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风,编辑:小市妹
作为曾经中国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天弘基金近年来进入到了瓶颈期。不仅权益类基金没有明显起色,货币基金规模更是连年下滑,霸主地位正遭到挑战。
【货基霸主地位动摇】
天弘基金作为货币基金等非权益类基金的代表,近年来增长陷入了停滞。
从总规模上看,天弘基金在2018年第1季度创出了1.99万亿的规模高点后便一路下滑,到2023年底仅有1.07万亿,5年时间规模蒸发了46.23%,排名也从第1逐渐滑落到了第4。
造成天弘基金规模当下这种局面,与货币基金的颓势表现分不开。
2014年前后,天弘基金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货币基金规模迅速崛起,快速坐上了基金规模头把交椅的位置。
但到了2018年,支付宝为了避免一家独大的局面,相继接入了易方达、博时、华安等其他基金公司旗下的货币基金,天弘基金的护城河也在逐步坍塌。在此之后,其货币基金规模就开始走下坡路,对整体规模也形成了拖累。
然而,即便天弘基金的货基规模不断下滑,当下仍排在第1名。不同的是,第2名的易方达正在加快追赶,由2018年的3987.05亿增长至2023年的6634.04亿,增幅达66.39%。
而天弘基金的货基规模自2022年后规模就一直维持在7700亿左右,与易方达基金的差距正不断缩小,未来实现规模赶超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天弘基金的货基年化收益率较低,也拉低了公司的竞争力。据东方财富统计,截至2月6日,在全部的445只可申购货币基金中,天弘基金的6只统计产品,有5只包括弘运宝货币B、现金管家货币A、现金管家货币B等在近1年时间内,收益率排在370名以后的位置。
站在业绩的角度,天弘基金也经历了大幅回撤。2018年同样是天弘基金的业绩高峰,当年实现营收101.25亿,净利润30.69亿,但到了2022年,营收降就到了54.24亿,净利润降至15.48亿,和当年相比均腰斩。
2024年是天弘基金成立的第20年,不仅货币基金面临增长挑战,权益类产品的短板也日益凸显。
【权益类短板凸显】
作为头部基金公司,市场不时出现质疑其权益类产品管理能力的声音,尽管天弘基金一直在试图提高产品表现,但效果并不好。
从规模上看,天弘基金的权益类,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规模有所增长,但非权益类仍占绝对优势。2023年仅货基和债基就合计占总规模比重近90%,权益类产品依然没有话语权。
具体来说,股票型基金作为天弘基金的重点扶持对象,自2018年来规模增长较快,由当年的83.07亿增长到了2021年的781.56亿,排名也由第19位上升到了第12位。
看似股票型基金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却是靠天弘基金猛发基金取得的。以初始基金为参考,2018年其股票型基金只有13只,到了2021年就快速增加至54只。
自2021年后,天弘基金靠发行新基金也不能推动规模增长了。2023年公司的股票型基金数量进一步增加到71只,但规模一直没能突破800亿大关。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按照平均月度回报来计算,天弘基金的股票型基金的近3年收益率平均跌幅达35.23%,跑输同类-29.89%的数据,在119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78位。
对于权益类基金另一大细分的混合型基金,天弘基金的表现更加拉胯。2023年规模只有176亿,尚不及2015年,在全市场排名第45位。这对于万亿级别的天弘基金来说,已经没有多大参考价值。
之所以天弘基金的两大权益类产品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规模差距,主要在于股票型基金推出了很多跟踪指数和板块的ETF和指数类基金,这类基金随着板块和相关指数波动,虽然支撑了规模,并不能反映天弘基金真实的投研能力。
真正能反映投研能力的恰恰是混合型基金,而以谷琦彬、陈国光为代表的混合类权益基金经理的较差业绩表现,也折射出了天弘基金权益类产品的短板。
其中谷琦彬主要聚焦制造业方向,管理的重点产品天弘高端制造混合A和天弘先进制造混合C,截至2月6日,在近2年时间中收益率分别为-33.88%和-31.67%,均跑输了沪深300。
在2023年底,天弘基金更换了掌门人,聘请原博时基金总经理高阳为总经理。面对困局,未来新帅的压力同样巨大。
【新掌门能“救火”吗?】
近年来,天弘基金的高管变动较为频繁,仅2023年就有原总经理郭树强、副总经理朱海扬和余额宝首任基金经理王登峰离职。
郭树强曾是天弘基金的核心人物,任职时间超过了12年,离职原因或许是因为此前华夏基金老鼠仓事件。
天弘基金的新掌门高阳,此前主要在鹏华基金和博时基金任职,在债券固收及权益类基金管理上都有经验。尤其在权益类产品上,高阳在博时担任基金经理时,曾打造出基金裕隆的爆款产品,在鹏华基金担任副总经理时也主要负责权益类产品投资。
因此,天弘基金选择高阳或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高阳在加入天弘基金后,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仅要弥补权益类产品的短板,不能只靠指数型基金撑场面,还要解决投诉频频等风控问题。
而要解决天弘基金权益类产品问题,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
天弘基金并不像易方达、广发基金等拥有自身的知名产品代表作,也没有顶流基金经理的加持,虽然当下明星基金经理的神话大多已经破灭,但在基金这个靠规模吃饭的行业中,其自带的流量光环仍不容小觑。
自2019年以来,天弘基金先后有包括肖志刚、钱文、田俊维等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也让本就薄弱的投研能力更加雪上加霜。目前在权益类能挑起大梁的只有谷琦彬、刘国江等少数几个,但在回报率上和其他顶流基金经理仍有差距。
除此之外,近年来关于天弘基金的投诉量也居高不下,包括无故扣费、诱导投资、夸大宣传等行为屡遭诟病。
截至2月6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天弘基金的累计投诉量就达到了1061条,明显高于头部基金公司中广发基金的60条、汇添富基金的14条以及博时基金的25条等。
另外,天弘基金此前的踩雷事件也给内控敲响了警钟。早在2020年曾爆出旗下天弘安康颐养和天弘通利2只基金踩雷紫光集团,涉及金额超6000万、2021年又爆出踩雷西王集团,金额超4000万,以及同年踩雷庆汇租赁ABS,金额为3500万等。再往前看,天弘基金还曾踩雷乐视网、康得新、长生生物等问题企业。
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当下天弘基金已经没有了昔日迅猛的增长势头和耀眼荣光,优势的货币基金的萎靡以及权益类基金始终未能独当一面,增长困局越发明显。
要想打破局面,未来天弘基金仍然要在规模上寻找突破口,在维持现有地位的同时再逐步补上扩大权益类基金短板,否则排名不断滑落的结局仍将难以避免。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公暮基金己经是过街老鼠了,还想增发?可能吗?
通敌啊,钱不能交到这些东西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