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康巴诺尔湖

浩慨说历史 2025-03-29 08:20:38
我家乡的康巴诺尔湖 /武占胜

原创 瀚林文苑作者 瀚林文苑

我家乡的康巴诺尔湖

作者武占胜

常言道,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类恒有的心灵向往,依水而筑是人类亘古不变的选择。我的家乡康保县是河北省唯一的无河县,加之“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人们对水极为渴求和敬畏。或许是苍天眷顾,紧靠县城的南端,竟然拥有一处天然湖泊——康巴诺尔湖。

康巴诺尔是个蒙语,意为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而得名。实际上,康巴诺尔湖是近年来乡亲们的称呼,早些时候,人们都叫它“小南海”或“小南淖儿”。康巴诺尔湖是啥时候形成的,我不得而知。据说它的形成,是与一个天然的地下泉眼有关,这个泉眼一年四季为湖泊提供水源,从而使得康巴诺尔湖水从不枯竭,并且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最终形成坝上草原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湖上波光荡漾,水鸟啁啾,芦苇婆娑,景色秀丽。

对康巴诺尔湖,我和众乡亲们一样,了如指掌。我最早看到康巴诺尔湖,是一九七六年的初春。那时,我在县城的二中念书。因为在湖南面的李家营村和聚宝山村居住着我的俩个姐姐,所以每逢周末,我要么去李家营,要么去聚宝山。去这俩个村,康巴诺尔湖是必经之地,当行至湖边时,我总要逗留玩耍一番。遇到酷暑盛夏,我就在浅水处学狗刨式游泳。当天寒地冻,冰封湖面的时候,我就在冰面上滑“出溜溜”。有时,我还约上一两个同学,一块去我姐姐家,一块儿在湖边玩耍。我们在水草里捉鱼寻鸟蛋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时,来这里游玩儿的人很少,湖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开发利用。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近年来,家乡领导和人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对康巴诺尔湖进行了全面根治,持续加大了对康巴诺尔湖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调控湖面水位,精心打造生态旅游湖泊,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圣地和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目前,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55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4300多亩,湖水最深处3.5米,水质清澈纯净,整个湖面秀色柔美,宛若群山环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康巴诺尔湖紧靠县城,所以,居住在这里人们,茶余饭后,闲暇之时,便来到湖边,领略湖光美景。当然,我也不例外。或许,我这一生可能与湖海有缘。退休后,便随着闺女,竟然居住在了旅游胜地、海滨城市秦皇岛。水是秦皇岛响珰珰的名片,这里的湖水,就像家乡的草原,到处都有,司空见惯。尽管秦皇岛的水闻名遐迩,但是于我而言,心里装着还是家乡的康巴诺尔湖。所以,每年的暑假期间,我都要回到家乡,看看那念念不忘的康巴诺尔湖,并且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在家乡的民间,对康巴诺尔湖有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姑且不谈那些传说是真是假,但是,足以说明家乡人对康巴诺尔湖的深深情怀。我觉得,那些动人的传说和故事,不仅赋予了康巴诺尔湖的神秘与神奇,而且为康巴诺尔湖注入了悠久与厚重的底蕴。也正因为家乡人对康巴诺尔湖怀有特殊的情感,所以讴歌、颂扬她的诗文、影像、图画等不胜枚举。

康巴诺尔湖一年四季,景随时移,季季美不胜收。尤其是盛夏时节,这里是生态旅游的绝妙之地,碧绿的水面,青翠的绿地,宽阔的广场,精致的林带,构成一幅天然质朴的美景。游人在这里可以尽兴地划船、游泳、垂钓;可以观赏飞翔嬉戏的遗鸥、黑鹳、东方白鹳、天鹅等各类珍奇鸟类;可以充分体味康保人民的厚道、朴实、热情;可以享受具有当地特色的手把肉、烤全羊等美味佳肴;可以领略壮丽、迷人的草原风情;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深邃。令人流连忘返。康巴诺尔湖还设有木质栈道、观景台等供游人赏湖之设施。我在秦皇岛经常自豪地和人们提起家乡的康巴诺尔湖。我还借参加大型的门球赛事之机,向来自全国各地的球友津津乐道,我们康保不仅有高档次的室内外草坪门球场馆,而且还有值得游览的康巴诺尔湖。

去年夏季,我回到家乡,再次观赏了康巴诺尔湖。记得那天上午,我与老伴披着艳阳,迎着微风,兴致勃勃地走到了康巴诺尔湖岸边。 我们站在伸进湖中的观景台,极目远眺,湖光秀色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只见湖水辽阔,满目皆蓝。微风吹拂,碧波潋滟,袅娜婆娑,涟漪粼粼,浮光闪闪。浪花,在碧绿的湖面上翻滚着。空中的各种鸟类,或盘旋或俯冲,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展翅翱翔如少女翩翩起舞。水中的鱼逍遥自在地游来游去。朵朵白云在湖水深处飘动。由远及近,目之所至,岸边的花朵,五光十色,争妍斗艳。茂盛的水草簇拥着、摇曳着,是那般的惬意、热烈、欢畅。身临其境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我们慢步木质栈道,呼吸着湿润清新的“海”风,感到格外的凉爽和惬意。

康巴诺尔湖之美,与国内的那些名湖相比,可以说是也逊色不了多少。美丽的康巴诺尔湖吸引着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儿,他们或静静地眺望湖水,或目不转睛地仰视着鸥鸟,或各自摆好姿势,背靠湖水,相互拍照,兴致极浓。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踏上了返程,身虽已远,心却留在了康巴诺尔湖。

作者介绍

武占胜,河北康保人,大学学历。任过中学教师、校长、局长、报社特约记者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长城》《河北日报》《长城文艺》等报刊媒体发表各类文稿千余篇。出版《写在贫瘠土地上的文章》一书(上、中、下三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