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部分1960年春天,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给昔日战友周方写了一封信。在信里,张爱萍邀请周方一起去江苏如皋,目的是寻找何昆烈士的遗骸。自何昆牺牲至今已过去35年,张爱萍第六次踏上寻找其遗骨的旅程。为何何昆烈士的遗骸至今仍下落不明?又是什么驱使张爱萍将军坚持多年不懈追寻?让我们一同回顾何昆的故事,追溯35年前的历史。
【何昆三次躲过国民党追捕】1928年冬季的一个清晨,武汉。天刚蒙蒙亮,整个城市还沉浸在梦乡中。突然,一个穿着长袍的男人,急匆匆地从三教街(现鄱阳街)冲了出来。这位男士看起来三十出头,身材中等,皮肤泛着光泽,五官端正,肌肉结实,行动迅速。几名国民党特务突然从后方逼近,他们身着便衣,手里紧握着手枪,神情凶狠。其中一人大声呵斥:“别想逃!你们一个也别想跑掉!”忽然,前方窜出几名国民党特工,气势汹汹地拦住了去路。与此同时,后面的特工也迅速围了上来。何昆被他们铐上手铐,强行带离了现场。这位被逮捕的人,正是何昆本人。1898年9月15日,何昆在湖南永兴县金龟乡牛下村出生,字德晟,号谱发。他小时候在私塾读过书,之后和父亲一起经营豆腐店,还练过武术。历史机遇往往成就非凡人物。何昆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25年,那一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学员。这一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院校,黄埔军校为何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这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战友,这些经历都为他后来的成就埋下了伏笔。可以说,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是何昆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何昆在大学时期,受到校内共产党员的引导,开始接触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1926年,他通过黄埔军校的特殊组织渠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被调派至位于广西南宁的黄埔军校分校接受军事培训。1927年3月,何昆当选为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的监察委员。仅仅一个月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在险恶的环境中,何昆利用共产党员的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三次被敌人抓获。1927年4月12日深夜,蒋介石发动清党行动,大肆搜捕中共党员。何昆在黄沙火车站遭到逮捕。面对险境,他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当晚便设法破坏监狱屋顶,带领狱中同志集体脱逃。何昆脱险后立即前往北方寻找党组织。那时武汉正处于严酷的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决定将他调往沪宁地区开展工作。某天,何昆正在执行一项秘密任务,突然遇到国民党军警的盘查。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他迅速反应,巧妙地藏进了一顶路过的空轿子,成功脱身。然而,他的行动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就在那一年11月,广州起义即将爆发之际,何昆前往广州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在与党组织成功接上头后,他被指派到市郊的石硖地区,负责动员当地农民参与起义的准备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于双方实力悬殊,何昆在黄沙火车站被敌人抓获。这次行动中,连同他在内,共有200多名革命同志被捕。这些人都被押送到惠福西路的明星电影院(现为新星电影院)关押。夜幕降临,广州全城断电,陷入无边黑暗。何昆察觉此时机不可失,便与几位同伴协作,搭成人梯爬上屋顶。他们掀开瓦片,逐一跃下。尽管何昆腿部受伤,依然咬牙坚持,随众人成功脱身。何昆因被怀疑是共产党成员,遭到逮捕,随后被关进了武汉市团防局的一间特殊地牢。这间地牢位于地下,面积大约十平方米,四周由巨大的石块砌成,既没有窗户,也没有门。这间地下室的入口被一块厚重的铁板覆盖,铁板上开了几个碗口大小的洞,充当通风口,让外面微弱的光线能够透进来。
何昆已经被关押了三天,除了看守定时送饭和偶尔用手电筒透过铁门小孔检查外,没人理会他。他不禁思索:为什么没人管我?有没有办法逃出去?突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人——武汉警备区的少校军官何振新。何振新和另一位同乡不仅是来自同一个地方,还在黄埔军校一起学习过。何振新在完成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业后,选择留在广州,并在1928年春天再次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了第四期的学员。由于同乡关系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何振新与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每天从黄浦江乘船前往十六铺大达轮船码头。每逢周日,两人都会聚在一起探讨时局,何振新向对方阐述救国救民的思想理念。何振新同样心系着这位挚友。就在何昆等人被抓的当天,他立刻就得知了这一情况。何振新为了救何昆,坚称何昆并非共产党员。他还向黄埔军校的国民党特别党部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何昆与共产党无关。
何振新为何昆辩护时提到,何昆此次到武汉的目的并非与共产党接触,而是特意来看望他这个老朋友和同学。经过详细调查,国民党当局得出结论:何昆虽在黄埔军校担任国民党特别党部监察委员,并存在不当行为,但其并未加入共产党。何昆随后获得自由,暂时居住在何振新公馆。在那里,他秘密进行了一些联络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党组织于1929年将他调往中央机关任职。【何昆受命担任十四军军长】1929年底,随着革命浪潮的迅速高涨,苏北地区的农民和工人组建的武装力量已经扩展到几千人。这支队伍不仅有效遏制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扩张,也为未来的革命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加强武装斗争的组织领导,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苏北地区建立一支新的红军部队。这支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的队伍,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通海如泰一带,涵盖了当时的海门、南通、如皋、泰兴等八个县。这一决策旨在整合当地革命力量,推动苏北地区的武装斗争向纵深发展。
通海如泰地处长江口北侧,地形平缓,水草丰茂,气候宜人,土壤富饶,素有粮仓之称。在此区域组建革命军队,进行游击作战,其政治意义和实际困难都极为突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支隶属于中央的红军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包括军长何昆、政委李超时、政治部主任余乃诚以及参谋长薛德竟。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肩负着重要的革命任务,为江苏省的革命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部队的成立和运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地区的组织能力和战略部署,也展示了红军在复杂环境中的坚韧和战斗力。红十四军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通海地区的红军被编入第一支队,由刘延杰担任队长;如泰地区的红军则组成第二支队,队长由何昆兼任。中央军事部作出决议,在上海卡德路斯文里成立红十四军交通联络点,由宋子祥担任负责人,主持该联络点的日常事务。中央的决策刚公布不久,夜深人静时,何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想到组织上交给他的重任,他就感到无比激动。可同时,对远方家人的牵挂也让他心里五味杂陈。
他迅速站起来,点亮了房间的灯。在微弱的灯光下,何昆拿起笔,给妻子曹已花写了封信。两周后,曹已花收到了这封信,既惊讶又高兴,马上拆开来看。她拿着丈夫的信,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我在上海经营一家旅馆,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接下来我打算去日本留学,就写这封信告诉你一声,别担心我。尽管曹已花文化水平有限,得知丈夫在外过得不错,她心里宽慰不少。然而,一想到丈夫即将远赴他国,她的忧虑又涌上心头。何昆本意是告诉妻子,他要去江苏如皋县参与游击战。但由于湖南方言中"入"和"如"发音相同,加上"皋"字被拆开念,导致妻子误听成了"去日本留学"。这种方言差异造成的误解,反映了当时信息传递的不便。何昆的真实去向是如皋县,而非日本,这个细节突显了战争年代军人家庭的无奈与担忧。1930年1月的一个夜晚,平日里热闹非凡的上海滩此刻却异常安静。月光孤独地映照在冰冷的黄浦江面上。
夜幕降临,黄埔江畔一片寂静。码头边,黄福保和宋子祥等红十四军的交通员正忙碌着。他们负责护送几位重要人物,包括化名李维森的何昆,以及何扬和张爱萍等人,准备启程。与红十四军政治部主任余乃成等人一起启程,他们分成两组搭乘两艘船只,每人手持一份《时报》作为接头信号。确认身份后,他们准时从码头登船出发。何昆一行人抵达江北地区,在周方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泰兴。途中经过地下交通员郭子福的住所,当天恰逢农历正月十六。何昆一行人在郭子福家吃完元宵后,悄悄登船,经过多次转道抵达如皋乡。他们以如皋为基地,带领军民建立了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何昆一到任,就着手组织部队的训练工作。他亲自指导游击队的军事演练,并通过示范动作来提升士兵的战斗能力。这些本地的士兵普遍缺乏系统的军事教育。当目睹何昆展现出的专业技巧时,他们不禁感到深深的震撼。
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局势,何昆与他的队伍带领红十四军迅速壮大,兵力增至数千,同时赤卫队规模也扩展至数万之众。他们在该区域持续抗争长达半年,成功创建了苏维埃政府,并广泛发动了游击战。那年三月底的一天,何昆为了摸清自己部队的实力,亲自带队向敌军在长安的据点发起了进攻。经过两年多的游击战,当地军民逐步清除了敌方小型据点,将周边10至20公里的区域连成一体。红军游击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壮大,由最初的弱小力量迅速成长为强大的武装队伍。面对这一形势,当地的地主和富商们纷纷选择逃离,躲进了附近的据点或较大的城镇寻求庇护。在这些避难所中,长安据点便是其中之一。何昆为了攻下长安,先给战士们做了思想工作,同时与县委紧密合作,发动了一些老百姓参与战斗。老百姓们拿着自制的大刀、铁叉和梭镖,还在洋油桶里放鞭炮制造声势,用来迷惑敌军。
在这种情况下,军民协作对东长安实施了三面包围,仅开放北面通向根据地的出口。这种布局看似为敌人提供了北逃的通道,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使敌人无法真正向北撤退。天色刚暗,队伍就从戈家堡附近开始行动。入夜后,他们迅速完成了对敌军的包围。这时,何昆吹响了哨子,指挥部队从三个方向同时向敌人发起攻击。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呐喊声和枪炮声瞬间响彻云霄。长安据点的敌军慌乱失措,连裤子都顾不上穿就仓皇逃窜。我军在这次行动中缴获了大量弹药和武器,并且所有参战士兵都毫发无损。4月初,中共通海特委与红十四军指挥部在如皋西南的责家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建军庆典,吸引了数万名群众参与。张辛作为通海特委的代表,正式宣告红十四军组建完成。他根据中央及军事部的指示,公布了领导层成员名单,并发布了《告工农及一切革命群众书》。现场群众情绪高涨,敲锣打鼓、放鞭炮、喊口号,场面热烈非凡。
随后,何昆指示部队开展阅兵活动。新组建的几个大队,分别由张爱萍、许坤(周方)、郑文林(曹玉彬)带领,绕场行进,经过主席台接受检阅。正规军和赤卫队组成的游行队伍绵延数里。何昆在红军初创时期,重点抓部队组织架构。他借鉴江西赤卫队的经验,组建了一支特殊战斗单位。这支队伍以两杆步枪搭配五支长矛为基本装备,被称为"长矛分队"。这种配置让队伍在作战中既能远程射击,又能近身搏斗,战术运用十分灵活。他们善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给敌军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何昆高度重视对士兵的思想教育,特别强调革命军人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积极倡导部队全体官兵学习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优良传统,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战斗精神。在他的领导下,部队始终保持了优良的战斗作风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红十四军的战士们齐心协力,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南通、如皋、泰州等地成功拔除了多个敌方据点,为长期处于水深火热的苏北地区民众带来了新的曙光。【何昆决心拿下老户庄】为推进苏北革命进程,红一四军与通海特委经过研究,制定了攻占老户庄的作战计划。老户庄地处如皋西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贯通如皋东西两侧游击区的关键节点,同时又是如泰和通海两大游击区的交汇处。拿下这个据点,对巩固和扩大苏北革命根据地具有重大意义。
老户庄的地理位置相当特殊,除了东边有个出口,其他三面都被河流包围。张朝汉,一个大地主,带着他的保安团总部和一个中队驻扎在这里。他们建了高高的围墙和碉堡,防守起来非常坚固,很难攻破。这个村庄的敌人经常出去抢东西,还杀害支持革命的人,附近的居民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1930年4月16日早上,老户庄的敌军不知道红十四军已经在这边扎营了,就带着人马跑到吴家庄那边去欺负老百姓。战斗打响时,红十四军的哨兵与敌军发生交火。远处的枪声惊动了当地百姓,大家迅速组织起来支援。何昆闻讯后,立刻赶往县城指挥作战。由于时间紧迫,他未能充分部署,但敌军在我方军民联合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狼狈逃回老户庄据点。何昆立即指示部队保持原地戒备,同时召集紧急会议。他提出,当前群众热情高涨,不应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鉴于基层呼声高涨,加之部队早有清除老户庄据点的作战计划,指挥部迅速做出决策。利用敌军溃退后的有利态势,当晚就对老户庄发起围攻行动。
当天晚上,何昆带领部队向老户庄进发。他果断下达命令:“一队从东边进攻;二队在一队左边,从庄子的东南角过河,直接打保安团的老巢;三队和赤卫队一起从西边假装进攻,负责支援。各队马上行动,必须拿下老户庄!”战斗很快就开始了。敌军依靠河流进行防守,一大队发动了多次进攻,但都未能奏效。看到这种情况,何昆迅速冷静下来,马上召集负责主攻的张爱萍等人讨论对策。他们决定调整策略,不再强行攻击,而是集中火力从东面通道突破,目标是在天亮前攻下老户庄。他攥紧拳头,语气坚定地向众人宣告:“各位战友,老户庄固若金汤,但我们必定攻克!”在何昆发出指令的瞬间,士兵们的枪口齐刷刷对准老户庄,密集的子弹倾泻而出。此刻,天边泛起微弱的晨光,刺骨的寒风呼啸而过。何昆迅速抓起一挺机枪,高声喊道:“兄弟们,跟着我上!”话音未落,他率先冲向前线,带领队伍发起冲锋。
震耳欲聋的呐喊和厮杀声骤然响起。二大队率先出击,一大队和三大队紧随其后,手持刀枪的赤卫队也一同向前冲锋。队伍铺满了整条道路,无法分辨行列,也看不到尽头,密集的枪声和喊杀声混杂在一起。敌军在碉堡内疯狂开火,前方的红军战士接连倒下,但后续部队毫不犹豫地继续冲锋。经过一番激烈交战后,红军迅速夺取了老户庄东侧的晒谷场。黎明时分,红军部队被困在晒谷场,敌方机枪火力封锁了他们的前进路线。这片空旷地带距离敌军指挥部仅剩几十米。一旦突破这段距离,敌军将彻底溃败。这片空旷地带被敌军机枪火力牢牢控制,我军战士多次冲锋均未成功突破。战士们心情十分焦急。事情起因是白天战斗结束后,敌人利用短暂的停火间隙,从如皋城调派了一个正规军连队,配备有机枪,前来增援老户庄。敌人的机枪在晒谷场上疯狂射击,战士们展现出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气。他们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迂回移动,想尽办法躲避敌人的火力。一些人成功躲到了麦草堆旁,另一些则悄悄接近了敌人的炮楼。然而,由于敌人的火力太过猛烈,战士们最终无法继续前进。
何昆迅速卷起袖子,紧握手中的机枪,神情严肃,目光死死盯着敌方的碉堡。他转向身旁的二大队队长张爱萍,果断说道:“张队长,我来处理炮楼上的敌人。我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等如皋城里的敌军增援赶到,局面就难控制了。”何昆话音未落,立即借助张爱萍的肩膀作为支撑,迅速跃上麦草堆。他紧握机枪,对准敌军的炮楼展开猛烈射击。顷刻间,对方的火力被压制,机枪声戛然而止。何昆一边开火,一边高声呼喊:“兄弟们,快上!”就在大家冲向敌方堡垒的瞬间,他突然中弹倒地,胸口涌出大量鲜血。张爱萍发现军长伤口大量出血,立刻上前搀扶,急切地呼喊道:"军长,您快醒过来!"何昆在恍惚中醒来,慢慢把机枪递给张爱萍,低声说道:“别管我,继续打下去……”张爱萍看到军长身体极度虚弱,忍不住悲痛地呼唤:“军长,军长!”何昆却依然用微弱的声音坚持道:“别管我,继续前进,一定要拿下老户……”
何昆话未讲完,突然呼吸停止,双眼合上,身体倒向张爱萍。他在战斗中英勇献身,年仅32岁。张爱萍在回忆录中详细记录了何昆牺牲前的场景。何昆站在我的肩膀上,高声呼喊着,激励党员们向前冲锋。我蹲在下方,无法看到他的表情,但从他洪亮的嗓音中,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战士们看到军长成功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纷纷跃起向前推进。就在这时,我的肩膀突然一沉,何昆从上方跌落下来……【张爱萍多次下令寻找军长遗骨】突然,敌军再次开火。张爱萍小心翼翼地将军长的遗体安置在地面,随即握紧手中的机枪,向周围的战士们高呼:“战友们,跟我上!我们要为军长讨回公道!”红十四军的官兵们团结一致,奋勇向前,迅速冲向敌方阵地。然而,石庄和吴窑的敌军及时增援,导致我军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不得不退出战斗,退守周家庄进行休整。何昆的英勇无畏深深触动了张爱萍。每当夜深人静,张爱萍回想起牺牲的军长和战友们,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涌出。这种情感和记忆,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1930年7月,张爱萍在上海的医院里写下了《怀念何昆军长》这首诗,以此表达对何昆的深切怀念。在通如靖泰地区,农民和工人拿起武器,夺取了地方控制权。老户庄成为激战之地,领导者亲自操持机枪冲锋在前。激烈的战斗中,子弹无情,玉山般的壮士倒下,鲜血染红大地,泪水如雨。胜利后的庆祝酒宴上,酒味苦涩,捷报频传却难掩沉重。这场生死离别深深刻在人们心中,英雄的赤诚之心永远照耀着苏北大地。1930年,何昆在攻打老户庄的战斗中牺牲后,遗体被当地党组织和群众迅速安葬。由于当时局势紧迫,未能为他的墓地做任何标识。何昆牺牲后,他的事迹广为人知,但遗体始终下落不明。1942年,如西县委书记周特夫与县委秘书秦连在江安区组织了一次座谈会,重点讨论寻找何昆墓地的计划。然而,由于当时战事激烈,搜寻工作未能取得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爱萍始终惦记着老上级何昆的遗骸下落。从1952年到1960年,他多次派人前往如皋展开调查,分别在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和1960年进行了五次专项搜寻。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最终只得到了一些零星的线索,未能找到何昆的具体安葬地点。
张爱萍始终没有停止寻找何昆的遗骨。到了1964年,他再次联系江苏方面的工作人员,特意请来当年红十四军的政委周方,一起到如皋县进行深入调查。这次行动终于让事情有了新的进展。9月24日早上,周方重返他们过去战斗过的地方——老户庄。第二天上午,他在大队支书朱济平家里组织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当地大约60岁的群众参与。村民们至今对34年前那晚的情景记忆犹新。何昆牺牲后,村里人自发聚集了十几位乡亲,用一张竹匾小心翼翼地抬着他的遗体,安置在老户庄西侧的祠堂中。村里有人跑到祠堂,带来个消息,说刚才被抬进来的那位是个大人物。不过具体这人是啥官职,叫啥名字,在场的乡亲们谁也说不上来。1960年,何昆军长的纪念碑落成后,当年参与抬送他遗体的群众才得知他是一位红军高级将领。然而,关于何昆的具体安葬地点,这些群众仍然一无所知。
周方分析大家提供的信息后,推测何昆军长的遗体可能被安葬在老户庄西侧,具体位置在胜利乡西燕庄一带。村支书迅速通知了孙国民等8位村民前来开会。在会议上,大家向周方等人详细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终于让事情的前因后果水落石出。【30多年后,何昆遗骨终于找到】1930年麦收时节的一个深夜,章友道匆忙敲响了几户人家的门,低声急促地催促道:“赶紧起床,有要紧事,马上去祠堂集合!”众人迅速赶到村中的祠堂。一眼望去,凉匾上躺着一个全身被被子遮盖的人。章友道低声对大家说:“这是一位在攻打老户庄时牺牲的红军军官。已经和三奶奶家(当地的大地主)商量好了,借一口棺材。现在赶紧去三奶奶家把棺材抬过来!”
众人迅速将棺木搬入祠堂,把凉匾上的遗体转移至棺中,使其面部朝上。随后,他们钉紧棺盖,用绳索将棺材抬到祠堂附近一处名为“垛子口”的地方下葬,并堆起了一座坟丘。天刚亮,他们就把何昆的遗体安葬完毕,并被告知要严守秘密。村民孙国民回忆了几个关键细节:那时他只有16岁,记得埋葬那位军官时,棺材盖是用铁钉固定的,地点选在河北面的“垛子口”,用钉耙挖土掩埋。9月26日下午,周方一行人在孙国民的引导下抵达了“垛子口”。在孙国民确认了坟墓的准确位置后,周方立即命令开始挖掘,并打开棺材进行尸检。当人们掘开地面时,发现埋着的是一具被称为"兜底山"的大型棺木。棺木的头部既没有涂漆也没有刻字,木材已经腐朽不堪。泥土中散落着大量生锈的金属钉,显然是棺木的组成部分。开棺后,尸体骨架虽然保持完整,但姿势并不端正。头部朝向东北,脚部指向西南,整体呈现倾斜状态。头部向左侧偏斜,左臂的骨头弯曲,搭在腹部位置。左腿也呈弯曲状,未能伸直。
根据当地风俗,无论逝者年龄大小,下葬时遗体必须保持平躺姿势。这一细节表明当时安葬过程匆忙,准备不足,显然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的。法医鉴定结果显示,死者身高为159厘米,与孙国民此前描述的情况一致。在棺木中发现了5枚贝壳制成的纽扣和5个铜制扣件,同时还有绿豆大小的毛线团,这些均为死者生前衣物上遗留的部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物品与当年红军制服上的装饰配件十分相似。周方指出,按照惯例,当地成年男性的墓穴通常会放置两口棺材,用于夫妻合葬。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难以负担如此昂贵的大型棺材。法医沈祖云经过详细鉴定后,得出了以下结论:死者背部第三和第四胸椎左侧的横突部分缺失,肩胛骨下端也出现断裂。背部骨骼有明显的被击打痕迹,这是子弹穿过的证据。肩胛骨的外侧部分向外缺损,符合枪伤出口的特征。这一点在张爱萍将军的《围攻老户庄》回忆录中得到了印证,其中描述的何昆军长受伤的位置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通过两场讨论会的反馈、实地勘查数据以及法医的检验报告,能够确定这座坟墓内安葬的正是何昆军长的遗骸。周绚如找来一块大布,把何昆军长的遗骨收拾好包起来,带回如皋县城。当天晚上,他写了份《寻找何昆军长忠骸纪要》。1965年9月13日,如皋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编号为(65)第090号的文件,名为《关于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烈士墓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汇报了寻找何昆遗骸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并分别呈送给了中央军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及南通地委等上级单位。同时,报告也抄送给了张爱萍、刘瑞龙等红十四军的资深领导,确保相关历史信息得到全面传达。1966年,如皋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迎灵仪式,何昆的遗体经过火化后被安置在县烈士馆,随后移入如皋烈士陵园。经过多年的等待,张爱萍和战友们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何昆也能在陵园中安息了。文章末尾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何昆和张爱萍带领的红十四军主力部队中,原本有2000多名战士。然而,建国后能够查实身份的仅有900余人,其余1000多名战士都成了无名英雄。
2008年,红十四军最后一位在世成员去世。尽管他们已不在人世,但红十四军及其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们的功绩,将永远被后人铭记。