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会等到215年才进攻汉中?随后为何没有继续进攻川蜀呢?

红尘的历史说 2024-12-02 04:21:42

公元211年,曹操扬言要攻打汉中张鲁,却在拿下关中后突然回撤,专注于谋划加九锡之事。直至215年,他才真正发起对汉中的进攻。在艰难攻下阳平关、成功降服张鲁后,面对手下司马懿、刘晔"趁热打铁进攻蜀地"的建议,这位素以"快意恩仇"著称的枭雄却罕见地按兵不动。他不仅没有继续挥军入蜀,反而大规模迁移汉中居民至洛阳、邺城等地。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群雄逐鹿,汉中称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汉中一地,却在张鲁的统治下独树一帜,成为乱世中的一片净土。

张鲁以五斗米教治理汉中二十余载,推行"政教合一"的温和治理方式。他设立义舍,救济贫困,建立医馆,免费施药,深得民心。

汉中地处关中与益州之间的咽喉要地,居民超过十万户,人口之多甚至超过了关中与凉州的总和。得益于张鲁的良好治理,汉中不断吸引周边难民迁入,尤其是在韩遂、马超在关中作乱期间,数万人涌入汉中避难。

张鲁治下的汉中,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他虽然割据一方,却始终保持着对朝廷的名义上的臣服,定期向曹操进贡,以示对中央政权的尊重。

汉中的战略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地理位置上,更体现在其军事意义上。这里是连接关中与巴蜀的重要通道,控制着秦岭南北的交通命脉。阳平关更是天险要塞,易守难攻。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更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张鲁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他的部下多为五斗米教信徒,忠诚度极高。

对于曹操而言,汉中既是通往西南的门户,也是遏制刘备的战略要地。然而,在211年之前,曹操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的统一上。

这一年,曹操刚刚平定了河北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但西北的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仍然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关中地区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着曹操对汉中的战略部署。

在这种局势下,汉中成为了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而张鲁则在这个夹缝中,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稳健的内政措施,让汉中在乱世中保持了相对的安定。

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来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突然宣布要讨伐汉中张鲁。这个消息一出,整个关中地区顿时风声鹤唳。

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曹操此时的真实目标并非汉中,而是关中的马超、韩遂等势力。这两位关西军阀长期割据一方,对曹操在西北的统治构成了重大威胁。

曹操此番"声东击西"的战略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马超、韩遂等人果然中计,认为曹操要攻打汉中,必然会从关中经过。

在渭水之战中,曹操大破马超、韩遂联军。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将追剿的任务交给了夏侯渊和张郃。

这一年冬天,曹操突然撤军返回许都。表面上看,他是为了处理朝廷内政,但实际上是为了推进自己的政治计划——加九锡的大事。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回到朝廷后,立即着手进行权力交接。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他与多年的老友、被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发生了激烈冲突。

对于很多汉臣来说,他们可以接受曹操掌握实际控制权,但绝不愿意看到其权力被正式制度化。这种矛盾最终导致荀彧的悲剧性结局。

就在曹操忙于朝廷内政的这段时间,刘备抓住机会,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占领了益州。这个意外之喜让刘备获得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从军事角度来看,曹操这个时期对汉中的态度可以说是欲擒故纵。他深知汉中张鲁一直保持着对朝廷的尊重,定期进贡,因此并不急于对其用兵。

反观张鲁,他在这段时间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当汉中居民发现玉印,建议他称帝时,他听从了功曹阎圃的建议,继续保持观望态度。

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年(215年)。在这之前,曹操的重心都放在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上,包括成为魏公、清除反对派、让女儿成为皇后等。

这一系列的政治举措,让曹操从一个"职业经理人"变成了"子公司老板"。完成了这些内部整合后,他才重新将目光投向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

在这四年的等待中,曹操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政治转型,还通过夏侯渊基本平定了凉州。同时,他也看到了刘备占据益州后对汉中虎视眈眈的野心。

正是这些因素的变化,促使曹操决定在215年发起对汉中的进攻。这个时机的选择,既不是偶然,也不是迟疑,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定。

平定汉中,落子无悔局

建安二十年(215年)春,曹操终于对汉中发起了全面进攻。他命令夏侯渊从陈仓道出击,自己则率领主力军从褒斜道进发。

这次军事行动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曹操的军队不仅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更重要的是已经在前几年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

夏侯渊率军先期抵达阳平关外,但这座天险要塞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张鲁的弟弟张卫率军据守关隘,一时之间难以攻克。

曹操亲自来到阳平关,下令军队在关外修建营寨,准备打持久战。他深知汉中军民团结,强攻难下,必须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战事进行到第三个月,张鲁内部出现了分歧。他的谋士阎圃认为不如主动投降,保全实力;而另一派则主张死守到底。

就在张鲁举棋不定之际,曹操派人送去了一封信,承诺给予优厚待遇。这封信打动了张鲁,他决定开城投降。

阳平关大门打开的那一刻,曹操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不仅没有追究张鲁的责任,反而封他为镇南将军,赐予他大量财物。

张鲁的其他部将也得到了妥善安置。曹操的这种宽厚政策,让汉中的权力交接变得异常顺利。

然而,占领汉中后,曹操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没有继续南下进攻刘备占据的益州,而是开始大规模迁移汉中居民。

这个决定引起了军中将领的不解。司马懿、刘晔等人都建议趁势进攻蜀地,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但曹操坚持己见,他命令将汉中十万余户居民分批迁往洛阳、邺城等地。这些居民不仅获得了新的土地,还得到了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确实削弱了汉中的防御力量。但从战略角度来说,这却是一个高明的决定。

通过迁移人口,曹操不仅获得了大量劳动力,补充了中原地区的人口损失,更重要的是切断了汉中与巴蜀的传统联系。

在完成这些部署后,曹操任命夏侯渊为征西将军,镇守汉中。这位勇将此前在平定凉州时表现出色,是守卫西部边境的最佳人选。

至此,汉中之战圆满结束。曹操不仅获得了这个战略要地,还通过一系列政策安排,为日后的战略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得失之间,棋局已定局

从汉中之战的结果来看,曹操的决策可谓高瞻远瞩。他放弃了马上进攻蜀地的诱人机会,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策略。

这个决定在两年后得到了验证。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趁曹操北征乌桓的机会,发动了汉中之战。

面对刘备的进攻,驻守汉中的夏侯渊在定军山战役中战死。这位曾经威震西北的名将,最终倒在了自己守护的土地上。

刘备占领汉中后,并没有像曹操担心的那样立即进攻关中。相反,他选择了固守,并在汉中称王,显示出对这片土地的重视。

从某种程度上说,曹操当初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如果他在215年继续南下,必然会面临补给线过长的问题。而且,一旦久攻不下,还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反观刘备夺取汉中的过程,他面对的是一个人口已经大量迁出的地区。曹操的迁民政策,在无形中降低了汉中对刘备的战略价值。

更重要的是,曹操通过迁移汉中居民,在中原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这些人后来为魏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孙权偷袭,最终兵败身死。这场战役的结果,印证了曹操不急于南下的战略眼光。

如果说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转折点,那么曹操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战略智慧,无疑是其成为一代枭雄的重要原因。

他不仅考虑到了眼前的军事得失,更看到了长远的政治利益。通过迁民、驻军等一系列措施,为魏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