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西坝岗阿修罗 张家口辑逸
张家口堡玉皇阁,每年游人无数,如果没有故事,那它就是一处明清风格的老院落,然老院落如能佐以故事,今人登临一趟,方觉这古堡之旅真正名符其实,并且鲜活。
钟德祥(见本号前文)被遣张家口,长期居住于张家口下堡城中。与玉皇阁僧人日常往来,每每有诗作,记录这些琐事。计有《雨后访阁僧》《寺阁月望》《月夜访阁僧小坐》等多篇。其中一首记事兼送别的诗,题为《送阁僧携其徒赴潭柘寺受戒》,读来别有实录的味道。
先补一段小贴士。据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北京出版社,2016):“明末,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有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时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二月初的一天,故事是这样的:清晨,阁僧师徒打点起行李、整理着装,牵驴下山,远处打量,小沙弥的身量正和驴子一样高。作者猜度,你师徒这一去,正应该走居庸关这条路吧!春天已至,到处冰消雪化,正适合旅人行走,桑干河、永定河一路南下。你们出居庸关,到北京,西过卢沟桥,入山至潭柘寺,那可是一处清幽静谧的去处啊!
北京是天子所居,九门之内,都是繁华热闹的地方,似你们这样出家修行的人,我认为还是不要到那红尘俗世中去为好,分披蓬蒿,隐入深山,方是你们这样人清静修行的地方啊!我还了解,据说僧人受菩萨戒,须在头顶烧出戒疤,从此后,蒲团上打坐,便如在灵山修行一般,这烧灼的痛处,还须忍耐呀!
当初,禅宗五祖惠能,受了弘忍大师衣钵,连夜南走,过大庾岭,历经不知道多少的劫难波折,在凡世中隐姓埋名十多年,才演出一段“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禅宗公案,终成正果。
我希望你们早日完成这一套摩顶、受戒的仪式,回来依旧僧衣僧装、挖畦种菜,息虑静心,打座参禅。外出多有风雨,一路免不了劳累跋涉,等你们遍历路上的风尘辛苦回来,我们再一起共对这塞上青山。到那时候,我愿在弥勒龛的西边,与你们比邻而居,一心修行,和你们师徒共参佛法、同享自在!

玉皇阁门外石阶
依例附原诗及注释。厌烦的读者,可跳而过也。
《送阁僧携其徒赴潭柘寺1受戒》
横檐楖栗2晓打包,直裰3邪幅4青束绦5。
牵驴下山日晒影,沙弥6雏发7如驴高。
居庸8冰销路不滑,桑干9水接卢沟桥10。
翠微11蜿蜒得胜境,戒坛12洗耳闻松涛。
大城九门13万烟树,鸦鸱晓暮争囋嘈14。
道人15出世慎勿入,入山有路披16蓬蒿。
我闻尔法菩萨戒17,志顶18三星灸香艾19。
一蒲团20是一灵山21,佛曰痛处须忍耐。
慧能22昔受黄梅衣23,渡江贼刀24夜魔怪。
遁形十年25世不识,合眼不动风中旆26。
摩顶27落采事便了,早归破衲28畦寒菜29。
堂堂偏袒30坐雪月,空中何曾一丝絓31。
此行恐防阴雨多,只可鞋袜水泥带。
尘昏风霾世间路,归时好与山相对。
我欲弥勒龛32西头,依僧结茅33真沉舟34。
丁宁往还盖有说,与尔坐看四大浮35。

玉皇阁夜景
【注释】
1潭柘( zhè)寺:寺名。在今北京石景山西。以在西山支脉潭柘山而名。晋代于此建嘉福寺,唐名龙泉。明改名潭柘。清康熙年间,赐名岫云禅寺。民间仍称潭柘寺。
2横檐楖( jí)栗:楖栗,木名,可做杖,后作为手杖、禅杖的代称。“横檐”之‘檐’字,疑为‘担’之正体‘擔’字传抄之误,“横檐”为“横担”,即以杖背挑包袱,合乎僧人早起收拾行装、准备远行的常理(聊备一说)。“横檐”因注者识见有限、未通其义,存疑。
3直裰( duō):古代家居常服,斜领大袖,四周镶边的袍子。也指僧衣道袍。
4邪幅:裹小腿的布幅。《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笺:“邪幅,如今行縢( téng)也,偪其束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
5束绦:束腰的带子。
6沙弥:佛教谓男子出家初受十戒者为沙弥。周叔迦《佛教基本知识》(北京出版社,2016):“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予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废弛。”
7雏发:童发。
8居庸:关名,在军都山(旧称居庸山)上,两山夹峙,悬崖峭壁,地势险要,古称九塞之一。军都山亦为“太行八陉”的最北陉。
9桑干:即桑干河,源出山西马邑县桑干山。东入河北张家口阳原、怀来及北京市郊外,下流入大清河(即今永定河)。
10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跨永定河(金时称卢沟河)上。金元以来,为京师交通要道。
11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
12戒坛:佛教僧徒传戒之坛。
13大城九门:清时指北京外城九门,即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大城九门”代指北京城。
14囋( zá)嘈( cáo):杂乱而喧闹。
15道人:六朝时僧人的别称。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
16披:拨开。
17菩萨戒: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18志顶:即受戒时的“爇顶”。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大家小书”丛书,北京出版社,2016):“这是元代传下来的非正规陋习。汉化佛教比丘与比丘尼在受二坛戒后三坛戒前爇顶。受菩萨戒者燃香十二炷,烧成十二个疤,俗称‘烧香疤’。”
19灸香艾:燃艾草香用来烧烫。
20蒲团:用蒲编织成的圆垫,僧人坐禅或跪拜时所用。
21灵山:山名。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22慧能:即“惠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23黄梅衣:据《坛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西北地区)东禅寺。东禅寺为弘忍大师道场。《坛经》以“黄梅”代指弘忍大师,黄梅衣,指弘忍传给惠能的僧衣,作为信物。
24渡江贼刀:据《坛经》,惠能从九江驿渡江后,辞别五祖,拼命往南走。不到两个月,抵达了大廋岭。这时,后面跟随追踪而来的有几百人,都想来抢夺衣钵。
25遁形十年:据《坛经》,惠能后来来到了曹溪山,又被恶人追赶。于是在四会这个地方,不得不混迹于猎人的队伍里,一晃就是十五年。
26风中旆( pèi):斾,即幡。《坛经·行由品第一》(赖永海主编“佛教十三经”《坛经》,中华书局,2013年8月):“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7摩顶:本指释迦牟尼以大法付嘱摩诃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来佛教授戒时,也摩受戒者的顶,传为定式。
28破衲:僧衣。亦是僧人自称或代称。
29寒菜:越冬的菜蔬。泛指蔬菜。
30偏袒:佛教徒穿着袈裟,袒露右肩,称为偏袒。
31絓( guà):挂。
32龛:供奉神位、佛像等的阁子。
33结茅:指盖造简陋的房屋。
34沉舟:《金刚经·证信希有分第六》(赖永海主编“佛教十三经”《金刚经》,中华书局,2013年8月):“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为自己已经皈依佛、法、僧三宝,不再回头。即“佛法为舟,登岸弃之。”
35四大浮:其一,佛教世界观,认为围绕须弥山有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南赡部洲又称阎浮提。阎浮世界泛指人类世界,四大浮,可解作四方人类世界(存疑);另,浮思,即罘罳,可供瞭望用的城上角楼。《周礼·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张家口堡城四角,各建有角浮思,玉皇阁左右望,可谓“四大浮”。备一说。

玉皇阁
全诗写作者送老僧带他的徒弟前往北京潭柘寺受戒一事,从侧面印证了清末北京、张家口两地佛教交流往来的基本状况,为这一时期张家口地区寺院日常运转的情形,留下了珍贵的可信史料,还介绍了佛教禅宗修行、受戒的一般仪轨,甚至涉及六祖惠能《坛经》中的诸多公案。深入一步,也反映出作者于遣戍中精神寄托之所在:我那所谓经时济世的抱负,既然不为人间“圣王”所用,一腔愚诚,尚可礼敬“空王”。这是封建专制皇权之下,读书人的一般思想路数:进,要为皇帝好好打工,退,则礼佛念经、四大皆空。

电影《少林寺》剧照
作者赘语:电影《少林寺》所取材,本是唐初故事。影片中觉远和尚炙顶受戒片断,是直到元代才形成的陋习。电影在时空上有错置的失误。
对原诗解析有歧义错误之处,仍依旧例,功在作者罪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