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在中国,最懂川普的人,应该非董明珠莫属了。
4月22日,董明珠以124.6%的投票赞成率顺利连任格力电器第十三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并在随后的董事会中以全票通过的成绩继续连任公司董事长。
这则本该平平无奇的消息,却因为董明珠在当选后的不当发言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已经不是董明珠第一次做出如此争议性的发言了,此前她还曾因员工跳槽应该赔偿公司培养费、年轻人找工作不能只看钱等发言引发舆论围剿。
无论是从发言还是权利结构来看,董明珠都和西边的本家越来越像了,基于对自身经历和认知的极度自信,让他们暴论频出;而126%的超高赞成率和312张选举人票,则让他们在自身体制内几乎横行无忌。
甚至,她们在人生目标上也是高度相似:董王明珠以71岁高龄再次接任公司董事长一职,为的就是让格力再次伟大。
但明眼人都不难看出来,格力目前已是大厦将倾之势,从昔日的国产家电巨头,到今天的舆论围剿,格力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董明珠在其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只讲你听的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 三权归一格力的沉沦,溯及其过往,我认为最关键的转折就是2012年5月的一场权力变局。
2012年5月10日,珠海市国资委任命董明珠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和法定代表,同月,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并继续兼任总裁。

很多朋友估计听到这里有点绕,格力集团和格力电器是什么关系?两者的董事长和总裁职务又分别意味着什么?
我们今天常说的格力,其所指向的商业实体其实就是格力电器,而格力集团原名为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是珠海国资委旗下的国有投资公司,为了方便大家辨别,我们后面将其统称为“珠工发”,不再以格力二字描述。

1991年,珠工发旗下的子公司冠雄塑胶与海利空调器厂合并重组为今天的格力电器,作为国有投资平台,珠工发并不参与经营,只占据了60%的绝对控股权,厂子的经营还是由原领导层管理。
千禧年后,由于格力在国内市场的名声越来越大,珠工发出于蹭流量,便于更好开展投资工作的目的更名为格力集团,由此塑造了中国商业史上少见的父随子姓的案例,这就是珠工发与格力电器的关系。
基于我们此前提到的60%控股地位,同时出任格力电器与珠工发董事长,意味着董明珠完全掌握了格力的控制权,而其兼任的格力电器总裁一职,又保证了她有足够的权利插手格力各项业务的具体运营,控制权、决策权和执行权三权归一,格力由此正式进入了董明珠时代。
但从今天的数据来看,格力的发展有着明显掉队。
2012年董明珠接班之时,格力年营收为1001亿元,同年美的营收为1027亿,但到了2023年,格力营收为2050亿,美的营收则增长至3737亿,拉开了足足1700亿的身位。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为董明珠和格力的发展定性了,尽管不尽如人意,但商业市场上多的是成王败寇的故事,格力的经历并不奇怪,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错了接班人的故事。
好了,感谢各位的观看 等一等!
不对劲,董明珠接班失利,珠工发背后的珠海国资委在干嘛?为什么没有启动纠错资质?格力电器从一个地方小厂一路成长为全国驰名品牌,管理层不可能全是吃干饭的,为什么会由着一个从基层销售爬上来的董明珠乱来?
在更进一步的资料检索中,我发现了2012年这场董事会选举背后的真相,这或许不是接班,而是夺权!
02 朱董配2012年5月10日,珠海市国资委连发三则人事任免通知,彼时媒体的目光都被其中一则董明珠接任格力电器与珠工发董事长的通知吸走,少有人关注到另两则通知,其中一个是周少强出任珠工发董事、总裁和党委书记,另一个则是原珠工发董事长朱江洪正式退休,免去其在集团的一切职务。

周少强我们后面会在提到,此处暂时按下不表,但朱江洪在我们的故事中很重要。
现在提起格力,最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董明珠从公司一个基层销售干起,因为其业绩能力出色,一年销售额达1600万,占了全厂业绩的1/8,由此开始一路向上打怪升级的故事。
这套叙事,有个非常高明的地方,那就是它只片面强调了销售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一个商业实体的发展,一定是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售前和售后的全流程大考,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体。
但,现在格力官方的历史叙事中,销售的作用显然被刻意的放大了,董明珠同期的所有同事、领导都被有意隐藏,而朱江洪就是那个被隐藏的人。
他除了是珠工发的原董事长以外,还有着另外一个title:格力电器创始人。

前面提到,格力电器是由冠雄塑胶厂和海利空调厂重组而来,朱江洪当时分别是两家工厂的总经理和厂长,因此重组后被任命为格力电器总经理。
上世纪90年代初,空调是畅销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完全不愁销路。但在这样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海利空调厂却因为产品质量太差而举步维艰。
格力成立后,朱江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产整顿,重建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他大幅调整了工厂原来的经营重心,将资金由销售向技术倾斜,由此引发了销售人员的大面积离职。
董明珠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朱江洪的视线,她在1990年加入海利,后随企业重组成为了格力的业务员,在销售人员大面积离职的背景下,选择留下来的董明珠被朱江洪破格提拔为经营部副部长,让她负责重组销售团队。

此后几年时间里,格力在技术上的投入先后结出了低频控制、定速压缩机、离心式冷水机几大硕果,产品质量上,朱江洪在内部投入百万元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在外部提出了整机六年保修的口号。
多举并下,1996年,格力超过春兰空调,成为国内行业龙头;2005年凭借自主研发突破的变频多联空调技术,格力登顶全球销量冠军,在此期间董明珠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1997年她接任销售副总。
2001年,朱江洪升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后,推荐董明珠出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表面上看,两人一个重视技术研发,为人和善,一个看重市场营销,雷厉风行,再加上朱江洪对董明珠的提携之恩,这种关系本该如背靠背的战友一般紧密。
但在企业经营上,朱江洪与董明珠却有着诸多分歧之处。
比如技术出身的朱江洪更强调工业精神与技术研发,认为格力应该适度多元化;而销售出身的董明珠更侧重市场,坚持应该专注空调领域,除此外双方在股权改制上也有不同的意见,朱江洪更依赖人的力量,对格力是否掌握自身控股权并不在意,而董明珠则力主去国资化,要求格力改制。
所有的这些分歧,最终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爆发了。
03 夺门之变2003年10月,一篇题为《格力进军厨具市场》的新闻稿掀起了中国商界的轩然大波,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格力正式进军多元化,但格力却对外表示:有个别公司借用格力的名号宣传自身业务,是违法侵权行为。
很快,进军厨具领域的“格力小家电”公司就发文回应,表示自己使用格力字号的商标,得到了格力集团,也就是珠工发的授权。

母公司随意授权滥用格力品牌的行为,让原本对股权结构并不在意的朱江洪开始有所意识,在内外部的推波助澜下,他开始试图拆除这颗炸弹。
2005年,朱江洪董明珠等格力电器的一众管理层联合机构投资者在股东大会现场对大股东发难,要求其当场表态支持让朱江洪再干五年,如不表态,机构们将对外抛售股票。

事态最终以珠工发的退让收尾,2005年8月,珠工发宣布将格力商标无偿转让给格力电器,次年8月,朱江洪出任珠工发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职。
随后的六年时间里,同时兼任子母公司董事长职位的朱江洪开始推动格力进行股权改制,在经过管理层股权激励、定向增发和股权分置改革,到2012年时,原来持股比例在60%的珠工发,其股权已大幅减少至19.37%。
在诸多股权改制的动作中,董明珠主导了一次股权分置,即在2007年4月,由珠工发将格力10%的股权转让给京海担保投资公司,后者是由格力电器十家主要的经销商合资成立的,通过家电厂商与经销商互相持股的方式,更进一步的在董事会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同盟。
时间来到2012年5月,朱江洪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收到了来自珠海市国资委的人事任免通知,宣布他正式退休,免去其一切职务。
从后来的媒体报道来看,朱江洪本人是完全没有退休意愿的,被退休前他甚至还在谋划格力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计划将在2017年实现2500亿年营收,其本人在接受财新采访时甚至说到:是国资委叫我退的,定好了才跟我谈的。说我年纪大了,让我退。

朱江洪退位后,董明珠接任格力董事长、总裁与珠工发董事长一职,作为回报,珠海国资委得到了派驻董事进入格力的机会。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三张人事任免通知吗?朱江洪被免职的同一时间,周少强被珠海市国资委任命为珠工发总裁、党委书记,并拟以大股东身份出任格力电器新一届董事。
三张人事任免,三次利益交换,董明珠三权归一,上位格力。
04 君以此兴看到这里,一个以提携、背叛和利益谱写的故事已经跃于纸上,但这个故事还未书尽,背叛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董明珠当年崛起的依仗,最终也成为了如今的束缚。
周少强的利益交换在后来成为了一场笑话。
5月10日的人事任免公告后,格力电器在25号举行了股东大会,有关周少强在格力的人事议案经表决后未能通过,得票数仅为36.6%,事后媒体报道为中小股东普遍反对不熟悉格力的高管空降。

谁是中小股东?
当年和朱董二人一起逼宫的机构投资者以及相互持股形成的经销商利益同盟。
2013年1月4日,因违反八项规定,周少强被一撸到底,珠海插手格力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此破碎,2019年,珠海市国资委以400亿天价转让格力电器15%股份,买单离场。
集三权归一的董明珠,在经销商股东的支持下,对老上司朱江洪留下的班底展开了大清洗,随后格力走向了多元化战略,先后开辟出了手机、芯片、新能源等多条战线。
讽刺的是,当初董明珠与朱江洪的分歧就在多元化,而更讽刺的是,助力董明珠黄袍加身的经销商力量,最终却成为了格力多元化战略的绊脚石。
2016年,董明珠试图通过收购银隆新能源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但该议案却遭到了公司中小股东的普遍反对,收购议案被股东大会多次驳回,不得已之下,董明珠自掏腰包下场,成为了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这种现状其实并不难理解,对各地经销商而言,他们的利益主要来源于格力电器的产品,格力在其他业务上的多元化扩展,并不会给他们带来明显的收益,对他们来说,恨不得格力将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市场,不去折腾一些高投入、低回报的新领域。
这直接导致了格力如今业务的多元化明显弱于同行,2023年格力营收中,空调业务占比达74%,而同期的美的其空调业务占比仅为46.7%,后者在营收上还比格力多出足足1700亿。
董明珠的商业目光敏锐吗?
一个同时看中了手机、芯片和新能源趋势的商业传奇,她的商业直觉想必无需多言,但当年打遍天下、黄袍加身的经销商体系,如今却成为了束缚身脚的荆棘,我想这也是她频频在股东大会上开骂、暴论频出的原因。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一啄一饮间,皆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