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时,朱元璋突然命人抬来三筐稻谷,刘伯温大惊:有人要没命了

人易寻情情难休 2024-12-05 09:46:02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乞丐皇帝,他的人生经历既复杂又艰辛,放过牛、要过饭、做过和尚、还当过乞丐,多种苦难集于一身。

但这些糟糕的人生经历却并没有压垮他,反而成为了他的人生动力。

在加入红巾军之后,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底层起义士兵,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缔造者。

他的果敢坚毅和冷酷无情,成为了登顶权力巅峰的两大法宝。为了保住得之不易的明朝基业,他不惜大肆清理开国功臣,让贪官污吏无所遁形。

但这个被官员称作“活阎王”的皇帝,却被底层老百姓奉若神明,可见朱元璋绝非暴君,而是一心为民做主的“活菩萨”。

朱元璋十分重视科举取士,为了替国家选拔合格的人才,在任期间曾举办了9次考试,足见他十分重视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和干吏。

有一次,他在主持三年一度的殿试时,发生了一件令人脊背发凉的大事。当时,所有考生都在卖力答卷,以求在殿试中脱颖而出。

就在大殿内鸦雀无声之际,朱元璋却突然下令:“把朕提前准备的三筐稻谷抬进来”,话音未落群臣就开始瑟瑟发抖。

了解朱元璋脾气的刘伯温脸色骤变,喃喃自语道:“有人的小命不保了!”

那么,朱元璋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呢?为何刘伯温会如此担忧呢?

重视科举,量才用人

朱元璋为了让饱受战火洗礼的明朝,迅速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恢复过来,积极吸取前朝的失败经验,并从中找到了治理明朝的方法。

他认为在历朝历代中,但凡兴盛发达的朝代都十分重视人才,并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值得后世借鉴的经验。

为此,朱元璋在明朝初建之时,就积极主张尽快恢复科举考试。而且在选拔人才时遵守地不分南北的原则,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要量才使用。

在他的积极推动之下,明朝各级单位都十分重视人才选拔。除此之外,为了让老百姓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还在各地大力兴办教育,并为读书人提供了很多有利政策。

公元1371年,在朱元璋的大力支持下,明朝举办了开国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主要分为文、武二科,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选拔。

自此之后,定下了每三年一大考的科举制度。其中,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但凡殿试合格并被录取者,一律被称作进士。

在朱元璋的亲自把关下,明朝的殿试规格级别非常高,参加考试的都是各省及地区的顶尖人才,他们在通过殿试并获得进士头衔后,便会被分配至不同岗位做官。

此外,朱元璋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时,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想法,对于有学识、有思想的人,往往都会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

不论出身、等级和社会地位,只要是有才学之人,都可以毛遂自荐,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招揽了很多具有治国才能的人才。

另外,对于一些在民间拥有较高影响力的人,哪怕他们来自于乡野之间,朱元璋往往都会采取亲自拜访,或者下达诏书的方式招揽人才。

一时间,明朝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利好场面,各级单位的主官、副职,甚至是不起眼的小吏,都是颇具才学和治理能力之人。

赏罚分明,有罪必究

朱元璋是一个眼睛里不揉沙子的人,他对官员贪腐深恶痛绝。为了从源头把控官员的品德,他对科举考试尤其是殿试格外重视。

明朝建立之后的第一次科举殿试,就是朱元璋本人亲自出题并监考。按照惯例,殿试的考试题目都是由皇帝自拟,无外乎治国方略或治民方针。

在这次殿试开考之前,所有考生都在等待朱元璋出题。结果,他一直用冷峻的目光扫视全场,一时间考场变得鸦雀无声,考生和官员们仿佛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在沉默了大半晌之后,朱元璋终于开口了:“把三筐稻谷抬进考场”,随后侍卫就将准备好的稻谷抬入考场。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稻谷说道:“今天的考题就是这三筐稻谷”,考生们听后都面面相觑,官员们此时也都开始交头接耳了。

因为,大家都猜不透朱元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有一个人幽幽地说道:“有人要掉脑袋了”,说话之人正是刘伯温。

随后,朱元璋开口对考生说:“你们都过来看一看,谁能分辨出这些稻谷的产地,目测一下有多少分量,再看一下成色和质量优劣。”

结果,八十多位考生鱼贯而出,分别绕着三筐稻谷仔细观瞧。大约一炷香的工夫过后,朱元璋让考生挨个发表建议,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说对。

三筐稻谷彰显为官之道

朱元璋原本对这些考生给予了厚望,但他们却只知道读所谓的圣贤书,根本不知道体察民情,这也让洪武皇帝大为震怒。

朱元璋盯着三筐稻谷自顾自地说:“它们分别是扬州、太仓和军仓的稻谷,除了第一筐之外,其他都是劣质的陈年老谷,甚至还有缺斤少两的现象。”

按照稻谷的成色、质量和分量来看,除了来自扬州的稻谷之外,其余两个地方的稻谷都不合格。这简直就是太岁头上动土,难怪朱元璋会勃然大怒。

原因是来自太仓的稻谷,主管官吏疏于管理、粗心大意,致使稻谷发霉变质,这简直就是庸官所谓。

而军仓的稻谷则是以次充好、缺斤少两,还试图以假乱真、瞒天过海,背后肯定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奸臣。

最终,正如刘伯温所料,负责管理军仓的官员被处以极刑,而太仓官员则被降职留用。其实,朱元璋这是用三筐稻谷,给考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反腐倡廉大课。

结语

朱元璋是一位百年不遇的圣明君主,即便他曾为了巩固皇权大杀功臣,但却对老百姓格外友好。为了彻底肃清贪腐官员,他还别出心裁的发明了检举制。

老百姓如果对当地官员的施政方针不满,或是发现他们中饱私囊、欺压良善,可直接前往京城找朱元璋汇报,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