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禅代这件事,司马氏怎么花了三代人才完成

星洲看历史 2023-08-24 03:09:01

和所谓司马家能力不足或者曹魏根基深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最主要的原因就两点:司马懿上位时的年龄太大,而司马师司马昭的寿命又不如曹操。众所周知,司马家是在公元249年(嘉平元年)初高平陵之变后才开始控制曹魏朝政的。三国志 卷4: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又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夷三族。晋书 卷1: 二月,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

此时司马懿(公元179年生)虚岁已经七十一,长子司马师(公元208年生)虚岁四十二,次子司马昭(公元211年生)则虚岁三十九。甚至未来完成篡位的司马炎(公元236年生),此时虚岁也都已经十四了。

反观曹家,公元196年秋季开始控制东汉朝政时,曹操(公元155年生)虚岁才四十二。未来完成篡位的曹丕(公元187年生),此时虚岁才十岁。三国志 卷1: 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三国志 卷2: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

也就是说,其实司马家第一代司马懿远老于篡位同阶段的曹家第一代曹操,真正和曹操同龄的,是第二代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而和曹丕同龄的,则是第三代司马炎。

所以曹操有充足的时间既完成上位,也走完必要的篡位程序。而带领司马家成功上位的司马懿,才两年就寿终正寝,走篡位程序则变成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工作。

结果这两位活得还都远不如曹操久(一个虚岁四十八死,一个虚岁五十五死,而曹操活了虚岁六十六),临门一脚就自然拖到了给第三代司马炎来踹。晋书 卷2: 闰月疾笃,使文帝总统诸军。辛亥,崩于许昌,时年四十八。晋书 卷2: 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三国志 卷1: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其实如果司马昭多活几年的话,司马家大概率会是两代完成篡位(当然同理,如果曹操再多活三五年的话,也应该会自己直接篡位了)。另外要是以时长来比较的话,晋篡魏的效率其实还要比魏篡汉高呢。

司马家于公元249年初掌握朝政,到公元266年初完成篡位,一共用时约十七年。

而曹家于公元196年秋季掌握朝政,到公元220年末完成篡位,一共用时二十四年。这么算来,司马家还比曹家快了七年。正常,那个时期的“禅位”这件事还是比较有“仪式感”的,还没有如之后般崩坏,主要是因为曹操的“带头效应”:

曹操平定凉州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南征孙权(濡须口)后封魏公,加九锡(虽然这次南征没啥战果)。收张鲁平汉中后封魏王,邑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再伐孙权后(孙权请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自此完成所有禅位前的准备工作。这整个“禅位”前的准备工作曹操历时6年,且注意每次进一步都要“立个功”(不管大功、小功)才行(中间还要各种推辞几次)。而司马家之后的刘裕也坚持了:

刘裕灭司马休之后“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赞拜不名”。北伐灭后秦后建“宋国”,封宋公,加九锡。后边就加快流程了,封宋公当年就进宋王,加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等了。刘裕也花了5年。

之后从萧道成开始才越来越加快流程……但起码还象征性搞一下,到了五代十国就没这么多“繁文缛节”了,赵匡胤直接就黄袍加身了……

而司马家这边我们来看一下:

首先老爷子司马懿只是夺了权,并没有完成任何“禅位”手续~,考虑到老爷子高平陵那年已经70岁了,且2年后就死了,也正常(中间辞过一次加九锡)

到了司马师这里,司马懿是在平定淮南一叛的王凌后去世,司马师接班后以此功劳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注意这个“大将军”并没有进入“禅位”流程。

然后就到了淮南二叛,司马师在打毌丘俭和文钦过程中眼睛上的瘤疾恶化,平定淮南二叛不久后去世。

等于说司马师这里也一步流程都没走。。。到了司马昭这,刚一接班就加速流程了,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大将军,开起了第一步“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中间辞了两次)。然后就到了淮南三叛的诸葛诞,平定后司马昭终于被封为晋公,加九锡,但司马昭推辞了九次还是十次。。。直到灭蜀之后才终于进晋公,晋位相国,加九锡。也许是之前推辞太多了,第二年就封为晋王了。

但是又过了一年,司马昭就病死了~但总算是也在其手上走完流程了,司马炎继位后第二年就启动了“禅位”程序,逼迫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所以司马家确实是“禅位”手续一步步走的,“花了三代人”主要是因为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没来得及,从司马昭继位到被封晋王一共花了9年,在完成最后一步后病死,儿子司马炎刚继位第二年就即位为帝了,和曹操办完手续曹丕称帝差不多的。

天上掉个大馅儿饼,你胳膊腿儿太细了也接不住啊。嗓子眼儿太细了,一口也吞不下啊。说得好听是三代,说难听点从高平陵到晋代魏才几年啊。淮南三叛,闹着玩儿一样。曹魏几十年,禄米发了不知道多少,喂养的都是些什么人?

荀家的二代,钟家的二代,都是司马死党。呵呵。陈家的二代那都算表现好的。蜀汉的卫国战争,还不如淮南三叛呢。东吴也就谁也别笑话谁了。所以说司马家这运气简直就是逆天。

不是曹爽瞎几 把搞,哪有高平陵的机会。

不是蜀汉这么不经打,哪有这么容易晋公晋王。

不是淮南三叛就这水平哪会这么轻易的就动伐蜀的心思。

不是朝臣这么快这么彻底的抛弃了曹魏皇室,你再给他十几二十年,你看看他能不能成功?

罪魁是谁?曹叡呗。他但凡多活个十年,司马懿就能活成人臣典范。满朝的忠臣良将。生个亲儿子,估计也不至于曹爽不让亲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要想掌控国家先要掌握军权,其次要掌握朝堂。既掌握军队,又掌握朝堂,需要时间。

曹操在的时候,司马懿还是曹丕自己的幕僚,一点军权没有。曹操一生都是防着汝颍世族的,不让他们沾染一点兵权的,只让他们做文官。司马懿这种世家大族,如果既参与文政,又参与军事,将来树大根深还有谁能制衡?曹丕在的时候,司马懿稍掌军权。因为司马懿是曹丕登上皇位的肱骨之臣,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虽略有警惕,但也把父亲的忠告忘的差不多了。

曹叡在的时候,司马懿掌握了一半军权。曹叡深知司马懿的厉害,在朝中已经安排了大量的制衡他的棋子,奈何司马懿太会装了。

曹芳的时候,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司马懿通过权力斗争掌握了全部军权。掌握全部军权,然后把朝官变成自己的家官,天下就如探囊取物了。

曹操死于220年,曹丕死于226年,曹叡死于239年,这三个皇帝死亡间隔的时间不到20年。

看到没有,司马懿一个人就经历了四朝皇帝,只要曹家子弟每个人多活十年,可能就没司马家什么事情,这大概是天命吧。

还有就是三国只要没统一,连年的战事就需要将军。奈何曹魏晚期,就司马懿一个能打的。

掌控了绝对的军权和绝对的行政权,司马家才敢与天子摊牌。魏略曰:景王将废帝,遣郭芝入白太后,太后与帝对坐。芝谓帝曰:"大将军欲废陛下,立彭城王据。"帝乃起去。太后不悦。芝曰:"太后有子不能教,今大将军意已成,又勒兵于外以备非常,但当顺旨,将复何言!"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说。"芝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玺绶。"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玺绶著坐侧。芝出报景王,景王甚欢。

又遣使者授齐王印绶,当初就西宫。帝受命,遂载王车,与太后别,垂涕,始从太极殿南出,群臣送者数十人,太尉司马孚悲不自胜,馀多流涕。王出后,景王又使使者请玺绶。太后曰:"彭城王,我之季叔也,今来立,我当何之!且明皇帝当绝嗣乎?吾以为高贵乡公者,文皇帝之长孙,明皇帝之弟子,於礼,小宗有后大宗之义,其详议之。"景王乃更召群臣,以皇太后令示之,乃定迎高贵乡公。是时太常已发二日,待玺绶于温。事定,又请玺绶。太后令曰:"我见高贵乡公,小时识之,明日我自欲以玺绶手授之。"

这件事,至少证明在这个时刻,司马师至少表面上没有要以司马代替曹魏的意思。

“是时太常已发二日,待玺绶於温。”

不存在司马师抛出彭城王曹据是试探的问题,因为太常都已经出发两天了。这是立长君,而不是立幼君。

多的懒得说了,这是最基本的逻辑思考问题。你要是非认为这个时候司马师就憋着心思取代曹魏,那是你每个人的自由。只能说是每个人看待一个事物大家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不同。

因为初代目年龄太大,平定第一次淮南叛乱之后就没了。二代目带兵出征,结果人也没了。如果二代目没死,那整个进程将会大踏步前进。

到了三代目手上,因为自己的功劳名望不像父兄一样,所以就必须要花费更多时间来调和内部矛盾。比如到底是选择儿子还是选择侄子这个问题,如果不说清楚,大家都会很麻烦。

等到了四代目,才终于走完流程。

但是呢,这一共好像也才十七年。

这其中起码有十年用在了处理内部矛盾上面。曹魏出现了幼主首先,纵观我国古代的各代封建王朝,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但凡是出现了政权风波的那一代,一般都是出现了不负责任的皇帝或者幼主,幼主当了皇帝以后很容易被人操纵,这也是很多权臣喜欢让昏庸无能者、年纪幼小者当皇帝的根本原因,本来曹魏从曹操、曹丕到曹觀都是成年以后大权在握,他们的能力也都比较强,所以曹魏的统治一直安稳,曹魏政权总共只有45年,但是有5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9年。

并在第三任皇帝曹芳时,权力交接严重失误,从此魏国大权旁落司马氏,魏帝成为傀儡。第一任曹丕和第二任曹睿都是有能力的皇帝,可以震摄及掌控司马懿,执政中也颇有成就。但是,两人都短命,曹丕在位6年,在39岁就去世。而曹睿在位13年,在35岁就去世。由于曹睿无后,养子曹芳继承帝位,但是第三任曹芳继位时,只有8岁,权力交接出现失误,导致大权旁落司马氏。直到曹芳这个幼主的出现,让曹魏的统治出现了"裂缝",而司马家也是在曹芳统治时期趁虚而入。

2曹爽重大失误其次,当时司马一族的反叛,其实对于曹魏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因为曹数十分明智地将兵权交给了曹爽,如果曹爽选择跟司马懿鱼死网破的话,那么曹魏还是能够维持统治的,因为司马懿当时只有几千的死士,而曹爽手握数万大军。然而,司马懿让郭太后下旨收回曹爽的兵权,曹爽以为交出兵权就能够安抚住司马懿,殊不知此举是直接断送了曹魏的江山,所以司马家取代曹魏,曹爽是罪魁祸首。

当时由司马懿和曹爽做辅佐大臣,曹爽被司马懿杀后,司马氏独掌大权,不久后曹芳被废。此后,剩下的两个魏国皇帝完全是傀儡。相反,司马懿韬光养晦,一个人便熬过了第一任曹丕和第二任曹睿魏王,然后在第三任魏王曹芳时,司马懿势力崛起,独掌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接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直接杀死了不听话的第四任魏王曹髦。到了司马炎,直接废第五任魏王曹奂而自立。

曹氏内斗导致宗亲权力被严重削弱,而九品中正制大大强化士族力量。曹氏争权内斗严重,宗亲权力被严重削弱。曹丕上位后,便把兄弟曹植囚禁,并严格控制曹氏宗亲的权力,"煮豆燃豆箕",因此,曹氏宗亲既无政治势力,更又无兵权。所以,在司马氏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另外,九品中正制大大强化士族力量,削弱了君权,使得一旦皇帝变弱,或权力交接出错就容易导致权力旁落,埋下了曹魏最终为士族代表司马氏所取代的祸根。司马懿抓住机会,利用九品中正制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推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时,司马懿有意无意的安插自己的人在朝庭百官之中,从而建立了以司马氏为代表的士族,对抗魏国曹氏宗亲。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曹睿,死于公元239年。

即:司马懿和曹爽同为托孤大臣时,已经60岁,接近当时人均寿命两倍的年龄。

如果不是曹爽爱旅游,那么司马懿这辈子也许就那么回事了,落个大魏忠臣名号也不奇怪。

公元249年,司马家发动“高平陵政变”,此时司马懿已经70岁高龄,妥妥的超过当时人均寿命两倍。你指望他政变完就搞禅让?确实有点为难。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重点,曹爽集团之所以把自己作死,一个核心原因在于看不起老同志。

比如他手下的夏侯献和曹肇,当着老同志面,指着树上的只因,来了一句:“此亦久矣,其能复几”。

你说你这不吃饱了撑的么,比戳人脊梁骨还恶劣。

你把这个事换个角度看,实际就是因为曹操,曹丕,曹睿这三朝的不少功臣宿将还在,你当然可以团结他们,把不懂事的曹爽给灭掉。但指望他们拥护你搞禅让,确实难了点。

比如时任淮南军总司的王凌,这哥们应该比司马懿年龄还大,听说司马懿掌权,就一度想举事。(我印象里,这个王凌好像是献貂蝉那个王允的亲侄子。)

到司马家掌权后第二代,本来是想由司马师扛大旗,结果他眼睛长瘤子,作战期间被文鸯搞夜袭,把眼珠子惊掉了(字面意思),不久后死了。

司马师死了,才有了弟弟司马昭的“路人皆知”,但是司马昭能力上比司马师差了太多,所以后来搞出了手下当街戳死皇帝的事。

这个事一出,他这一辈想搞禅让就还是困难了,不搞点大动作转移注意力,彰显一下自己的功绩,能不能稳住自己位置都难说。

这个大动作,就是灭蜀。

曹髦死于公元260年,蜀国公元263年被灭,司马昭死于公元265年。你这么一算,可不就得到第三代司马炎这才行了么,实际司马炎搞禅让也是公元265年。所以,说是三代,其实从高平陵起,不过十六七年。

真正想篡位且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只有司马师,如果司马师不早死,只要多活三年到五年流程就走完了,甚至都不用等拿下蜀吴。

看诸葛诞就知道了。诸葛诞和司马家和王凌和母丘俭关系都很深,但后两者反叛时他并没有响应。错过了这两个反对司马家的机会,说明他并不真的反对司马家,甚至有可能是司马家篡位项目的小股东之一。但司马师一死,诸葛诞就反了,说明他反的是司马昭,或者至少是看不上司马昭。毕竟从前期经过来看司马昭比司马师差远了,项目负责人从司马师换成司马昭肯定有人不服。(钟会和邓艾也都是司马师的人,从后面的种种来看未必就服司马昭)

司马昭也知道大家都不服自己,但篡位项目做到一半退出就是族灭,怎么办?只好硬着头皮走但要先缓个几年夯实一下基础,结果好死不死当街弑杀了皇帝,这才有了灭蜀的动作来增加自己的威望。灭蜀之后没多久司马昭又死了,换到司马炎这里又得把增加威望服众的流程再走一遍,这一拖就拖成三代人了。

顺便说一句,司马懿在高平陵事件里主要是为了自保,未必真想要那个皇位。当时其实是进一步或者退一步的选择,反曹爽,司马家就占到了整个曹魏宗室的对立面,篡位就不得不进行;不反曹爽,司马家族被边缘化,下一代人继续做人臣。对于司马懿来说两条路都没什么,他反正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主要取决于孩子怎么想,所以很有可能是司马懿和司马师关起门来密划时,司马师帮老爷子选了进一步,也是帮自己进一步,所以老爷子说“此子竟可”,这个竟字你们感受一下,是既惊讶又欣慰的心情。而这一切都是瞒着司马昭进行的,一来反映了司马昭能力确实值得怀疑,二来也暗示了司马师才是整个项目的主策划。

0 阅读:119
评论列表
  • 2023-09-04 21:23

    司马宝和司马德宗同样是晋元帝的曾孙,怎么能叫傻叔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