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代,你首先想到的是曹操、孙权、关羽、张飞等几拨儿人马。由他们上演的战争巨片,过了一千多年,影视界还在热拍,而同时代的张仲景,却偏偏被遗忘了。其实在民间,医圣威望很高,传说很多,故事很好玩。
张仲景跟茅山道人学会了治疗糖尿病。一年以后,他返回故乡,途经襄阳城时,见众人围观一张告示。他挤进人群一看,是一张求医广告。
原来,南郡太守的老家在襄阳,他很想添个男丁,但过了50岁还是没儿子,于是天天祷告,夜夜上香,终于感动了送子娘娘,57岁时喜得贵子。太守很高兴,但喜中有忧:婴儿一直昏迷不醒!
太守贴出告示:若有人治好新生儿的病,重重有赏!张仲景知道自己能胜任,不过他多了个心眼儿,问众人:“太守为官如何?”众人道:“为官清廉,是个好官!”张仲景说:“既是好官,我就帮帮他。”
他撕下告示,当差的就把他带到太守家中。
这里早已聚集了十几名医生,大家见张仲景来治病,不免产生怀疑。 一位老郎中走过来,轻声对张仲景说:“后生,我看你的样子也就20多岁,我们这些老家伙都不敢应承,你能治好吗?若治不好,耽误了时辰,大人会治你罪的!”
张仲景笑了笑说:“前辈放心,晚生自有办法。”他仔细查看婴儿状况后,就地铺上一张草席,又让打两桶井水来,把清凉的井水往草席上淋洒,随后把婴儿放在又软又湿的草席上。
众人大惊失色,尤其是太守,十分担心。他说这怎么行!婴儿怎经得起如此折腾?请快快住手!快快住手!张仲景正色道:“若要我治,就要信我!不要我治,就此罢了!”太守只好让他继续治疗。只见那婴儿躺在草席上,被水一激,浑身颤了一下,张仲景立即用一根头发,刺激婴儿的鼻孔,说时迟,那时快,婴儿一声啼哭,手脚乱动,踢腾起来,正是一个健康的男婴!
在场之人大为敬佩!纷纷围过来,问张仲景如此治病是何原理?张仲景说:“此乃醉婴,不足为奇!”原来婴儿的母亲爱喝酒,分娩前又喝了很多酒,婴儿在娘胎中就醉了,待生下来,还在醉中,被水一激,再加上鼻孔里的刺激,就醒来了。
太守大为感激,好说歹说要把张仲景留下来。但张仲景说:“谢谢您的好意,我必须赶回南阳,已经一年没回家了。”太守见留不住,就说你开口吧,要什么都行!我要重重答谢!张仲景道:“只要给我一匹马,让我快点回家就行了!”
太守笑了笑,说这容易,就叫人牵来一匹马,但这匹马又老又瘦又瘸。张仲景想:怎么给我这样一匹马呀?他不便多问,骑上走了。哪曾想老马根本驮不动他,他只好下来牵着马走,马反成了累赘。
这样走得很慢,几个月过去了,他才到家,可到了家门口,却不认得自家门了。原来那太守见他不要奖赏,故意给他一匹驽马,让他在路上多耽搁些时日,却派人用快马送来银两,在他老宅上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宅院。
这则故事,说明张仲景治病敢于创新,有担当责任和敢冒风险的勇气,他能通过病婴状态,找到母体的病因,大胆施治,果断处理,也表现了他胆大心细、遇事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
张仲景回到南阳后,又遇到一档子事儿:南阳太守的女儿病了,请他医治。但太守干尽坏事,张仲景不愿和他打交道。
太守女儿到底得了什么病?谁也不知道。反正太守数月之间遍求名医,也没治好。这日太守又派人来请张仲景,张仲景到乡下行医去了,只有他儿子张沽在家,差人只好把张沽请了去。
张沽常年跟父亲学医,也是个好郎中。他来到太守家里,开始诊断小姐病情。无奈小姐躺在帐内,死活不露尊容,而由丫环代为回答。张沽问:“请问有什么不适?”“唉呀!我家小姐总是茶饭不进,有时还呕吐呢!”
那时年轻郎中给女子诊脉,不能直接搭手,只能从帐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绑在小姐手腕上,一头由郎中捏着,放在耳边听动静。张沽仔细听了听,心里感到好笑:这姑娘哪里有病?分明是怀孕了!
张沽出来对太守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病,是喜脉!您快要当外公了!”太守一听,浑身乱颤,叫道:“你这郎中,怎能如此胡言!快把他打出去!”仆人一拥而上,把张沽打了一顿,赶出了门。
傍晚,张仲景回来一听,感到气愤,就问儿子:“你果然断得真?”儿子说:“确实是怀孕!已经六七个月了!”张仲景沉吟道:“这太守干尽坏事,出了家丑还打人,明天我找他去!”
次日,张仲景来到太守家中,正赶上全城绅士在那里议事。张仲景对太守施礼,说:“不肖之子不明医理,口出不逊之言,还望大人海涵!我一来赔礼道歉,二来要亲自给令爱看病!”
太守忙叫丫环把女儿请出来。张仲景看了那女子的气色和身子,心中便已明白。他暗用右手小拇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袖中,然后给小姐把脉。
正如张沽所说,此女有孕,已经七个月了!张仲景对病人说:“张开嘴巴,看看舌苔!”小姐张开嘴,他迅速把小药丸弹进去,又叫人端水让小姐喝了,这才笑呵呵地对太守说:“令爱没啥病,送入房中休息吧。”
太守很感激,设宴招待,刚端起酒杯,耳房传来婴儿啼哭声。丫环跑出来哭道:“小姐生了一个男婴!”太守一下子明白了,面红耳赤,无地自容。那些绅士名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张仲景站起来,冷笑道:“看来我儿诊断得不错,你女儿确实有孕在身,你却不分对错,把他打了一顿?这不太斯文吧!”说罢拂袖而去。太守气晕了,却没话可说。张仲景为儿子出了气,也为百姓出了气。
这个故事说明张仲景不但行医,而且行义,爱憎分明,敢于斗争。但其中说他暗中用药之事,我却不信。医生用药,讲究光明磊落,岂能干此勾当!太守虽有错,小姐本无罪,岂能李代桃僵?百姓传播这些,应是借医圣之手,讽刺他们不喜欢的官僚罢了。

一年夏天,张仲景到桐柏山采药,到山脚下听见阵阵哭声。他进村一看,发现该村正闹伤寒病,死了不少人。其中一户人家,老两口都年过半百,独子却得了伤寒,生命垂危。老母抱着儿子,哭成了泪人儿。
乡亲们哀叹说:“多好的后生!怕是没指望了!”又有人说:“要是南阳的张仲景来了,他就有救了!”张仲景走进屋里,安慰道:“老人家别哭,让我看看,也许还有救!”老两口见进来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年人,马上起身让座。张仲景诊了脉,又摸摸病人肚子,沉思片刻说:“老人家,你儿得的是伤寒病,不过不要紧,我开点凉药给通通大便,把病邪泻出去就好了。”老两口听了,将信将疑,照着做了。
经过两天的治疗,病人真的好了。老两口连连道谢,称张仲景为救命恩人。村里人听说来了名医,纷纷来求医。最后大家知道他就是张仲景,个个赞不绝口:“真是医圣!真是医圣!”
张仲景离开村子后,上桐柏山顶采药。深山密林,人迹罕至。突然,山坡上出现一个老者,面带愁容,挡住去路,要张仲景给看病。
张仲景为老者摸脉,心中大惊,说:“奇怪!您的脉象不似常人,我还是头一次碰到!”那老者只好如实相告:“先生莫见怪,我其实是一只生病的老猿,听说您医术高明,特在此山等候,请您救我一命!”
张仲景大为惊奇,取出随身带的一粒药丸给老猿。老猿吃了,病就好了,点头不止,感激之至。第二天,老猿扛来一根巨木,往张仲景面前一放,说:“先生,我献上一根万年桐,报答您的救命之恩!请先生笑纳!”张仲景说:“此非草药,受之何用?您还是留下自己用吧。”老猿说:“先生有所不知,此乃神木,可做良琴两把,一把叫‘古猿’,一把叫‘万年’,弹奏此琴,可治抑郁之症!”
张仲景大喜,遂用此木制琴两把,用于辅助治疗。这个故事说明张仲景不但善于治病、采药,还懂得用音乐为病人舒缓病痛。他治病还能分清主次,对症下药。一次,他给一个伤寒病人治疗,先听病人家属述说病情:8年前,病人因出疹子未忌酒肉,落了个拉肚子的病,一直拉了七八年,现又得了伤寒,非常难受,病初只头痛,如今夜夜不眠,拉肚子更严重了。
张仲景为病人把脉,脉洪大而浮,病人脸发红,舌苔发黑。于是他开了“竹叶石膏汤”,光石膏就开了一两。病人吃后,病不见轻,张仲景又把石膏增为二两。病人家属看了很担心,问:“不敢这样吃吧?”张仲景解释道:“伤寒是热邪作怪,是从外部传染进去的急病,不马上治人就会丧命。而拉肚子已八年,缓治一点儿也不要紧。治病应先抓主病症,下重药治好伤寒,再慢慢治拉肚子这个老毛病。”
在场的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病人家属就按方子抓药,给病人吃了。当晚病人就能安然入睡,次日又吃一剂药,病就立即见轻,又连吃几剂后,伤寒就止住了,但照样拉肚子,于是张仲景又开了脾肾双补方,外加黄连、干葛、升麻,不到一个月,拉肚子也好了。
八载沉疴,让他两个药方就治好了。
如果你现在去看中医,大夫告诉你:你的病,现在在潜伏期,会在某年某月某日暴发,吃了我的药几个疗程后,会在哪年哪月痊愈。你相信吗?你肯定不信,或半信半疑。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张仲景就能做到这一点了。他发现有些病很有规律,完全能够预见。因此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写道:如果外感风寒,即使不治,只要没有并发症,一般7天就可自愈;如果7天还不好,病程就会延至7的倍数——14天或21天,这种规律被称为“七日节律”。现代医学已证实,人体确实存在病理上的时间节律,而张仲景早就找到这个答案了——接下来,张仲景要到洛阳为王粲看病,王粲是著名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仲景从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张仲景的同族叔叔张伯祖是当时南阳一带的名医,经常四处给人治病。有一天,邻村一位农民得了伤寒病,来请张伯祖去看,正巧张仲景在叔父家里,于是张伯祖便带着仲景一起去给诊治,经过用药,患者很快好了。张仲景亲眼看到叔父这高超的医术,心里赞叹不已。他十分羡慕地问:“叔父的医道这么高明,是怎么学来的?”张伯祖听了,笑笑说:“我行医这么多年,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说,但是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成为一个医生,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恍然大悟,于是拜张伯祖为师下功夫钻研医药,精究方术,决心做一个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践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的好医生。从此以后,张仲景每天除了在家钻研医书之外,一有机会,就跟着张伯祖外出治病,通过实践来验证从书本上学到的医学理论,加深对医药理论的理解,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虚心诚恳地请张伯祖传授医术。这样,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张伯祖看张仲景这样勤奋好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便把自己所有本事都传授给他。
十几岁的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勤奋钻研医术决心为民除疾的事,很快在南阳郡传开了。一天,仲景去拜访同郡一位当时在朝中名人何颙,何颙和他交谈以后,发现他的志向十分坚定,非常饮佩地对张仲景说:“你这样热爱医学,又这样聪明而勤奋,将来长大后不论做官还是写诗词文章都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但是,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好医生。”仲景听了笑着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研究经历
张仲景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仲景撰写《伤寒论》的时候,参照了《汤液经法》等等前经方典籍。《伤寒论原序》有“撰用”二字,不过,经扬绍伊先生、钱超尘先生和李茂茹先生等考证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个字为王叔和加入。进一步证实了《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法》。
张仲景也在阴阳学说的背景下移植和整理了方证辨证诊治方法。仲景将蛮荒年代野性思维的结晶与当时最有力的思想武器——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同时,他清醒地意识到方证辨证,这种另类思维的珍贵性。所以在整理过程中尽量保存了《汤液经法》中方证的原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中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人物逝世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专心研究医学,直到与世长辞。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并在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张仲景公元205年写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操者,又属大青龙汤证。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脉、证取舍的要点是从“虚”字着眼,即证实脉虚从脉,证虚脉实从证。这无疑为医者理清临床上乱麻一般的复杂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纲要性条例。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
这些方剂均有严密而精妙的配伍,例如桂枝与芍药配伍,若用量相同(各三两),即为桂枝汤;若加桂枝三两,则可治奔豚气上冲,若倍芍药,即成治疗腹中急痛的小建中汤。若桂枝汤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则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尤其是该书对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诸如药物配伍及加减变化的原则等都有着深远影响,而且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
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另在剂型上此书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计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肛门栓剂等。此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所以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中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著作作品
《伤寒论》张仲景
1、《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轶事典故
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张仲景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5]。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其实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当初张仲景在长沙任职的时候,就在平时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很受群众的爱戴。退休以后,长沙的百姓每年都派代表到家乡去看望。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又是在冬至这天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他,从此大家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都说,冬至这天吃了饺子,冬天耳朵就不会冻了。
“祛寒娇耳汤”[5]很少有人吃了,但经过岁月的冲刷,大家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并且饺子的种类和形状也有了很大改进,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饺子,饺子也成了阖家团圆的代表食品,但张仲景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提到了[6]。
堂的来历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社会影响
医学影响
《医学三字经》·<附录阴阳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天地间有理有数,理可胜数,则有学问之医,远近崇之,遂得以尽其活人之道。然仲景为医中之圣,尚未见许于当时,观《伤寒论》之序文可见,犹宣圣以素王老其身,天之意在万世,不在一时也。仲景之后,名贤辈出,类皆不得志于时,闭门着书,以为传道之计;此理数之可言而不可言者矣。
学医愿望
从《医学三字经》指出的“活人之道”一语道明确医学的重要性及用途,医是面对生死的事。坚守活人之道,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张仲景对医学生的愿望是“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坚持博识尚术,是高尚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坚守活人之道,坚持博识尚术,发展、创新医学著作,是张仲景治学精神,万望后生们谨守之。要明白医学是一种学说而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崇尚博识而防止“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对《道德经》、《易经》、《史记》、《汉书》等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中医学说需要继续训诂、发展、创新,如张仲景在创新医著时参考过的《素问》、《九卷》,其中还有很多学识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且因《黄帝内经》在编著、流传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通假字、错别字、脱简字、又经后世医家补编、重组等情形,又因解读方法还是沿用旧制,其中有的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内经曲解,务必要继续进行整理、注明、论证等。
因此建议大学本科毕业生们志愿转从医学者,进入医学院校重读大学之后,参加医疗实践活动,且国家给予资助以推动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观汉代张仲景、明代朱丹溪、清朝薛生白等医学流派大家,除具备聪明资质都是具备了很丰富的中文知识的,是推动了中医学说的发展、创新的典范。
医学传世
《伤寒杂病论》已经失传。《伤寒论》是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金匮要略》是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
人物评价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还为后人树立了淳朴无华、勤恳踏实的学风。《伤寒杂病论》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影响甚大。他诊病和学习时遇到一丝一毫的疑问,即“考校以求验”,绝不放过,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为中国的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他创作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有关张仲景的事物有张仲景六味地黄丸。在南阳市有医圣祠,是纪念张仲景的地方。张仲景治疗伤寒热病,有独特的功效,其用药的要点在于精、简,直中病情,不像现代中医那样,用西医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来看病,为后世中医的楷模和学习的典范。
是中医界的一位奇才,《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奇书,又称《仲景伤寒论》。它确立了中医学重要的理论支柱之一——辨证论治的思想,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实属“点睛之笔”。
张仲景为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这部著作当中体现出来的“辨证论治”的重要医学思想,可以说,它的出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何区别和选择呢?就是要辨证。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多方面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和医生的分析(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先师著名的“辨证论治”观点。这种理论的形成,正是建立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的,它彻底地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也就确立了中医的又一重要支柱理论——“辨证论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药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医长盛不衰,至今仍能傲立于世界医林的“拿手绝活儿”,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疾病的性质,因人、因病、因证来选方用药,这才符合变化的病情和不同体质的病人,才能做到药到病除。也可以说,整部《伤寒杂病论》就是针对当时医生不能具体分析,准确方用药而著述的一部“纠偏”之书,其中许多条文都是针对所谓“坏症”,就是医生误治后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纠正性治疗的。
同时,书中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但“经”绝不同于经络的“经”,它包含的范围要宽泛得多。书中的113首处方,也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经方”,运用得当,常能顿起大病沉疴,因此,《伤寒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300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
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汉代以后,研讨伤寒杂病论的论著超过五百家,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特别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影响很大。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大部分仍是正宗的张仲景经方。张仲景除著有《伤寒杂病论》外,还写了很多医书,可惜都已失传。
以后的中医医学院校的学生都以张仲景为楷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探索。
人物纪念
1、农历正月十八张仲景诞辰大型纪念活动。
2、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民俗祭祀活动。
3、每年举办一次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
人物故里
医圣祠
医圣祠,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第三大城市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圣祠坐北朝南,占地约17亩,其始建年代无确考,后经明、清多次扩建。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医圣祠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博大雄浑,巍峨壮观。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等。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
涅阳
张仲景故里位于中原服装名镇穰东镇的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像前设敬拜医圣台。医圣纪念塔下,建医圣宫两层。一层为地宫,占地300平方米,内设医圣:从小立志、茅山求教、研究中草药、针灸八卦传统治疗、发明人工灌肠术、发明人工呼吸术等20尊学习、创作、发明塑像,宫壁皆绘汉画图。医圣宫第二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内设医圣长沙大堂行医塑像五尊,晚年著《伤寒杂病论》塑像两尊。一宫壁记载医圣故里简介及医圣宫简介。宫外围,三面建仿古式单层仲景医院。医圣雕像正面一侧,设左右石梯,可拾梯而上至宫顶纪念塔,石梯有石柱、石狮、石栏板构成。两梯下端正中立“医圣故里碑”一通。碑高2.5米、碑后筑有香台。
故居位置
张仲景故里,张寨村位于邓州市穰东镇西1.5公里。
保护建设
张仲景纪念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筹建凉亭、拱桥、假山、药葫芦塘等建筑设施。
参考资料
[1]
张仲景简介_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2024-03-05)
[2]
金匮要略-中医古籍张掖市中医医院(引用日期 2023-08-19)
[3]
医圣--张仲景南阳市妇联网(引用日期 2023-08-19)
[4]
论张仲景调理脾胃论治肺系疾病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2022-03-22)
[5]
饺子实是张仲景发明的治病良药腾讯文化(引用日期 201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