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只有让违法减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遏制减持套现的侥幸心理

从波来看商业 2025-02-25 05:06:57
《个人观点:只有让违法减持付出高昂代价,才能遏制减持套现的侥幸心理》

A股市场的高管违规减持乱象,早已成为刺痛投资者信心的一根顽疾。据统计,过去十年间,上市公司重要股东违规减持行为逾万起,累计套现金额超千亿元。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更让中小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中沦为“接盘侠”。若监管始终停留在“警告”“小额罚款”的层面,恐怕难以根治这一资本市场的“毒瘤”。唯有以重典治乱,让违法者付出远超收益的惨痛代价,方能让“合规减持”真正成为敬畏规则的底线。

一、溯本清源:分层施惩,打破“时间差”投机逻辑

当前违规减持的处罚规则,往往以“事发前”或“违规时”的股价为基准,而对多年前的套现行为缺乏追溯性追责。这种“只打现行”的漏洞,催生了大量利用时间差提前埋伏、借机套现的“老赖式”操作。

对此,需建立阶梯式惩罚机制:

对近10年内的违规减持,不仅要全额没收违法所得,更应处以2倍罚款并上缴国库。此举旨在震慑那些利用历史股权成本低、长期潜伏套现的“资本玩家”,彻底斩断其“低成本收割”的幻想。

对近3年内的违规行为,除罚款外,强制其股份锁仓10年。这一期限远超普通股东的持股周期,直接剥夺违规者通过二级市场变现的权利,使其承担与风险不成正比的长期成本。

对近1年内的顶风作案者,须施以最严惩戒:5倍罚款、赔偿散户损失、追究刑事责任。近期某新能源企业高管在业绩预告“暴雷”前精准抛售套现上亿元的案例,已暴露出此类行为的恶劣性质——其本质是利用未公开信息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无异,必须以刑事重罚实现“刑行衔接”。

二、精准打击:穿透式监管堵住“合法外衣”漏洞

部分违规减持行为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渠道伪装成“合规操作”,甚至借助资管平台进行隐蔽化分割。对此,监管需从两方面突破:

其一,强化穿透式核查,要求交易所对所有减持行为进行“历史溯源”,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存在规避锁定期限制、提前泄露信息等实质违规情形,均视为违法。例如,某公司大股东曾通过多名关联账户分批减持,最终被监管部门合并认定为“集合竞价违规”。

其二,建立“预披露-动态监控-事后追责”全链条机制。借鉴美股“内幕交易申报制度”,要求大股东在持股变动前必须提前公告,同时通过大数据追踪异常交易行为,对短期内高频交易、刻意规避窗口期的账户实施冻结。

三、重塑生态:用“长牙齿”的规则保护中小投资者

违规减持的本质,是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公然掠夺。当一家公司核心团队通过高位套现实现财富自由,却留下业绩下滑、股价崩盘的烂摊子,损害的不仅是市场公平,更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根基。

因此,处罚必须直指“关键少数”的利益关联:

强制回购与赔偿机制:要求违规减持者按市价回购股份,并将收益的30%用于补偿中小投资者损失。例如,某医药企业因业绩造假引发股价下跌后,其实际控制人被迫以数亿资金回购股份,此机制可倒逼减持者审慎评估行为后果。

信用终身追责:将违规记录纳入个人及企业征信系统,限制其参与IPO、再融资等资本市场活动。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者实施行业禁入。

四、长效治理:从“治标”到“治本”的制度重构

严惩只是手段,根本在于构建“价值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东文化。

一方面,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降低单一股东的话语权垄断;另一方面,完善分红与回购机制,引导上市公司将利润更多用于回馈股东而非短期套现。数据显示,成熟市场中,长期持有者占主导的市场波动率比A股低40%以上,这正是“慢牛”行情的底层逻辑。

结束语

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更是亿万投资者“养命钱”的蓄水池。当某位董事长在朋友圈高调炫耀“清仓套现10亿离场”时,当散户在跌停板排队割肉时,需要的不是“自查自纠”的空话,而是刮骨疗毒的勇气。唯有让违法减持者“牢坐穿、钱罚光、身败名裂”,才能让敬畏规则成为资本市场的铁律,让价值投资真正回归理性之光。

0 阅读:17

从波来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