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以来市场热炒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到底是不是科技自嗨?
最近,知名投资人朱啸虎的一篇采访报道在资本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当下火爆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做出了如下评价:这是一个市场共识高度集中但商业化路径却又不清晰的产业,一些公司的目标客户甚至是臆想出来的,自己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
截止目前为止,朱啸虎是唯一一位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公开表示怀疑态度的投资人。
朱啸虎不少朋友可能不认识,但他投资的一些项目,比如OFO、饿了么、小红书和滴滴你一定知道,他在业内出名不是因为他投中了多少明星项目,而是他总能在一些崩盘的项目中精准逃顶。
比如知名的共享单车OFO,根据腾讯潜望栏目的一篇深度报道表示,OFO运营三年烧掉了各投资方超过150亿的资金,其中只有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崩盘前以34亿元的交易对价套现离场,是唯一获益方。
另一个如今深陷泥潭的饿了么,朱啸虎也在外卖格局被美团正式鼎定前套现离场,获益几十倍,滴滴项目中,朱啸虎的离场更是收获了近1000倍的回报。

这样一个屡次逃顶成功的投资人,在市场、行业和政府三方都保持高度共识的当下站出来吹冷风,是看到了什么信号吗?
我们自媒体做内容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自嗨,意思是内容自己做的时候觉得很爽,写的很好,但根本没有考虑观众乐不乐意看,最终发出后数据沉底,白白浪费了时间投入。
各方力量当下热捧的人形机器人概念,又是否如前几年的NFT和元宇宙一般,是一场忽视商业和市场需求的科技自嗨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朱啸虎的退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至少在10年的尺度上,人形机器人还看不到大规模的应用场景。
在深入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还有必要先来了解下2025年爆火的人形机器人和以往的机器人有何不同?
人形机器人,在官方规划中的正式名称叫做具身智能,其中具身突出了人体形态,智能则突出本源,其核心在于机器人要像人类一样,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进行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
过去十几年里,大家认知中的机器人大多是工业场景中如机械臂、又或者生活场景中的扫地机器人一般的存在,其决策和行动是由早已被设定好的代码来执行的,一旦超出编程范围,就会立即从一台高效的智能机器变成一坨错漏百出的废铁。
而具身智能,又或者说大家熟悉的人形机器人,它的决策和行动并不是预先被设定好的,而是经由摄像头、雷达等传感部件了解外部环境,提取出相关信息后进行目标规划,再经由机身控制器驱动机器人身体进行执行。

简单地说,相较于高度依赖代码的传统机器,具身智能的行为需要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来实现,而不仅仅是依赖“外置大脑”的运算。
业内根据功能实现的差异将人形机器人分为五个等级,从最基础的具备稳定走、跑、跳和初步交互能力的L1到像人类一样经过学习能够完成各类任务的L5,根据中国信通院2024年12月的一篇研究报告来看,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全能型人形机器人仅处于L1阶段,少部分位于L2,即在特定场景中,实现结构化的流程任务。
比如2024年5月,特斯拉研发的机器人Optimus已经能够承担特斯拉工厂中,对汽车动力电池单元进行准确分装和纠错的工作;今年春节登上春晚的宇树机器人也在此之列,属于L2范畴。
换言之,当前阶段的人形机器人,在功能实现的能力上,与传统工业场景中的机械臂等机器人仍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由于追求人形外观而带来的动作效率差异,其在部分工作上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传统的工业机器人。
用朱啸虎在采访中的话来说:现在的人形机器人就会翻个跟头,其产品的主要商业化路径,就是央企客户买回去摆在前台做展示,装门面。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人形机器人也不例外。
作为知名投资人,尤其是此前主要做start up项目的天使投资人,朱啸虎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他为什么要如此匆忙的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下判断呢?
这还要结合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来看。
工信部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将人形机器人描述为继计算机、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 这样的定位描述一定程度上也为后者的产品,在普及程度、销量和市场规模上提出了要求。
在这样的指导方向下,不少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初创公司都将公司未来的发展愿景设定为了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以至于在最后甚至都形成了一种产业共识。

包括中国信通、前瞻产业研究院、浙商证券等多家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等同于中国未来在制造业、家政和商用服务领域的人力需求量。
比如前瞻产业研究院在报告中就表示,基于中国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加速,预计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供应将出现2000万缺口,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缓解制造业人力供需矛盾的关键一环。
浙商证券则在研报中表示,预计2030年中国家政和制造业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将达141万台,市场空间约2130亿人民币。

朱啸虎显然对业内的这种普遍共识不太认同,这种想象出来的商业化空间,最终未必有人买单。
而在另一个制造业方面,尽管从当前的人口老龄化和生育趋势来看,人形机器人未来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在劳动力短缺还未爆发的现阶段来说,就业对社会民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至少在十年的尺度上来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顶替制造业、服务业从业者就业岗位的情况,应该很难成为现实。
从这个角度来说,主要做前期投资的朱啸虎在现阶段想要获益离场就能够理解了,毕竟十年的时间尺度下,商业化不明确的公司对这个行业而言,其存在的本身可能就是一场泡沫。
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啸虎对具身智能的看衰,主要集中在业内对具身智能的商业化想象空间还局限在让机器人替代人,而非是赋予其更多超越人类的能力。手机同为颠覆性产品,其拓宽了人类在交流能力上的边界,因而能够很好的为市场所接受,但机器人呢?
宇树机器人目前售价9.9万元,能够进行一些后空翻、回旋踢等动态动作,假如我们今天机械降神给它赋予了扫拖地的家政能力,当前阶段的你,会愿意花9.9万元来帮自己在这两项家务上解放双手吗?

我想除了真正的富哥,应该少有人愿意。
新技术在落地后,没能在人类社会上找到应用空间的例子并不少。前几年的5G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场通信革命如今被人戏称只改变了一位博主的生活,在落地六年后,仍然没能催生出一个足以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服务。
人形机器人在未来的落地或许会和5G一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