺基地司令员,一直效命于海军,为海军的发展和沿海防御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十位:东海舰队副政委方康志强

康志强1912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6岁被卖作童养孙,18岁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20岁入党。他参与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长征、平型关战斗、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等重大战役,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特别是在长乐之战中,他与韩先楚并肩作战,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因此受到了嘉奖。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身先士卒,担任了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9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副政治委员、苏北兵团第2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委员等职务,率领部队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康志强被调到了华东军区海军总部,担任政治部主任。面对海军初建、人员参差不齐的困境,他毫不退缩,对原国民党海军人员进行集训、学习和整顿,加强他们的思想建设,成功地将这些海军将士改造成了真正属于我军的将士。此后,他又陆续担任了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舰队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工作,为海军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我军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一位:海军旅顺基地政治委员彭林

彭林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6岁参加革命,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彭林转战上海、浙江等地,历任上海军委分会三科科长、浙江吴兴县抗日游击队参谋、中共浙西特委委员、新四军金肖支队大队长、参谋长、支队长等职务。解放战争时期,彭林继续担任新四军第一纵队二旅政治委员、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二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要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他被调任海军旅顺基地担任政委。在海军任职期间,彭林为海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海军旅顺基地的建设上,他参与了接收与组建工作,为基地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基地建设初期,他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军心,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基地管理和运行体系。同时,他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为海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和士兵。此外,彭林还积极与其他海军基地和部队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了中国海军的整体发展。

第十二位: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顿星云

顿星云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今石首市)邹陀乡弓扒丈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7岁参加革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顿星云担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副团长,随部队挺进晋西北,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顿星云历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4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副军长等职务,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北诸战役,并率部进军新疆,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顿星云担任第5军政治委员兼新疆伊犁军区政治委员和中共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委员会书记,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海军航空兵正式成立,40岁的顿星云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兵的第一任司令员。他积极参与了海军航空兵部队的创建工作,从组建部队、选拔训练人员,到配备装备、建设基地,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为中国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结语

中国海军的初创、发展与今日的壮大,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振兴、从封闭到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央军委在1989年批准4月23日为海军成立日,在初创时期,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形势,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日的中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具备强大作战能力和先进装备水平的现代化海军。它不仅是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此,我们要向所有为中国海军建设和发展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牺牲的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1 阅读:200
评论列表
  • 2024-12-13 13:34

    苏振华是二野的人,是五兵团政委与杨勇搭档,从未在四野任过职。小编你搞清了吗。

  • 2024-12-13 13:31

    苏振华是二野的人,五兵团政委和杨勇搭档。从未任过四野的职务,小编你搞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