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李莲英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在宫中风光无限。他陪伴慈禧太后整整44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雨变迁,见证了晚清的兴衰沉浮。慈禧太后对他宠信有加,不仅破格提拔他为正二品总管太监,更是赏赐无数,光是院子就赐了三座。
然而,树倒猢狲散,这位曾经的红人在慈禧太后驾崩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有人说他被人害死,有人说他暴病而亡,更有传言说他是身首异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身家丰厚、位极人臣的大总管,在出宫仅仅三年后就离奇死亡?
一、少年入宫,步步为营说起李莲英入宫的经过,还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咸丰五年,年仅十三岁的李莲英正在北京城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那时的他,哪里能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呢?
这一年,沈兰玉路过杂货铺,见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做事麻利,便起了爱才之心。要知道,沈兰玉可不是一般人,她是当时宫中有名的女官,专门负责为宫中选拔太监。
沈兰玉先是将李莲英安排进了郑亲王府。在这个"跳板"上,李莲英学会了规矩礼仪,也练就了一身伺候人的本事。郑亲王府可不比杂货铺,这里头的规矩多着呢!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学习礼仪,从行走坐立到说话的语气,甚至连递茶倒水都有讲究。
两年后,机会来了!咸丰七年,各王府向皇宫进献太监的日子到了。这可是一年只有四次的机会,每个想入宫的太监都得过五关斩六将。先要通过体检,还得考察品行,最后还有规矩礼仪的考核。
李莲英凭着在郑亲王府学到的本事,一举通过了考核。可进了宫,他才发现这才是开始。宫里头的规矩比王府还要严十倍!一个不小心,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这时候,李莲英遇到了他的贵人——刘多生。这位刘师傅可不简单,他是慈禧跟前的红人。在刘多生的指点下,李莲英学会了更多的门道。比如该怎么看人眼色,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装聋作哑。
先是在奏事处做了几年的小太监,每天跑前跑后,传递公文。这期间,李莲英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记性好,反应快,办事麻利。渐渐地,他在宫里有了些名声。
同治元年,李莲英被调去伺候婉贵妃。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后宫的贵人。在婉贵妃身边,他学会了更多的规矩。比如递东西时手要放在哪个位置,说话时目光要看向哪里,甚至连脚步声都要轻得恰到好处。
两年后,机会又来了。同治三年,李莲英被调入长春宫,开始伺候慈禧太后。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在长春宫的头几年,李莲英一直默默无闻,但他的表现却被慈禧看在眼里。
这不,慈禧就给他赐了个新名字。原本他叫"连英",后来就变成了"莲英"。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了后世,也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
这一路走来,李莲英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杂货铺到郑亲王府,从王府到皇宫,从婉贵妃到慈禧太后,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谁能想到,这个当年的杂货铺学徒,后来竟成了慈禧身边最得力的红人呢?
二、权倾朝野,机关算尽话说李莲英从一个普通太监到权倾朝野的大总管,这其中的转折可着实令人称奇。要说这转机,还得从同治十三年说起。那一年,宫里要举办同治皇帝大婚典礼,这可是天大的喜事,马虎不得。
慈禧太后破例提拔李莲英为正二品总管太监,这可是打破了清朝"太监品级不得超过四品"的祖制!要知道,在他之前的太监,就算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四品官。这一下,李莲英可就成了宫里的"一把手"。
这个同治皇帝大婚的典礼,李莲英可是操办得漂漂亮亮。从宫门口到乾清宫,铺的都是大红地毯,两旁摆的是各色珍贵花卉。光是摆设香炉的位置,他就让人反复调整了好几次,就为了让香气飘得恰到好处。
这一场大婚典礼办得漂亮,让慈禧太后龙心大悦。从此以后,但凡宫里有什么大事小情,慈禧都交给李莲英去办。宫里的太监们都说:"只要是李总管经手的事,准没错!"
有趣的是,李莲英对慈禧太后的口味可是摸得透透的。每到饭点,他都要亲自去御膳房盯着。有一回,厨子炒了道糖醋里脊,李莲英尝了一口,立马让重做:"太后娘娘喜欢酸味重些,这个太甜了。"果然,重做的菜端上去,慈禧连连点头。
不仅如此,李莲英还深谙为官之道。每次朝廷大臣进宫觐见,他总是能把握分寸。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该躲开的时候躲开。即便是军机大臣这样的重臣,见了他也得客客气气地打招呼。
有一次,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进宫请示军务,李莲英恰好在场。丁汝昌说起北洋水师演练的情况,李莲英在一旁不动声色地听着。等丁汝昌说完,他才轻声补充道:"前几日太后娘娘还念叨着,说北洋水师是国之重器呢。"这一句话,不偏不倚,既给足了丁汝昌面子,又暗示太后对水师很是关心。
在处理朝廷事务上,李莲英更是有一套。每天早上,他都要先把当天要处理的奏折整理好,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哪些事该马上禀报,哪些事可以缓一缓,他心里都有数。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从不越权。那些朝廷大事,他从来不随便插嘴。即便知道内情,也装作不知道。正是这份谨慎,让他在宫中站稳了脚跟。
当然,李莲英对慈禧的言听计从也是出了名的。太后说东,他绝不往西;太后说快,他决不慢。就连太后略带埋怨的一个眼神,他都能立刻心领神会,马上改正。
这样的本事,在宫里可不多见。难怪慈禧总说:"还是莲英办事让人放心。"就这样,李莲英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权力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成了慈禧最信任的心腹,也成了晚清宫廷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三、幕后掌权,智保自身要说李莲英最考验智慧的时候,莫过于光绪与慈禧之间的明争暗斗。光绪二十年,年轻的光绪皇帝开始亲政,这可是个敏感的时期。一边是垂帘听政二十多年的慈禧太后,一边是跃跃欲试的新帝,李莲英在这个局面中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每天早朝后,光绪皇帝都要去慈禧太后那里请安。李莲英便在这个时候派上了大用场。他总是提前到慈禧太后的寝宫外候着,等光绪一到,立马进去通报。不早不晚,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在戊戌变法期间,李莲英的处境更是微妙。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大臣频繁出入皇宫,而守旧派大臣们也没闲着。这些大臣们见了李莲英,有的拉拉袖子,有的递递帖子,都想打听太后的态度。李莲英对这些人统统笑脸相迎,却绝口不提任何朝廷大事。
有一天,一位维新派大臣在御花园遇到李莲英,热情地问道:"李总管,听说皇上最近很关心新政啊?"李莲英只是笑着回答:"老奴只管伺候太后娘娘的起居,这些大事哪里敢妄加评论。"
就在变法维新如火如荼的时候,李莲英更是谨慎。每天早上给慈禧太后送茶的时候,他从不多说一句关于朝政的话。即便太后问起,他也只说些皇上日常起居的事情。这一招高明啊,既不得罪皇上,又不惹太后生气。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更显出李莲英的本事。慈禧太后西逃,他一路随行。这一路上,他既要安排太后的吃住,又要应付沿途的官员。最难得的是,他还得防着有人借机生事。
有一次,队伍路过陕西一个小镇,当地官员献上一筐新鲜水果。李莲英二话不说,自己先尝了一个,确认无事才敢呈给太后。这样的例子,在西逃途中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回京之后,李莲英更是小心谨慎。光绪皇帝被软禁在瀛台,他从不在太后面前提及此事。每次去给光绪送膳,他也是毕恭毕敬,不多说一句闲话。
最令人称道的是,李莲英从不结党营私。那些想通过他走后门的官员,他一概回绝。就连他的亲戚想托他办事,他也是一口回绝:"这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可不敢做。"
在宫中这些年,李莲英见过太多人因为结党而倒台。就拿安德海来说,当年何等威风,不也是因为结党而被处死?李莲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从不收党羽,也不结交外臣。
每次有大臣送礼,他总是先禀报太后,得了应允才敢收下。这些礼物,他也从不私自处置,全都如实上报。正是这样的谨慎,让他在宫中平安无事地待了半个多世纪。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李莲英已经在宫中待了五十多年,见过的大风大浪不计其数。从同治到光绪,从变法到义和团,从西逃到回京,他总能在各种局势中站稳脚跟,这份本事,着实令人叹服。
四、财富之谜,众说纷纭说起李莲英的财富,在宫里可是出了名的。光说慈禧太后赏赐的院子,就有三座之多。这三座院子可不是普通的四合院,而是足足有一百多间房的大宅院!其中最大的一座在西四北头条,光是正房就有九间,两侧厢房加起来有四十多间,后罩房更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院子里头的摆设,更是价值连城。据说光是古玩字画就摆满了好几间房。其中最值钱的是一对乾隆年间的青花龙纹大瓶,这可是慈禧太后在六十大寿时赏赐的。这对大瓶放在正房的中堂上,每逢过节,李莲英还特意请人来擦拭保养。
不光是古玩字画,李莲英的库房里还藏着不少稀罕物件。比如那些南方贡品,像是上等的龙井茶、蜀锦、苏绣,慈禧太后赏赐一些,他自己也留下一些。光是龙井茶,他就存了好几箱,都是西湖头茬的明前茶。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收藏的珠宝首饰。据说有一次,李莲英请一位老字号首饰铺的掌柜来家里鉴定东西。那掌柜一进储藏室就惊呆了,光是各色珍珠就装了好几个匣子,大的足有黄豆般大小,个个都是极品。
这些财富从何而来?除了慈禧太后的赏赐,还有各路权贵的孝敬。那些想在太后面前说上话的官员,哪个不得先孝敬李莲英?就连外国使节觐见,也都要通过他打点。据说英国公使在觐见慈禧太后之前,就送了一块极其精致的怀表给李莲英。
不过,李莲英收礼也是有讲究的。那些明目张胆的贵重礼物,他是从不收的。倒是那些不起眼的物件,他来者不拒。比如一盒上等的茶叶,一方上好的端砚,这些东西既不显眼,又实用。
李莲英还有个独特的本事,就是懂得保值。他把获得的赏赐和礼物,都换成了当时最保值的东西——地契和银票。据说他在北京城里的地契就有好几本,光是铺面就有二十多间。这些铺面都租了出去,每月都有固定的租金收入。
有趣的是,李莲英从不把所有财产放在一个地方。他在北京城的几个院子里,每个院子都设了暗格。有的藏在地下,有的藏在墙壁里,还有的藏在房梁上。这样做既防火,又防盗。
不过,最令人好奇的是他和当时各路权贵之间的经济往来。据说他和北洋大臣袁世凯也有些商业上的来往。袁世凯在天津开设的一家钱庄,李莲英就投了不少银子。这些投资后来都变成了真金白银,为他积累了不少财富。
到了晚年,李莲英的财富究竟有多少,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他在当时的北京城,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隐形的富豪。这笔财富,不仅来自太后的赏赐,更来自他精明的理财之道。
五、最后归宿,扑朔迷离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慈禧太后驾崩的消息传遍京城。这一天,李莲英站在长春宫的院子里,看着太监们忙进忙出,他知道自己在宫中的日子也该到头了。
三天后,隆裕太后登基,宫中大权易主。李莲英这个老人精,第一时间就递上了辞呈,说是要为太后守孝百日。隆裕太后念在他跟随慈禧多年的情分上,不仅准了他的请求,还赏了六十两银子。
可李莲英的请辞,背后另有隐情。当时宫里已经开始流传,说新任总管太监小德张早就对李莲英不满。这位小德张是隆裕太后的心腹,年轻气盛,对这个老总管的位子觊觎已久。
李莲英走得很快,连夜就搬出了宫。他带走的东西并不多,只有几箱日常用度的物件。那些在宫中收到的贵重礼物,他一件都没带走,全都留在了宫里。
搬出宫的李莲英住进了西四北头条的大宅院。每天过的是悠闲自在的日子,早起听听戏,晚上品品茶。有意思的是,他从不见外客,就连当年在宫里相熟的太监来访,也都被挡在了门外。
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个惊人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李莲英死了!而且是身首异处!这个消息一出,顿时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他是被仇家所害,有人说是小德张派人做的,还有人说是为了他的财产。
那天晚上,李莲英的大宅院里确实发生了不寻常的事。邻居们听到院子里传出打斗声,还有人影晃动。等到第二天早上,人就没了。更蹊跷的是,他藏在各处的财物也不见了踪影。
关于李莲英的死因,坊间有个有趣的说法。据说在他离开皇宫的时候,带走了一本记事簿。这本簿子里记载着许多宫中秘闻,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的把柄。有人为了这本簿子,才下此毒手。
还有人说,其实是因为他知道太多慈禧太后的秘密。当时朝中很多人都在传,说慈禧和光绪皇帝的死因不明,而李莲英作为最亲近的人,肯定知道其中的内情。为了永绝后患,才有人除掉了他。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李莲英死后,朝廷居然拨了一千两银子给他修坟。这可是个天大的面子!要知道,在清朝,太监死后能有朝廷出钱安葬的,可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