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俾斯麦到默克尔:德国战略为何总在"莽"与"怂"间反复横跳?

晴晴说武器 2025-03-05 06:28:36

作者:季风

网上有一个地狱笑话。问:如何用一句话激怒一个德国人?回答:你们国歌中所唱的那些城市,现在还属于德国吗?

对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德国来说,这的确是个地狱级笑话!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失去了大片领土,连普鲁士(现代德国的起源)的龙兴之地柯尼斯堡也成为了苏联的囊中之物。柯尼斯堡这个地名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加里宁格勒。

领土的丧失,使得大批德意志人被迫离开祖先生活了几百年,乃至上千的家园,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这成为了一代德国人心中最深沉的痛。

现在的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民生活水平也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德国依然是政治上的侏儒,对于世界格局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在可预见的未来中,这种情况将会一直延续。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有声有色、足以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国,发展到现在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成为大国角力的棋子,20世纪对于德国来说,绝对是一段苦难的岁月。而这一切似乎在一早就已经注定,甚至影响至今。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德国的战略选择与战略环境所造成的,至少笔者是这样认为。

德国的战略不足可以概括为战略文化的迷茫,先天资源的不足,以及地缘环境的恶劣。这些问题不解决,德国的未来依然不好捉摸。

先说战略文化的迷茫。这种迷茫与德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关系密切。虽然多数史书把德国的历史追溯到查理曼帝国瓦解后形成的东法兰克王国,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存在很多很多问题。因为东法兰克王国和中法兰克王国一样,在建国不久后就陷入分裂的局面,时间持续近千年。被德国人推崇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一个空有其表的政治概念而已。

三个法兰克王国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德国的分裂。德意志内部各邦国之间的差异,并不比它们与英法之间的差异小。内部的破碎,使得德意志并没有相对统一的战略思维。这种甚至延续到现在,德国在外交上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一时期,欧洲主要大国都形成了自己的战略风格或惯用策略:英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推行光荣孤立的政策;法国在各大国之间回旋,努力争取自己的天然边疆,提防其他国家挑战其欧陆霸权;俄国推崇强人政治,一贯恃强凌弱,步步蚕食;波兰屡屡挑战强邻,与周边几大强国都交恶,属于那种没事找抽的类型……

1871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运作下,德国实现了统一。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此建立,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作为统一运动的中坚,普鲁士的行事风格对之后德国的战略与外交产生深刻影响。

俾斯麦

而普鲁士的风格就一个字:莽!作为军武起家,一个由军队建立的国家,普鲁士不太擅长于政治上的纵横捭阖,更喜欢武力上的硬碰硬!18世纪的七年战争中,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在面对几乎整个欧陆强国的群殴时,丝毫不怂,从头强硬到底。如果不是新登基的俄国沙皇时腓特烈的脑残粉,选择在最关键的时刻退兵,普鲁士真的可能彻底崩溃。

哪怕是耶拿战役后,表面屈服于拿破仑,普鲁士的容克军官团也是暗中重组军队。大名鼎鼎的参谋制度,就是这一时期在普鲁士军队中逐渐成熟的。

之后的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中,普鲁士作为反法联军的中坚力量,报了一箭之仇。

滑铁卢战役

这种大环境下,俾斯麦就显得十分另类了。在容克贵族看来,俾斯麦的操作简直无法理解:支持法国极端共和派,同时支持法国在非洲大陆的扩张;不断拉近与俄国的关系,甚至有点谄媚,确保俄国在战争中即便不是德国的盟友,也不至于成为敌人;限制本国开拓殖民地的要求,控制海军规模,以保证与英国的关系……

1890年,新继位的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麦的职务,开始推行世界战略,最终与英法俄等大国的关系全面恶化。结果就是欧洲两大军事同盟的建立,并最终引发一战。

一战中的德国士兵

一战后的德国,延续了这种传统。纳粹在短暂利用英法苏等国的矛盾,取得局部优势的条件下,再次与各主要大国交恶。最终在整个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下,纳粹德国战败,并背负一堆的骂名。这也导致二战后的德国一度分裂,并成为各国重点防范的对象。

现在的德国依然没有自己的战略文化,难以形成长期的战略。即便已经回到世界第三经济强国的行列,德国在外交战略上始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甚至为了他人的利益“火中取栗”。

未来的德国会不会出现一个属于自己的战略大师,就像当年的俾斯麦那样引导德国走出一条新的路,那就只能用时间回答了。

巅峰时期的纳粹德国

说完战略文化的缺失,下面就是资源的不足。这不仅仅是德国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整个欧洲大陆的问题。

现在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在世人眼中几乎是富足的代名词。但事实上,欧洲,准确说是广义的西欧的资源相当有限。大航海时代,西欧人的海外探索与其说是对世界的雄心,不如说是极度贫困下不得已的突围。

工业革命前,西欧社会的快速发展就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美洲地区相对落后制度,和丰富资源的基础上的。假设欧洲一开始就撞上中国、印度这种相对成熟的文明,他们的发展会是怎样的,真的不好说。

直到工业革命后,凭借着大机器生产带来海量财富和跨时代的动员能力,欧洲才真正能够直面亚欧大陆另一端的传统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随之而来的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和亚洲文明两百多年的沉沦。

当然工业文明对欧洲的重塑,也是彻底的。不说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架构的重组,单单是各国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都足以让欧洲手忙脚乱。好在此时,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欧洲触角尚未触及的地方。欧洲各国的争夺更多是对殖民地的争夺,欧洲大陆反而相对稳定,进入了所谓的“百年和平”。

19世纪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重塑了欧洲的力量对比。内燃机和电力的发明与普及,改变了世界的能源结构。石油作为当时新的能源,成为左右世界的关键所在。这对德国的冲击极大,德国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但石油相当有限。讽刺的是,内燃机这种依赖于石油制品,并改变人类社会的机器类型,发明者正是德国人。

资源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德国的发展!与德国不同,英法两国有着广阔的殖民地和庞大的海军,可以通过掠夺或者贸易的方式获得这些资源。美俄(苏)领土辽阔,也有着各种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与英法等国的矛盾激化,是利益的冲突,其深层原因则在于对存量资源的争夺。对于他来说,在一战中失败很大程度是因为资源的不足,导致其在持久战难以维系。

一战后,这一情况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进而成为二战爆发的根源。有一种观点认为,德国之所以不顾一切的启动巴巴罗莎计划,就是为了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二战后,靠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德国的能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真正让德国能源不足不再是问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廉价的能源通过北溪管道源源不断进入西欧。

二战德国坦克

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美国策动颜色革命,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恶化。作为同一阵营的西欧也受影响,作为西欧一员的德国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俄乌冲突爆发后,尤其是北溪管道被破坏后,包括德国在内的国家都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

能源问题不解决,德国的未来真不好说。尤其是现在的德国环保主义的存在,绿党不可能让德国较为丰富的煤炭再度成为德国能源的主力。

除了这些问题,德国最大的问题是地缘环境的问题。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领土大多处在波德平原上,几乎无险可守。中世纪以来长期的分裂,也是周边几大势力反复拉扯导致的。

德国

近代德国的统一对欧洲原有的地缘政治环境构成冲击,引发了各国的警觉。俾斯麦竭尽全力也只是暂时阻挡法俄两国跨越欧洲大陆的握手,为德国赢得了短暂的发展机遇。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遭遇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本就资源不足,还要分兵,最终导致失败。

二战后,德国分裂,并成为冷战的最前线。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联邦德国在让渡部分主权的基础上,与法国实现了和解。

不论是早期的煤钢联营,还是现在的欧盟,德国都需要法国的协助才能有所作为。欧元的诞生,让德国与欧洲各国高度绑定,这固然优化了德国的处境,却也让德国在制定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他国家。

欧盟国家

地缘环境的不利极大限制了德国的发展,想要安全就不得不付出点什么。德国因此无法完全根据自身利益确定政策,始终受制于人。

要命的是,这种处境不太可能改变。

0 阅读:0

晴晴说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